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学院的一门深度学习课是如何形成的 —— 从东方哲学到中国文化史导论
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作者:施行 | 编辑:荔闽
为什么探月学院要开设一门东方哲学课?
探月学院创始人 Jason 是这样说的:
在探月,学习中国思想的一个原因是建立文化认同。因为不管是否去研究,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这块土地与其发展出来的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之所以成为当下这个状况的原因。以一个寻根的态度、探究的方法、好奇的心去了解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思想,更有助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立作为作为个体的自信。这种自信,无论对个体追求生命意义还是对民族的繁荣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西方哲学更具有二元对立性,强调语言逻辑上的拆分与精准定义等;中国的思想则更具有系统观,强调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一体性。因此中国思想,或许是对以西方哲学为基础思想方法的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补充,甚至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正在到来的下一个时代中,社会各个维度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或参考。同时,中国的思想更强调向内看,这对个体实现精神上的充实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以下的文字里,你会读到探月学院深度学习导师施行对于「东方哲学」的思考,以及他又是如何基于高中生特点,设计出课程体系的。施老师有着坚实的西方哲学基础,深谙现代人的思辨逻辑,同时又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思想底蕴。他是极少数能够把中国思想的教学变得接近日常生活与现代场景,兼并探究性与趣味性,同时又不失去原本高度的人。
以下,enjoy~
「东方哲学」。
这个课程名称挺好。
对学生、对家长、对教育工作者与关心教育的人都挺有吸引力。
我承认,我是被这个课程名称吸引到探月来的。
不过,「东方哲学」这四个字让我产生了许多的好奇与疑问。
从地缘上看,东方涵盖了整个亚洲,其中包括几个古文明的发源地,蕴藏著丰富的人类古老智慧,就某种意义来说,意味著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哲学:
首先是在欧亚交界处,地中海东岸的阿拉伯半岛上,被称为「近东」的古巴勒斯坦地区:流浪的犹太人,从北非的埃及回到西亚的迦南地。从摩西到耶稣,从犹太教到基督教,一个民族的一神信仰,逐渐变成世界的唯一真神。耶稣死后,他的信徒向西将福音传播到罗马,最后成为西方世界的核心信仰。不过,这就不是东方哲学的范围了。
从近东向东南传播的古老一神信仰,在阿拉伯半岛上由穆罕默德发展成为伊斯兰教,从西亚横亘整个南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能够与西方基督教信仰抗衡的宗教势力。
由巴勒斯坦向东进入两河流域,古代的波斯,另一支古老的一神信仰:琐罗亚斯德创立的的拜火教,编织出善恶二元对立的故事。拜火教传入中国之后称为祆教,也就是金庸笔下的明教。
再向东来到印度半岛,古老的印度教为印度的种姓社会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原始佛教在此诞生后,西传至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北传至中国再及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在印度以外的区域发展扩大。
当然,中国坐镇在波斯与印度的北方,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文化传统,在相当程度上几乎成为东方的代名词。
除了波斯、印度与中国三大古文明之外,不能不提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大量引进西学,俨然成为亚洲面向近代西方世界的门户,现代意义的西方哲学,正是透过日本而进入中国。
东方,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都是极大的跨距,东方哲学的课程本该干货满满,含金量十足。不过,这却不是我想要开的哲学课程,至少,我不打算把这样的课程开给高中生,因为这些材料虽然丰富,却和学生的生活与生命没有太大的关係。
哲学应该是一种能够应用在生活与生命中的反省与思辨能力。亚洲的三大古文明也好,五大宗教起源也好,虽然具备了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但若与学生的生活与生命无关,学生对这些内涵无法产生好奇与关怀,这些内涵就只是一堆枯燥的哲学史知识,不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要穷究的问题,就算对哲学史的内容再怎么熟悉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要获得这些知识是轻而易举的事,问题在于,一个人有没有动机去探索这些知识?换句话说,他有没有想要问的问题?当他有了问题,产生动机之后,或许会需要一点探索的能力与思辨的工具,这才是哲学课程派上用场的时刻。
高中生学习哲学,还是应该从他们的生命情境与生活环境出发。
从高中生的生命情境来看,必须回归到青少年的未知与好奇。
哲学首重思辨,思辨源于观察。人的眼睛睁著看,却未必在观察,这就是一种未知的状态。观察出于好奇,但不是什么现象都会引起人的好奇,一般来说,当眼前的现象与既有的经验或知识不符时,就会引发观者的好奇。好奇意味著人发现自己的不知,这正是学习的开始。因此,知识与生活经验越丰富的人,越容易对生活周遭不合理的现象产生好奇,进而展开学习。
青少年处于感受特别强烈的阶段,却缺乏生活与生命经验,其实可以借由阅读来扩充。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些基本的认识,就能提升个人生活与生命经验的厚度,将这些基础知识化为平时观察中国社会的参考座标,比较现象与知识经验的差异,会更容易发现社会环境与生活周遭的不合理现象,养成对于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知错而后能改,知不足然后能学,能发现问题,才能引发真正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之后,才会进入学习方法的层次。
从高中生的生活环境来看,探月的学生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之上,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学生的生命源于华夏民族,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学生的生活与生命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东方哲学课程的实质内容必须集中在中国哲学的范围内,从中国历史切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
学生认识了自我所处的社会价值与思想文化,了解自己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就能更加认识真实而纯粹的本我,进而主动决定要接受或捨弃这些影响,活出自由的真我。
探月在最初的规划中,设计了「深度学习」的模块,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如何学习,并且建立系统观。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了落实这个目的,东方哲学的内容必须以中国哲学为优先。
哲学的思辨,必须在生活中运用;在懂得运用之前,得先从文化与历史的材料中获取古人的经验与智慧;要掌握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势必要面对中国的文本;要面对中国的文本,就要具备阅读古文的基本能力。
对于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古文那么困难,要掌握阅读古文文本的能力,谈何容易?
这样的心态真的是被以应试为前提的古文教育方式吓坏了:
首先,应试教育把学习者的目光集中在一篇古文中少数生难字的音义上,而无视通篇的意义。事实上,即使是先秦古文,对一般人来说,认识的字总是比不认识的字多,这正是中国文化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学生不需要因为少数查字典就能理解的字,而自认不懂古文。
其次,语文教材不提供选文的理由,学生在不知为何而读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切入。如果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某一篇古文,或者是很清楚要从一篇古文中找到什么资料,就会发现,古文真的没有那么难。
学生只要抛开恐惧古文的念头,敢于接触古文,运用训诂的方法,在文本之间进行连结与比较,上下文能够通读,意义能够前后一贯,自然就养成了阅读古文所需要的思辨能力。
这是深度学习模块的第二个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也是学习中国哲学的基本工具。
当课程范围由东方哲学缩减为中国哲学之后,接著要问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
冯友兰先生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尔后每一位编写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也都不可避免地要先回答这个问题。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 Φιλοσοφία,意为「爱智」。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本人西周译为「哲学」二字,1874 年才由康有为引进中国,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中国有历史、有文化、有学术、有思想,就是没有哲学;中国有智者、有哲人、有学者,就是没有哲学家。至少,没有哪一位学者会有意识地从事哲学研究,或是以哲学为志业,因为中国一直没有哲学的概念。
其实,中国古代的智慧打一开始就不是在回答西方哲学所关心的问题。现代学者试图从西方哲学的问题去发现并重组中国古代的智慧时,首先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哲人们似乎无法充分而一贯地回答西方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近代学者努力以西方的系统整理出一套西方人可以理解的中国哲学,但这几套中国哲学的思路却几乎不曾出现在中国历史中。这是冯有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大问题,他用中国人的智慧回应西方人的问题,却把中国人关心的问题丢在一旁了。
把中国的学术思想,硬塞进西方哲学的学术框架之中,其实未必是加分的。摆脱了哲学二字,反而更能看见中国学术思想的特色与价值。今天在中国的大学哲学系所中所讲的哲学,毕竟是源自西方,用的是西方学术的框架,以西方的价值观、宇宙观为基础,关心的问题与中国不同,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与中国不同。用哲学来看中国思想,就像是用叉子吃米饭,不是不能吃,但总有些不方便,甚至得改变烹调方式,才能配合西式的餐具。即使吃的是中国的食材,但形式已经是西餐了。
西方哲学的方法,把中国的智慧与思想拆成许多细碎的片段,或许也有精彩独到之处,却失去了中国传统「一」的思维,如果不能一以贯之,中国的学问便失去了完整性,这样的中国哲学,只剩下许多零碎的智慧,毫无系统可言。为了达成探月深度学习模块的第三个目的:建立系统观,要帮助学生有系统地了解中国的学问,还是得从中国人的思路切入才行。
基于这样的背景,决定放下哲学二字,借用钱穆先生的书名,将课程称之为「中国文化史导论」。
从原初的东方哲学,到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基于教育目的的思考,到课题的不断修正:体现了一个创新学校对于本质性问题的重视。不得不承认,最后的课题在吸引力上弱了一些,但是毕竟达成了名实相符。
总结中国文化史导论这门课程,由传统经学思路切入,建立学生对于中国学问的完整系统观。学生可以同意或反对这个系统,但必须清楚认知这个系统的存在与影响。
课程内容是以中国历史文本中重要的(或是一再重复习出现的)文化现象为主要的学习材料,养成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懂得利用适当的工具解读文本,运用中文母语优势,学会学习古文的方法,让学生未来能够直接阅读历史文本,建立自己对于中国思想与文化的观点。在养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同时积累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
当学生累积了相当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与比较能力随之提升,进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究竟受到哪些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深入瞭解这些思想与文化的意义与内涵之后,再自主决定是否要遵循传统思想与文化所衍生的价值观,成为一个认识自己的自由人。
「完」
在和很多关注探月的家庭,以及关心探月的朋友们沟通过程中,我们收到非常多的反馈,希望能够到探月学院里真实地听一门课,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课程是如何被设计,以及学习者的兴趣是如何被激发的。从 5 月 17 日开始,探月学院的深度学习导师施行会在北京校区举办一次线下公开课,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和家长咨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