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琴“桐天梓地”指的是哪两种植物?
古人珍爱梓木,用桐木为琴面板,用梓木作琴底,视为琴中上品,所谓“桐天梓地”者是也。其中“桐”指泡桐,“梓”指梓树。
对于泡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生则肌骨脆而嫩,死则材体坚而韧,燥之所加而不翘裂,湿之所渍而不腐败"的评价。泡桐木的导音性好,利于声音的共振,是制琴的首选木材,被称为“琴瑟之木”。
《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卫文公率国人栽种桐树,成材伐作琴瑟用。《后汉书》载,东汉文学家蔡邕,从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泡桐木,并将其制成一张七弦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取名“焦尾琴”,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尚书》也有“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的记载。
泡桐,又名毛泡桐、光泡桐、楸叶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泡桐树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树树皮光滑但皮孔显著,大树逐渐纵裂;叶枝稀疏,树冠呈圆锥状或伞状,大多数树种属假二杈分枝顶芽越冬后枯萎。叶对生,叶大而长柄,随树龄增大叶面积逐渐变小。花序为聚伞圆锥形,花具柄,花萼肉质,倒圆锥状或钟状,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为蒴果,卵状或椭圆状,种子椭圆状,很小,数量多。花期3-4月,果期7-8月。
泡桐花
泡桐属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砾土中,喜土壤湿润肥沃。由于泡桐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方能耐-20℃至-25℃的低温,从我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
泡桐生长快、树荫浓、树冠开张,春季花开时节,满树紫花,成片栽植则形成一片花海,很是壮观。因其叶片有黏毛,能吸附大量烟尘及有毒气体,在厂矿周围也可栽植,曾被广泛用于大规模绿化,为城市常用的行道树。泡桐树花香四溢,很受文人喜爱。北宋陈翥称赞泡桐花:“吾有西山桐,桐盛茂其花,香心自蝶恋,缥缈带无涯。” 明代何镗说“桐木花,其花香袭人。” 唐代李商隐的 “桐花万里丹山路”,写尽了泡桐花怒放的气势。“清明之日桐始华”,泡桐开花正值清明节,高树繁华,浅紫柔白,深具悲欣交集的气氛,热烈而沉静,被称为“清明花”。白居易的“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饼明日是清明”,意思是看到紫桐花,就是清明了。
泡桐行道树效果图
古人以为木莫良于梓,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住宅旁喜植桑与梓,故又以桑梓地代指故乡。
在古代,采桑养蚕是妇女的职业,故桑代表母亲;伐梓作器则是由男子来完成,梓又成了父亲的代称。“桑梓之地”是父母劳作生活养儿育女的地方,也代指每个人出生的地方。
梓树
梓树又名花楸、水桐、河楸、黄花楸等,是紫葳科梓属落叶乔木。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阔卵形;花为淡黄色,有紫色斑点;蒴果线形,下垂;种子为椭圆形,两端具长毛;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梓树花
梓树果
梓树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在《中国植物志》中被确定为正式中文名“梓”。 梓树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生于低山河谷,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梓树为阳性树种,喜欢光照,稍耐半荫,比较耐严寒,适应性强,微酸性、中性以及稍有钙质化的土壤上都能正常生长。梓树为深根性树种,适合温带地区生长,不适宜暖热气候区;喜欢深厚肥沃并且湿润的沙质土壤,可以耐轻度盐碱,不耐干旱和瘠薄土壤。繁殖方式普遍采用分株繁殖。
梓树树姿优美,叶片浓密,宜作行道树、庭荫树。它花繁果茂,成簇状长条形果实挂满树枝,果期长达半年以上。梓树抵抗污染的能力很强,它还有较强的消声、滞尘作用,对生活和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是良好的环保树种,可营建生态风景林,也常做工矿区及农村四旁绿化树种。
创作不易,点赞关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