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公布 |“不一样”四季影展 2017冬季展棱镜现实
“不一样”四季影展 2017冬季展
影 展 片 单
Films and Videos
▲ 《毕加索之后,上帝》录像截帧,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毕加索之后,上帝》
After Picasso: God / 2016 / 42min /英语
《毕加索之后,上帝》是苏菲·康黛尔2016的年作品,讲述一个女人(由艺术家本人饰演)通过咨询一位催眠师,来断掉她的一段执念的故事。在她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物、人和图像在催眠中相互转化;伤疤被揭开,又通过镇痛的方式释怀。影片标题出自毕加索的情人和缪斯多拉·玛尔之口。在二人分手后,她宣称道:“毕加索之后,唯有上帝。”
苏菲·康黛尔 Sophie Cundale
苏菲·康黛尔生于1987年,现在工作生活于伦敦。行为艺术以及偏差状态是她影像作品的叙事基础。伦敦蛇行画廊、南伦敦画廊、暂时画廊;科隆动态影像艺术家节; 以及vdrome.org的贝尔法斯特在线项目都曾展出过她的作品。
●
▲ 《开普勒》录像截帧,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开普勒》
KEPLER / 2014 / 14min20sec / 希腊语、英语
开普勒是一个新发现的星球。 据科学家介绍,它的土壤,气候和大小与地球相似,因此具有潜在的适宜性。迪瓦斯的《开普勒》作出了一段既复古又未来式的童话社评:时下人类发展的政治性,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不过是一场巨型的幻象。
▲ 《案例研究》,录像截帧,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2007 / 18min / 希腊语、英语
迪瓦斯2007年的作品《案例研究》以新颖而低调的方式呈现了监控和当今城市景观的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是未来的城市景观——正如这部作品隶属的科幻题材那样,它依赖于我们现在所处世界中现成的未来特质,却并不构想任何未来的图景。《案例研究》通过一系列的黑白照片讲述了整个故事。这一作品的剧情并不围绕角色,而更多借由柏林城市中建筑物的装饰性和抽象性来推进。而如同城市被简化成交通的场所那样,监控也被简化成了仅仅是目视和跟随。
▲ 《经验数据》录像截帧,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经验数据》
EMPIRICAL DATA / 2009 / 34min / 希腊语、英语/
这是一部处理“外来者”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影像作品——这种关系时常是敌对的。本片剧本基于格鲁吉亚裔演员大卫·马耳他的个人经历,重新虚构出他以移民身份来到希腊,并成为一名演员的轨迹。这一经历成为了他日后被业界认可,乃至“融入”希腊社会的基石。影片由马耳他本人出演。
乔治·迪瓦斯 George Drivas
乔治·迪瓦斯是出生于希腊雅典的当代影像艺术家。他毕业于雅典大学政治学专业,而后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了电影与媒体的硕士。跨学科的教育背景让使他能够轻松驾驭政治,环境,人类自身发展,现代性等各类颇具深度的的社会议题。他的作品有着独特而鲜明的美学风格,其一大特点是静帧图像在影像中的使用,这种使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时间感,使他们兼具文献的严肃和诗意的美感。乔治·迪瓦斯的作品无论在电影节还是艺术展都屡获大奖,更是EMST等国家级美术馆的藏品。他最近的展览包括: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希腊馆个展,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个展,以及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等重要展览。
●
▲ 《罗拉》(录像截帧2),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及Boers-Li 画廊
《罗拉》
Rola/ 2014 / 16min / 中文
这部作品取材于方璐在台湾时认识的一个朋友罗拉,她因为这个过着“实验式人生”的女孩而创作了剧本。在这个作品里,方璐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心理反应循环:她邀请罗拉见面讲述其愿意讲述的故事,并记下笔记。在这之后,由方璐独立编辑出一版故事,当罗拉表演的时候在旁边念给她听。作为一个表演者,罗拉分享故事给旁人,旁人则又在文字里对她重新塑造,文字混合或真或假的记忆,再一次引导她对着镜头演出,形成不一样的故事线索。展现了对于记忆、真像以及影像创作的全新思考。
方璐 Fang Lu
方璐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及旧金山艺术学院,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影像艺术家,也是录像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其最新作品《广州新语》入选2017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她的艺术项目往往通过作品制作和展出过程中的参与性、实时性以及社交性,探索影像在艺术制作中的推动性。即兴、行为表演和文献记录的灵巧分层为方璐的创作实践带来了层叠的品质,它们既不能被期望,也不能被完全分解。在这种语境下观者只能不断见证身体作为动作和姿态的疏导渠道,产生多种呈现方式,同时探索摄影机如何作为阐释工具工作——记录、揭示、展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但同时将其纳入我们周围现实的黑暗海洋。
●
《错位》
Dislocation / 1986 / 85min / 中文
拍摄于1986年的《错位》曾一度被称为难以超越的科幻电影。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赵书信制造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用以代替自己参加繁冗的工作,然而机器人愈加不受控制,最终被主角销毁。这个故事背后展现了黄建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转型的浪潮之中,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是有所焦虑的。电影中赵局长的身份认同焦虑也是当时社会,时下都市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这部影片无论在题材还是镜头语言上都进行一次了不起的尝试,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乃至今日的电影典范。
黃建新 Huang Jianxin
作为第五代导演,黄建新在电影领域中始终享有独特的位置。他于1954年出生在中国陕西,25岁时正式进入中国电影行业,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了“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一度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实验与变革浪潮;而90年代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都表达了对于中国社会及心理变迁的细致观察。黄建新的作品善于用隐喻、黑色幽默的方式反思人性,不仅在第五代导演中风格独树一帜,即便在今天,其作品尖锐先锋的电影语言仍具有重要意义。
●
《之后》
The Day After / 2017 / 92min / 韩语
《之后》是韩国导演洪常秀2017年的最新影片,整部电影用黑白影像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已婚男奉完是一名作家,同时经营着一家出版社,他与下属间的不伦之恋终于被妻子发现,然而新员工雅凛却被误会成了出轨对象。影片中雅凛并不在三角关系之中,却是绝对的主角,通过这一“错位”的旁观者角色的设定,洪常秀再次以他惯用的手法,独特的叙事结构讨论了两性关系,中年危机等他所一直关注的话题。在洪常秀的镜头下,中年知识分子的尴尬和懦弱,婚外情的荒诞离开了“爱情”光环的笼罩,显得冰冷而现实。
洪常秀 Hong Sangsoo
洪常秀的电影是一种散文诗式的创作。1960年,他出生于韩国首尔,36岁时便因拍摄《猪堕井的那天》而受到大众关注。他的作品一直在探讨重复布景下的不同可能性,并以罗生门似的视角质疑了历史与记忆的真实性,其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叙事姿态十分接近于文学的表达。洪常秀经常以黑白的色调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使得影片减少了与同类影片相比的机巧,流淌着平淡而诗意的气味。近年来,洪常秀以其特殊的镜头语言和独立精神成为了韩国现代电影的领跑人。
●
《现实之舞》
Dance of Reality / 2013 / 133min /西班牙语
睽违影坛23年之后,佐杜洛夫斯基将压箱底的奇诡珍宝一次放出,以自己的人生作为蓝本,让亲儿子成为生命的化身,从童年阴影到成长追寻,将所有情慾歌舞信仰仪式全都化为华丽繁複的视觉元素,展演出一场又一场荒诞幽默、诡魅不安的心灵探索。本片被称为Cult版《八又二分之一》,比《圣山》更光怪陆离、比《鼹鼠》更直探灵魂。这部实验性的传记电影中所有的角色、场景、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在佐杜洛夫斯基所导引叙事中显然变成了另一副面貌,它逼迫我们拓展想像力、逼近极限,攫取掌握所有转型衍化的可能性。
《诗无尽头》
Endless Poetry / 2016 / 128min
西班牙语、法语、英语
《诗无尽头》是佐杜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紧接着《现实之舞》对童年的回顾,本片进入了导演缤纷、迷乱、疯狂的青春期。本片的叙事结构和动机更为清晰,青春期是导演对父权压制的彻底叛逃;这一时期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艺术青年、纠缠不清的爱情和伦理关系,提供了情感刺激和视觉奇观;而最终走出狂乱青春和出国才是主角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相比前作,本片不强调历史的厚重感,而是通过戏剧、剧场、马戏、木偶戏、音乐剧等元素的使用,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荒诞的情节来呼应诗人的养成。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
1929年出生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智利裔墨西哥籍电影人。而他不那么知名的身份还包括作曲家、历史学家、比较宗教哲学家、精神治疗医师等等。从16岁发表诗作,17岁参与哑剧、木偶剧演出,24岁赴巴黎学习哑剧艺术,到近90还在继续拍电影,他是少数可以用传奇来形容的人物。其第一部长篇《凡多和莉丝》就因大胆的情节在电影节引发骚动,之后的《鼹鼠》、《圣山》、《圣血》更被奉为邪典三部曲,吸引了列侬这样的重磅粉丝。然而,用Cult片来定性佐杜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他的影片在强烈的个人风格下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哲学,美学系统,对后来的电影和艺术都造成了影响。
●
《地下》- 导演剪辑版
Underground / 1995 / 320min / 德语、英语、法语
这部金棕榈获奖电影,讲述了从1941年二战到铁托统治时期再到1992年的南斯拉夫内战这五十年的故事,通过三位主人公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库斯图里卡的拍摄初衷是讨论人们如何容易被操纵和欺骗,即使放在网络时代背景,这个讨论依然成立。与公映版相比,导演加长版的《地下》在保留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剧情,更加宏观的展现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历史大背景。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Emir Kusturica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无疑是一位大师级的电影导演,曾经两度夺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也获得过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这位传奇导演于1954年11月24日出生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青年时被家人送到布拉格的捷克电影学院进行学习。国家的巨变和早年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多民族冲突又交融的色彩,和虽批判却多元的政治方向。从《流浪者之歌》开始,他真正完全爆发出了独特的电影风格,将个人和民族的悲剧诠释出了新的奇异美感。在观看者眼里,库斯图里卡是一个疯狂的超现实者,充满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此同时,他也是电影史上又一座高峰,以其天才的能力,带领人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梦境般的艺术之旅。
●
《阿尔卑斯》
Alps / 2011 / 97min / 希腊语
《阿尔卑斯》是因《龙虾》成名的希腊导演兰斯莫斯的冷门影片。影片围绕着一个名为“阿尔卑斯”的神秘组织展开,这个组织的成员均以阿尔卑斯各山峰命名,最高峰“白朗峰”是领袖的名字。这一组织的主要工作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人们走出亲友过世的哀痛,他们不仅会穿上死者生前的衣物,更会仔细了解死者的习惯,爱好,力求完美演出逝者。然而,兰斯莫斯的镜头下,人与人之间是冷漠和疏离的,演员与客户间的互动如行尸走肉,毫无说服力。随着剧情发展,真实与演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当如何界定真实呢?
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
欧格斯·兰斯莫斯是一位在编、导、演各个方面都颇具天赋的艺术家,1965年出生的他于30岁时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至今已创作了数十部优秀作品。他擅长以极端和奇异的方式阐述对于现代文明、人生境遇等多个方面的看法,并试图运用电影语言、编剧等元素构建与世隔绝的“环境”。隐晦的方式,冷静克制的诉说一直是其影片中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好评如潮的《狗牙》,还是使他一举成名的《龙虾》都是导演具有后现代特点的尝试。总的来说,兰斯莫斯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用极端和新奇的方式展现了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
《塔洛》
《Tharlo》/ 2015 / 123min / 藏语
《塔洛》改编自万玛才旦的同名短篇小说,是他的第五部藏语电影,也是由藏人执导的第一部藏语黑白电影。电影中,一个淳朴的牧羊人来到城市并遇见了心爱的姑娘,但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却使他原初单纯的理想逐渐崩塌。相比于以往的作品,《塔洛》更加复杂,也更具有悲剧色彩,每一幕都包含着深邃的主题。本片的男主角由藏族诗人、演员、音乐人西德尼玛扮演,他以克制的表演方式,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剧变。本片通过一个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的影子;以安静的叙事方式,烘托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匉訇巨响。
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他自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很快成为了少数的双语写作者。在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精神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后,万玛开始探索它们在电影中的自我表达和文化转译。2002年,万玛才旦编导的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获得了多个国内国际电影节大奖。第二部长片《寻找智美更登》更是以极简的处理方式,将人物心灵的诉说表现到了极致。2010年创作的《老狗》则跳脱出相对封闭的空间,记录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空间。万玛才旦的电影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了真实的藏区生活与精神内核,他不仅仅是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观众走入当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引领者。
●
《太阳总在左边》
The Sun Beaten Path / 2011 / 89min / 藏语
这是松太加的首部长片,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公路电影。该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位藏族青年意外撞死了自己的母亲,最终踏上了去往拉萨的赎罪之路。电影克制凝练,和当下民族题材电影的“情怀性”美学相去甚远。松太加扎根于本土宗教文化,将藏民生死坦然的态度,呈现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之上。影片通过主人公特定的经历和心灵体验,探寻并追问了生活迷茫和内心失落背后的生存价值与生命意识。
松太加 Sonthar Gyal
松太加(Sonthar Gyal),藏族重量级导演之一,于1974年出生在青海省同德。他曾以美术和摄影身份参与过诸多影片,并于2011年完成了其处女座《太阳总在左边》,这部影片运用长镜头在画面中呈现完整故事,开创了“壁画美学”式的镜头特色。第二部电影长片《河》延续了其创作精髓,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重要平台上获奖不断。松太加的电影里没有被浪漫化、符号化的西藏美景,亦不存在文化猎奇,而是从藏族人的视角出发,对人性、信仰、家庭等问题进行剖析与共享,引起跨文化、跨年龄的共鸣。
●
《录像信》
Video Letters/ 1983 / 74min / 日语
录像信是在寺山修司逝世前几个月里和谷川俊太郎利用影像作为媒介进行交换视频,交流通信的一部纪录片。片中有着高度抽象的哲学思想和偶尔夸张的视觉效果。寺山修司与谷川俊太郎在片中对时间,存在,自我,意义与无意义展开了讨论。
寺山修司Shuji Terayama
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著名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代表作包括《草迷宫》、《狂人教育》等。寺山修司的身份和意大利电影奇才帕索里尼相仿,既是诗人、评论家又是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热爱戏剧之余,将主要的激情投在电影上,创作了《死者田园祭》、《再见箱舟》等异色电影。其艺术表现手法,在当时保守的亚洲艺术界开启了前卫创作先端,也率先导航了日本视觉系艺术形成。
●
▲ 《演技教程》录像截帧,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演技教程》
The Acting Tutorial /2014/16min 43sec /中文
陶辉把《演技教程》这部短片看做一个叙事实验,片中13个女演员以一种夸张、模棱两可的表演语言构建了一个严肃又诙谐的表演教学现场。老师在教学员们如何在表演中欺骗别人,想象力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她们最终假戏真做,将一位扮演难产孕妇的学员活活烧死。我们每天的生活是现实还是表演,艺术家通过《演技教程》将我们带入一种近乎悖论的思考。
陶辉 Tao Hui
更多人知道陶辉的影像作品是从《谈身体》开始的,这部作品获得了第19届巴西当代录像艺术节大奖。其实在此之前,这位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艺术家就开始进行影像艺术的创作,并前后参与、举办了多次展览。其作品《德黑兰的黄昏》、《多余的》、《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在业内备受关注。正像评论所说:“陶辉的作品以一种绝对谦逊的态度,探索着我们所处时代最为紧迫的问题……”,他将自己对于社会的思考通过剧情结构和演员表演进行完整阐释,营造出异于现实的氛围,却尖锐地指向现实,与观者建立起了对一系列问题的独特沟通模式。
●
▲ 《脸》剧照,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脸》
Face/ 2009 /138min / 法语、台语
这部中法合拍的电影,是蔡明亮受法国卢浮宫邀请,耗时三年所拍摄而成的,也是他特殊时期个人经验的诗性表达。这部作品可谓是戏中戏,讲述了一位台湾导演被邀请到卢浮宫拍摄《莎乐美》,戏里戏外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中,传统的叙事逻辑被打破,由水、雪、冰、火等自然现象重新编码,开创性地引导我们重新梳理了“电影是什么”的观念。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虽然蔡明亮出生于马来西亚,但他的电影从拍摄到故事均扎根于中国台湾。他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专修电影与戏剧,1983年完成其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房间里的衣柜》,第二年蔡明亮作为编剧参与的电影《小逃犯》又获得第2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在这之后,独特的风格以及对电影艺术性的坚持,让他不断获得业界的认可。他具有代表性的长镜头无对白表演,以及作品中特有的构图和光线都让他的电影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娓娓诉说着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欲望和孤独。2013年拍摄完《郊游》后,蔡明亮有意拓宽了创作领域,从短片《行者》系列,到影像装置,逐渐成为美术馆的常客。
●
▲《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哋》海报,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及马凌画廊
《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哋》
Who's the Daddy / 2017 / 9min 15sec /粤语
这部作品讲述了“我”与一位女性相识并诞生一子的故事。动画片名及灵感来源于一首脍炙人口的香港儿歌,黄炳通过王家卫式娓娓道来的方式,以颇具幽默感却十分具有超现实意味的台词,完成了对生活的荒诞乃至对政治身份的探讨。这部作品通过一系列幻想,呈现了极端的欲望和痴迷。并以直白而充满解放性的表达,让观众意识到,即便是最私密的情绪,也可以在他人身上找到共鸣。
▲《太阳留住我》录像截帧,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及马凌画廊
《太阳留住我》
Stop Peeping / 2014 / 3min 48sec / 粤语
这是一个关于主人公和邻居女孩在劏房共度一个夏天的故事,作品以具有夏季感觉的浓郁色彩,展现了关于对“窥视”与“迷恋”的探讨。这部动画延续了黄炳一贯的叙事风格,通过童稚的风格,毫无保留地阐释了性、政治和社会关系,毫不矫作,听觉语言亦诙谐逗趣,引人入胜。整部影片荒诞,又带有一丝忧郁气质,曾获得“独立动画创新奖”,是黄炳的经典力作之一。
黄炳 Wong Ping
黄炳是备受瞩目的香港新晋艺术家,1984年出生于香港的他,习惯于把长期以来对社会的观察融入作品中,所使用的视觉语言既骇人听闻又令人忍俊不禁。黄炳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识别度,闪烁的画面、波普般的影像和独特的音效是构成他艺术实践的基本元素。大量运用的鲜艳色彩、几何形状的卡通人物都突出了其作品中的“不真实”,但据黄炳所说,每个作品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个人经历,通过具有数字时代前老式卡通和颇具未来感的效果,影射着社会现实,将每一位观众心底的欲望包装在幽默的情节中,带领人们走进他精心构造的仙境。
●
▲ ©2004 MIND GAME Project
《心理游戏》
Mind Game / 2004 / 103min / 日语
这部影片是以“人生的可能性”为主题的痛快之作,改编自Robin西(ロビン西)的同名漫画。故事中,青年漫画家西遇见了初恋梦中情人弥,在酒馆喝酒的过程中,一行人被黑社会所杀,死于非命。话锋一转,诸人上了天堂,后悔人生种种,决心再度复活。他们违反神的意旨,回到人间,展开了一段冒险。这条简单的故事线通过手绘与照片拼贴的手法、大量分支和闪回镜头,营造出了一个极具幽默感、诡谲又充满魅力的荒诞幻想世界,最终却又使观看者落点现实,重新思索存在与人生。
汤浅政明 Yuasa Masaaki
汤浅政明,这位被称为鬼才的艺术家是当今动画业最有最有才华、创造力的人之一。1965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的他于90年代开始参与各类知名动画的制作,并日渐以独特的画风、奇幻的场面、卓越的分镜为大众所熟知。无论是早期的《猫汤》、《心灵游戏》等还是近年的《宣告黎明的露之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奇想世界里,诡谲的画风与驰骋天际的想象力是极大的特色,他将一个个循环往复的妄想系故事,配以扭曲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处理成夸张的动画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了观众独特而迷人的世界观。
●
▲ ©Genius Party
《天才嘉年华》
Genius Party / 2007 / 85min(全长) / 日语
《天才嘉年华》(Genius Party)更像是一场动画艺术实验,这部作品由7位或天才或鬼才的导演共同完成,每位导演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一部十几分钟左右的短篇,一起烹制出一席令人惊叹的动画电影盛宴。不仅如此,在音乐、声优以及制作等方面,均由来自各领域一流的知名艺术家操刀,整体效果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不仅是日本动画的精品力作,更是该领域形式创新上的经典范例。
▲ ©Genius Party
1# 福岛敦子《Genius party》5min
作为开篇的第一部作品,由福岛敦子担任监督的《Genius Party》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系列的点题之作,在整个作品里,故事内容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意识的展示,或者说是为表现动画的想象力而服务。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福岛敦子首次以监督的身份制作作品,因此此次完全跃出了以往的框架,设计出了从来没有画过的形象,以人头脑中的世界为背景,展开了对于灵感的刻画,对于艺术家创作的解读
▲ ©Genius Party
5# 二村秀树《Limit cycle》19min
二村秀树作为《Limit cycle》的监督,是STUDIO4℃最具有艺术家风度的电影学者,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尖锐的情感茅盾。这部作品采用了电脑CG及实景拍摄,将其强悍的作画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与虚构互相交织的梦幻画面与电子乐完美融合所带来的幻觉之旅。
▲ ©Genius Party
6# 汤浅政明《梦的机器》15min
在短短15分钟的《梦的机器》中,汤浅政明静静地为观者呈现了一段婴儿成长的历程,这部作品是描述未来用机器养育婴儿的故事,作品灵感来源于汤浅政明的日常生活,却又完全超脱于生活。他以怪诞又颇有些晦涩的叙事风格展开了一段延展至人类自我审视的故事。
●
▲ 《1,2,3,4》录像截帧,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1,2,3,4》
One Two Three Four / 2007 / 3min 34sec / 中文
《1,2,3,4》是周滔2007年创作的作品,记录了上海和深圳两座城市中,50余个店铺及公司的员工早课。影片中没有多余的职业和身份信息,镜头和剪辑的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表现身体感官及肢体动作上,具有诙谐感的叙事方式却是周滔一次严肃的实验,这部影片将身体作为社会话语的隐喻,打开了影像创作与社会现实连接的又一扇大门。
周滔 Zhou Tao
1976年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的周滔曾一度以行为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这段经历使他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因而在之后的影像创作中也往往对现实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和探讨。2003年至今,“身体”一直是周滔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恭喜发财》、《鸡同鸭讲,猪同狗说》,《一天,广州》等早期作品中,周滔试图在身体社会性认知和观念式呈现中进行各种个人尝试;在之后《互助练习》中,他则通过邀请他人的身体,与模特成为彼此的媒介与空间。经过14年对于影像艺术的持续挖掘与拓展,周滔的作品无疑对于影像的叙事机制以及意义生成,提供了非常丰富且重要的参考。
艺术家介绍及影片介绍部分编辑自网络及艺术家提供的资料
关注公众号并获取具体排片及购票信息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影促会)于2017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一方面,VCD影促会以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影像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其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持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