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请尽量多给野生动物留一点栖息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城市是人类的造物,在现今社会之中,人类聚集在一起,高效协作运行。逐渐扩建的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展,而人类则居住在自己建造的这片“钢铁森林”之中。然而,钢铁森林的扩张逐渐蚕食了自然森林的面积,使得野生动物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动物们也有它们的智慧,它们会不断适者生存,学习如何在这片钢铁森林中找到新的栖息之地。
例如:北京雨燕,在鸟类中,雨燕可谓长途飞行的冠军。我们常见的雨燕实际上分为北京雨燕、白腰雨燕和小白腰雨燕三种。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又叫楼燕、野燕。由于雨燕的脚部结构特殊,四趾都向前伸展,这导致它们无法抓取树枝栖息或在地面站立,只能依附于山体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因此,大多数北京雨燕选择在高大的古建筑上安家,而如今有人在天宁寺桥、建国门桥这些立交桥的桥洞缝隙里见到了北京雨燕。再往前十年,几座六层高的现代楼房檐下,也出现过了雨燕的身影,它们钻进破损的水泥洞里栖息。
再如,食肉鸟类红隼和长耳鸮等,根据相关报道,以前在北京城的冬天,长耳鸮往往会在天坛公园过冬,一棵参天古树上就会栖息十几只长耳鸮。随着天坛及周边环境的变化,2018年左右,长耳鸮从天坛消失了。表面上看,近几年天坛一带的环境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实际上改变发生在人们未曾留意的地方。天坛周边的胡同经历了一次次整治,卫生环境变好了,但长耳鸮的食物——老鼠,也变少了。
人类对于环境的改造,在潜移默化之中让食肉鸟类失去了食物来源,在城市改造时,我们是否应该居安思危,能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多考虑一些?
总体来讲,地球上留给与野生动物们的生存空间,与以往相比仍是远远不足。一些动物所生活的特定环境范围,远远大于所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例如:欧亚灰狼的栖息环境范围涉及覆盖苔原、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而且狼群具有社群结构,领域范围达到160至350平方公里,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区,很难保障狼不踏入人类的居住环境。
优渥的土地尽数被人类夺取,原本野生动物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但直到人类在此处建立了城市。尽管动物们已经绞尽脑汁在新的钢筋混凝土环境中寻找新的归宿,但这似乎逐渐于事无补,因为人类对生存空间的索取成为野生动物的最大威胁。因此,在动物尽力寻找新的归宿的同时,人类也应做出一些妥协,优渥的土地不应只属于人类,而应该自然万物和谐共存。
城市的扩大是不可阻挡的,这是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能否同时给动物们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做到真正的绿色发展?人类自认为是地球的主人,那么,我们就应当担起与之相应的责任,城市不应仅为人类服务,也应当为野生动植物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好在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由于人们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这些社区中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黄鼠狼、刺猬等大量出现,让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积极效应。
还有一些好的共生措施,如种植爬山虎等,在楼房外侧无窗户的墙面上,探索树木和植物如何与楼房和谐共处,在不破坏楼房结构和不影响人类生活的前提下,把大面积墙面利用起来,引导鸟类等定居。尽量减少地面的水泥硬化面积,为多种生物保留生存栖息的家园。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着眼于城市的多种功能定位,城市建设不应只服务于人类,而是要考虑如何与动植物和谐共处。仅靠划分保护区是不够的,保护区再大,也不可能涵盖野生动物的全部活动区域。探索让动物在生态文明时代,如何与人类中和谐共生,应当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小葱
审核 | Yang 橡树
排版 | Candy
1.
2. 3. 4. 5.
https://new.qq.com/rain/a/20200801A0BLGA00;打架的䴙䴘,交配的红隼,消失的长耳鸮,北京城里的那些野生动物作者|刘思洁 编辑|覃旭
https://www.fon.org.cn/action/domain/content/177;北京城的观鸟人:告诉你猛禽离我们多近
2019-11-18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1-26/doc-ikftssap1042592.shtml;2021年01月26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729062330909385;神奇的雨燕——北京城最古老的“原著民”之一;2024-06-24 16:06
https://baike.baidu.com/item/;百度百科
联系小编:
010-88431370, 17319454776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v89@CBCGD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