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鲁心理学博士的探月「私心」:让每个人活出理想中的自己

探月的公号 探月教育 2023-01-25

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作者:王枣|编辑:荔闽


大家好!时间真快,已经 8 月。新的一个学年马上就要开始了。从这个月开始,我们会陆续邀请一些即将加入探月的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教育结缘的初心和实践。目前。探月学院招聘还在持续开放中,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在文章结尾查看相关信息。

人生就像一场场对照组实验一样。

——Daniel Kahneman

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为什么有人沉迷于游戏?为什么有人换男女朋友如换衣服?为什么有人丧失了全部对生活的信心与乐趣,陷入无止尽的放弃与低迷?

 

这些问题都会出现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成为我们继续向前的「束缚」。

 

其实成长里最常见的束缚,并不来自我们的缺陷和困境,反而是以爱、保护、和牺牲之名施与的。错位的爱和关怀剥夺了接受者拒绝和反抗的权力,结果常常是令双方都受伤、愤怒、委屈、伤痕累累却又无力改变。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错位的爱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为了自己恋爱对象付出了一切的年轻人,因为分手而看不到人生意义的学生,为了孩子放弃了太多的父母,听从了家人劝说选择了令自己痛苦万分的专业的孩子……


每一年,无数人因错位的爱而迷失了自我、时刻被负面的想法侵蚀,抑或一次次纠缠、争辩、彼此伤害。


由于新冠疫情,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正在处于一种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

 

除了爱的囹圄,更多人常因自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受苦。世界纷繁复杂,能够诚实、真实地面对世界和自己,又能够统一、自洽,何其困难?自我矛盾无可厚非,甚至不可避免。然而有些自我矛盾会创造巨大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常常会导致无可挽回的错误:想要孕育伟大,却又急于看到成果;强调独立自我,却又不断和他人比较;一边赋予他人「自由」,一边无法克制对其控制;想要得到好的结果,却总是选择南辕北辙的手段......

 

矛盾和冲突,最终积郁而成了精神上无法克服的压力,就有可能带来生命中其他的烦恼、不甘、不美满,让我们变得抗拒、想要逃离,甚至不由自主地沉迷于并不令自己多么快乐的事情,但在获得片刻喘息的同时也越发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幸运的是,随着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徒和教育者不断成长,我不仅能够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走出他们最黑暗的时刻,也慢慢具备了点亮、改变更多希望改变自己处境的人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帮助我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自知、自洽、自信、自爱,积极结识他人,乐于合作,具备改变世界的决心和能力。


 

人是可以超越缘分和际遇,决定自己的命运谱线的。而这正是我想看到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拥有不断成长的觉察与能力,让他们都能成为心目中最理想的自己。


自从初中开始,我就对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差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同的人在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采用的理念、方法和结果有着天壤之别。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去往罗马的路上,哪些是「崎岖山路」、「断崖险坡」,又有哪些是风景独好的精彩旅途呢?

 

曾几何时,若想「预测未来」,不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求助于占星、卜卦、求签或神明的庇佑。16 岁时,我发现了心理学,它让我看到了能够通过系统的方法去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成为引导心灵受苦的人们的一道光。直到现在,我都十分清晰地记得,当我申请美国本科时,在每一个专业选择中都填入了「心理学」。临行时,我怀着热切的希望,「我一定要把所学带回国内,让更多的人受益。」

 

本科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非常不同的大学:美国文理学院汉普郡学院。它的「无视分数、无视专业、无视学分」的自由,师生之间关系的亲近,它以人为本,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重视,不费吹灰之力就用它令人瞠目结舌的跨学科课程表和自由学制征服了我——一个中二少年的高中生。即使在之后经历了更精英化的教育之后,我仍然认为汉普郡学院给学生的教育是世界上最罕有的珍宝。


美国文理学院汉普郡学院(图片来源:学院官网)


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我能记住每个夜晚月亮升起的方向,读完厚厚的 reading 之后走过静谧无人的草地拂过耳畔的清风。在学生的毕业作品中,一个个独立创作的戏剧演出中对亚裔身份和个人历史问题的深刻探讨,一本本出版成册的研究手稿,一首首不羁灵魂的自由歌唱。

 

这样的学制完全打破专业的边际,鼓励学生开始思考更关键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我要学什么,如何学?我学这些要产出什么样的作品给到这个世界上?」

 

我至今仍记得那些醍醐灌顶、被知识的光束照亮灵魂的时刻,被教育者看到、融化、被永远地改变的时刻。


 

不过,最为重要的还是人。

 

我的教授们曾给我带来的冲击、点拨、温暖、醍醐灌顶比起我做过的数百次心理治疗都更多。我总会想起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阅读量已经到达了人类的极限(其实比起文科生也不算什么),结果在一节下午一点的课上,我瞪着教授的眼睛睡着了。我一边和她对视,一边不断地掐着自己的大腿,疯狂和睡意作斗争,结果反而不断在她的眼前表情狰狞地睁眼、闭眼、睁眼、闭眼,效果更加滑稽。一下课,她就要求我留下来。

 

我一边心想完了,要挨训了,一边在心中迅速拿出了在中学练就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拿出三层厚的脸皮贴在了脸上,准备好了对抗一切批评。

 

结果一进到她办公室,她劈头问我一句,「你还好吗?」


诶?这个节奏好像不太对。我刚刚做好的战斗准备瞬间乱了阵脚。

 

她很关切地看着我,小心翼翼地说:「我知道你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身边没有你的 support system(支持体系),一定很难,压力也很大。你过得还好吗?」

 

就这一句话,打破了我全部的心防。我的眼泪刷一下就掉下来了。教授接着说了什么我也记不太清,总而言之就是我哭了怎么也有五分钟,教授一直给我递纸巾。当时我看着她的脸就和看妈一样亲切。他又告诉了我一些关于睡眠和时间管理上的技巧,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能够听到有人问我一句,「你还好吗?你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压力一定很大」,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好好走下去的信念。


但同时,另一个疑问悄悄在我心中萌生了:为什么我猜不到她会这样对我说?如果她能说出一句那时候的我最需要听到的话,为什么我从来没这样听别人说过?


为了在混沌之中找到清明,我每周几乎都会去见一次几门最重视的课程的教授,不断地去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与学科能力。

 

我心理学课上的教授谈到了他和他朋友之间的一次争论:他的朋友坚定地认为,支配人行动的终极力量是恐惧;而他却坚定地认为人的终极驱动力是爱。

 

我想一个好的心理工作者,不外乎是珍重、保护着人们心底那一泓暖流,为其清扫阻塞、疏通河床,予以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并最终看到它流淌、健壮、泛起欢快的浪花奔向远方那些美好而不可思议的冒险征程的样子。


因为这些闪光的人和经历,大三的时候我就确定了,我一生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传播者和引路人。而这条路,一定是心理学。

 

在美国的生活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心理学的知识和常识已经在过去的 40-60 年中逐渐渗透了美国的教育界和每一天的生活中。投射(projection)、自我妨碍(self-sabotage)、过度追求(over-achieve)成为了日常词汇,健康/恶性关系的标准、不同性别面临的成长问题、信任与安全感的建立方式成为了常识,人们会频繁地利用谈话、情感表达、寻求帮助、找专业人士的解决办法,主动调节自我并处理关系中的问题。

 

不仅如此,令我感到吃惊与感慨的是,例如情绪的觉察、表达与管理这样的「高难度」能力,在美国是很多幼儿园、小学里的常见课程内容;生涯规划与指导是所有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接受并熟悉的;诸多的影视作品描绘的不是夸张的、戏剧化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理想的朋友关系、工作关系、恋爱关系和家人关系,提供了大量值得效仿学习的日常互动技巧和典范案例。因此,虽然美国也是一个心理疾病高发的国家,但在身边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人非常善于调节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化解人际问题,维持积极状态和能动性。


 

当我学习到了这些「能力」和「基本功」之后,我才渐渐开始发现之前自己那么多年都陷在一个由「坏习惯」搭建成的轮回中,从未发现其实只要主动改变一点点,就能取得完全不同的人际沟通与个人效率效果。然而,我也花了足足十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领悟和改善,才算是真正较为熟练地运用各种所学习到的理论和能力。那么,那些几乎从来没用花时间去学习、甚至没有机会去接触和思考这些不同的处事方法的人们呢?

 

我不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仍然只能像我一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有机会学习到改善自己的基本能力。


 

但没想到回到中国,我还没开始,就已经碰壁了。

 

「心理防治」工作似乎常常被家长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所忽略。一开始我也感到疑惑,后来慢慢地我明白了 ,就好像是我中学时读到的华佗三兄弟的故事。

 

华佗作为一名千古流芳的医生,曾说,他在其兄弟三人中,医术是最低的,他的大哥、二哥医术都更为高超。但为什么兄长二人皆不及华佗有名呢?华佗说,其大哥能见微知著,治病于未发;其二哥能从小病中看出大病,因而能提前防治大病,故其兄长二人很少治疗大病,世人皆不知其兄长医术过人。而华佗自己则只能待病症显现,已经成大病时方能发现、治疗。久之,则其大哥、二哥不若华佗有名也。

 

于是我决定,不仅仅要成为「华佗」,还要让更多的了解、预防心理学习的问题。


好的教育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和大型的成果对比才能凸显其质量。随着人们的素养和见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会意识到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 2019 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第五条就是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要求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 20% 和 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教育部等 12 个部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2 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教育的力量完全不亚于治疗。90 年代的一项大型临床咨询研究表明,教授和学习者进行的缓解性谈话对于帮助学习者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的有效性和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持平。过去的数十年的研究反复证实了,默契的纽带是治愈的根本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心理咨询和教育是最不可能被任何人工智能所超越的工作之一,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太难以替代了。


 

非常幸运,探月学院给了我和同事一个机会,开始一整套体系化的学院级别心理健康项目的设计和落地实践。其中最为重要就是开启全国第一例「身心健康版广播体操」,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每日体操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造升级,每天带领学习者经历一个主题的身心锻炼,从成长、换位思考、情感表达、社交关系、表演等方面全面拉伸学习者们的身心健康「肌肉」和「神经」,在无形中提升身心素养、防治疾患。

 

除此之外,探月也将首次将心理健康题目融入了每日的打卡体系,简单迅速地掌握学习者每日的情绪、行为、态度情况,有效跟踪并结合学习者的生理与学业表现理解、支持学习者的健康与成长需求。每年探月也进行每周的心理主题工作坊,从行为、戏剧、情绪、沟通、艺术、压力、生涯规划、大脑与荷尔蒙发育和亲密关系方向设计为学习者集中提升能力的主题活动。

 

在探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一直非常的重要,老师与学习者们常常交流。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会与课程、跨学科项目相结合,加入心理素养的提升和评价环节,为学习者的自我了解和针对性成长提供丰富的场景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在美国十年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时光中,我不断发掘着心理学如何能如何指导我们破除人们眼前的困境,点燃智慧和勇气的火光,做好一生中的微观与宏观的选择。

 

现在我还能记得,大一刚刚学了几门课回国的暑假,同楼的叔叔阿姨们围着我向我一遍遍地说:「你能帮我看看吗?我觉得我心里也有病啊!」这些年过半百的叔叔阿姨们看着我的眼神既期冀、焦急、迷茫,却又半开玩笑、不敢当真——毕竟大家对心理学到底能做什么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了。这让我更坚定地相信,心理学一定是未来的中国最需要的一门学科。

 

今天,我更加笃定这个信念——不论是深陷生活的困境、自我的牢笼、爱的囹圄的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不断努力前进的人们,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温暖更多灵魂的人,人人都能从心理学的清泉中采撷一碰水,浇灌滋养自己的花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像理想中的自己。


「完」

「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是探月学院一直在全力实践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对于每个人最终成为的样子的期待。


现在,探月学院正在招聘德育与共建中心负责人、升学中心负责人、升学指导、学科导师等职位,我们想邀请和我们拥有共同教育理念,并渴望通过自身实践把未来教育落地的教师加入探月学院!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招聘内容或扫描二维码申请你感兴趣的职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