查看原文
其他

比起李子柒,我更想说说这个男人的故事......

桌子先生 桌子的生活观 2022-11-17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关于一碗螺蛳粉的梦想

提起螺蛳粉,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起李子柒。


因为李子柒曾经因制作螺蛳粉而在网上走红,而李子柒的螺蛳粉在线上的销量更是突破了150万件大关,是她众多产品中的爆款。


后来她还投资建设了螺蛳粉工厂,被网友们熟知。


一看到螺蛳粉,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想起酸笋那阵扑鼻而来的“酸爽”气味,不自觉地口水就流了出来。



其实螺蛳粉真正的发源地是在广西柳州,所有关于螺蛳粉的制作技艺都是从柳州传出去的。

所以,在螺蛳粉这件事上,比起李子柒,这个柳州男人的故事更值得聊一聊。

上个世纪90年代,在柳州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螺蛳粉摊子的异香时,一个男孩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与螺蛳粉有着不解之缘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螺蛳粉店,让世界都爱上螺蛳粉。

后来,他攒够了积蓄,终于把自己的螺蛳店开了起来,却不到三个月就宣告了倒闭。

客人们都不喜欢他做出来的螺蛳粉味道,店里食客寥寥,他自己也试了一下,确实很一般。

心灰意冷的他关闭了店面,回到了叔父和父亲合开的螺蛳粉小摊摸索原因。

叔父见他来,什么也没说,而是静静地给他做了一碗螺蛳粉,让他吃。

那碗粉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小伙子却细细地吃了一个小时,他将叔父的手艺,用味蕾一点点地谨记在心。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味道,客人们最爱的味道,其实就来自于那个伴随了他整个成长轨迹的小摊,而他要做的,就是把最原始最正宗的螺蛳粉发扬光大。

这个小伙子叫做何涛,他用24年时间钻研螺蛳粉,成了柳州螺蛳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甚至还因此上了热搜。


现在,他已经拥有了近300家螺蛳粉连锁品牌店,把螺蛳粉店铺开到了全国。

虽然当了老板,但他丝毫不敢懈怠。

开店之后,他每天都要吃4碗螺蛳粉,柳州大大小小的店家、摊子,他几乎吃了个遍,一有新店开张,他都会立刻过去品尝、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成立了螺蛳粉研究中心,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螺蛳粉制作标准,甚至严苛到连汤底盐度在不同季节的配比,他都要分别研究细化出来。

他还和柳州文化馆共同建立起了非遗螺蛳粉相关档案,保存了200余册《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手册》等资料。


为了将螺蛳粉的手艺传承下去,他从2006年便开始带徒弟,每个徒弟他都亲自把关。

后来还与柳州市政府合作开班,他亲自免费上课,陆续带出了超过2000名学徒。


一位又一位年轻人走进了何涛的非遗研学班,他们学成之后又走出柳州,将螺蛳粉的味道带到了全国各地。

螺蛳粉,在何涛和他们的努力下,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吃变成了享誉全国的美食,而何涛自己,也收获了非遗传承人的“大师”身份。


然而,就在螺蛳粉不断在全国“攻城略地”的时候,疫情的到来,却打了何涛一个措手不及,店里营业额一下就下降了不少。

他开始摸索线上运营,并同时组建了5人的抖音运营团队。

谁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仓促的决定,却给何涛和他的店铺带来不少惊喜。

螺蛳粉由于颜色鲜艳,视觉效果好,很容易刺激食欲,非常适合在短视频上推广。

他们七个店铺上线团购10天,就卖出了1.2万单。

做抖音团购之前,他们螺蛳粉线上曝光几乎为0,而做了抖音团购后,三个月的曝光量累计达到了3500万。


而且,由于何涛选择的是团购模式,比较适合探店达人参与,于是他们又和探店达人合作,一下拓宽了推广面。

“南宁一共有1000个美食达人,我们找到了240多个。”

何涛与抖音团购的合作,不仅提升了门店的知名度和曝光率,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他的故事和螺蛳粉这项传统手艺。

在何涛自己的抖音账号下,总有人在评论区说想学螺蛳粉,还有不少人问能不能加盟开店。


正因为有了这些热诚年轻人的加入,何涛对螺蛳粉非遗技艺的传承愈发有了信心。

螺蛳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它是广西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点,这项源远流长的味道和恒久的技艺,都不应该被埋没。

老川剧的“变脸”计划

每到周末晚上,位于成都东郊记忆园区的川秀剧场里,你总能听见一阵又一阵热烈的喝彩声。

在这里演出的,可不是什么流量明星,而是带着地地道道老成都味道的“川剧秀”。

变脸、吐火、滚灯、长嘴壶茶艺、被单戏......一个又一个“活化石”般的非遗节目被接二连三地搬上舞台,引得台下的观众阵阵叫好。

而在剧场背景的LED大屏里,茶馆、古色古香的成都街景,也随着节目内容而不断变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老成都的市井文化。

如果你随便去问一位附近的“老成都”对这里的非遗节目有什么看法,他一定会对这里的一个小伙子赞不绝口。

因为在好几年前,川剧等非遗项目都面临着收入不稳、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而现在的“川剧秀”能达到如此盛况,这里的剧场主理人陈艺鹏,功不可没。

那年,陈艺鹏来到成都采风,有幸观赏到了一场川剧,一下就被这个独特的剧种给深深吸引。

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川剧之乡成都,当地人对川剧的了解程度却非常低,很多人对川剧的了解仅仅限于知道“变脸”的程度。

一位德高望重的川剧非遗传承人曾痛心疾首地告诉他,川剧正在逐渐没落,很多川剧老演员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不得不去外面各个活动跑场,收入不稳定,也很少有年轻人继续学习传承。

那一刻,同为戏曲工作者的陈艺鹏意识到,自己必须为川剧做些什么。

为了转变川剧的险境,他将自己对戏剧的创新思路照搬了过来,着手融合了好几种川蜀地区的非遗文化艺术,创作出了全新的“川剧秀”。


这种新式的“川剧秀”,迅速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每场五百个座位都是爆满,甚至有时过道上都坐满了人,挤都挤不进来。

最让陈艺鹏感到欣喜的是,来看戏的不仅只有游客和成年人,孩子们同样是剧场的常客,他们对川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甚至很多孩子看过一遍之后,短短两个月里就吵着让父母带他们一起过来三刷、四刷。

当一项传统艺术能够被孩子们喜爱、推崇,自然就能展现出旺盛而勃发的生命力。

陈艺鹏原本打算带着他的“川剧秀”走得更远,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剧场一下子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

眼看着“川剧热”就要被浇灭,苦思冥想之后,陈艺鹏开始把目光瞄准了线上。

他让剧场演员拍些短视频发到抖音上,向用户介绍川剧,维持剧场的热度。

在今年7月当剧场因为疫情被迫暂停演出时,他将剧场的演出预售票放上了抖音团购。


挂上抖音团购后,“川剧秀”光是第一周团购票就卖了60万。

当疫情被控制,城市烟火气恢复,那些买了预售票的观众很快又重新坐回了剧场,川剧秀台上台下再一次充满了欢声笑语。

川剧秀存活了下来,陈艺鹏总算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川剧的传承了。

他联合了好几位履历丰富的老艺术家,在剧场里开设起了培训班,许多孩子慕名前来学习川剧,鼎盛时期,孩子们加起来甚至有几百个之多。


不知不觉间,原本用于“推广川剧”的剧场,早已演变成了“传承川剧”的课堂,老艺术家们的川剧梦,终于不再是无处安放。

戏魂不死,戏曲不灭。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长大,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流进川剧的脉络,这门古老的艺术,再也不是“看一场少一场”的活化石,而是焕发新生,生生不息。

浴火重生的“肉雕花”

2019年的一天凌晨,忙碌了一天的扬州搓背师傅刘广明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拿起手机给一位重庆的年轻姑娘发送了一条微信,告诉她,自己为她“加了个号”。

那个姑娘,是刘广明师傅在自家的搓背馆店门口发现的。

当时,专程来到扬州体验搓背的她,正为排了三天队都没能抢到一张号而郁闷不已,眼看第二天就要离开扬州,她甚至急得眼泪都快要落下来。

你可别不信,在三年前的扬州沐浴、足疗行业,就是这样“一号难求”。

很多人只知道扬州有美食、美景,却不了解扬州人还有“修脚擦背”这项非遗技艺,就连清朝皇帝乾隆都曾盛赞:“扬州擦背,天下一绝;扬州修脚,肉上雕花”。

而要说起这“天下一绝”的功夫技艺,“扬州搓背馆”创始人刘广明有太多的话想说。


早在20多年前,他就已经踏上了搓背技艺这条路。

在他的记忆里,扬州的搓背、修脚师傅们都有着一种特殊的职业荣誉感,他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搓背,更是在帮助推广扬州的地方文化。


跟着这些老师傅们学习手艺,耳濡目染之下,刘广明也渐渐产生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

2018年,“扬州传统搓背术”成功被申报为扬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时已是扬州市休闲文化产业协会会长的刘广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搓背馆。

他将店面装修得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净卫生,又配备了“一人一池”,极具私密性,店里的老师傅们在他的要求下不仅严格执行服务规范,更要具备现代护理学知识。


这些创新的严格要求,为搓背馆带来了许多新顾客,甚至有很多像那个重庆姑娘一样从外省慕名而来体验的人。

而最让刘广明自豪的是,他成功改善了很多搓背师傅的待遇和收入。

过去,很多搓背师傅都只是澡堂里的小工,工作环境阴暗潮湿,还时常被人看不起。

现在,他们有了不错的待遇,有自己专属的休息室,在体面敞亮的环境下工作,得到了客人的尊重。

不仅如此,刘广明还开起了培训班,用学徒制的方式去传承搓背这项非遗技术。

然而,好景不长,刘广明原本红红火火的扬州搓背馆,一下子因为疫情的到来变得冷冷清清。

许多老搓背师傅的月收入从2万跌至几乎为零,他们不得不放下搓澡巾,走进建筑工地,去干力气活。

由于经营实在太难,今年五一刘广明与数十位同行一起发起了《扬州沐浴、足疗行业请援书》,讲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难处,谋求外界的支持。


除了请求支援之外,刘广明也在积极自救。

他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玩抖音,就把目光放到了抖音上,他和几个员工一起在店里写脚本、拍视频,将自己店里的优点和特色一一用短视频展示出去。


很快,他就收到了成效。

通过短视频推广之后,刘广明的搓背馆很快吸引来了至少50%的本地客流,成功维持住了品牌。

而在6月,扬州市商务局与抖音、字节跳动公益合作推出“又见广陵城”合作项目,刘广明更是积极参与其中,他发现自己有70%的顾客都是从抖音团购引流而来。


如今,小店的客流量已经在慢慢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而那些迫不得已开始打零工的老师傅们,也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岗位上。

成功保护好了扬州搓背这门手艺,成了刘广明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

被赋予新生命的“老手艺”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手艺?

一条高赞回答说: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个没有文化、精神传承的民族,只能说是一群人简单的聚居,而不能称之为民族或者国家,精神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根。

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有螺蛳粉、川剧和扬州搓背,截至今年8月,我国已公布了五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

古法制炉、津派玉雕、东阳木梳......越来越多曾经不被人关注的非遗项目,也都选择开辟类似抖音这样的线上渠道,乘上了时代的快车。


当传统非遗手艺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不仅仅是那群靠着老手艺吃饭的师傅重新露出了笑颜,同样也让传统的技艺不再“明珠蒙尘”,能够散发出它们闪耀的光芒。

从“手艺”到“守艺”,再从“受益”到“授艺”,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上对这些文化和产品的传播和销售,不仅仅是支持了一家家非遗店铺,更是保障了非遗手艺人的吃饭问题,保住了一种文化遗产。

有了互联网的帮助,那一颗颗散落于五湖四海和市井街巷的“匠心”也得以重新凝聚,他们会走进万户千家,走进渴求着接过文化传承大旗的年轻人心中。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郑州女书记疫情下哭诉缺席18岁女儿“成人礼”,抱歉,我无法共情……

广州疫情爆发,单日新增1971例,但更让我“震撼”的是这个......

本文编辑:Suncandy,排版:造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