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的转码——文本与影像 | 四季影展2019秋主题公布

KK VCD影促會 2021-09-05

当我们谈论由文本而来的影像,通常用到的都是改编一词,它在某种程度上给定了这样一种基调:即是否忠于原著,且这样的忠于往往是建立在剧情和人设的基础上,于是,尽管同样在比较影像与文本的异同,这样的讨论很容易便沦为了 “原著党”与“翻拍党”之争,从而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相较于诞生仅一百多年的电影影像艺术,文学的历史显然是更为漫长的。从早期文明产生的诗歌,到戏剧曲艺,再到小说。随着时代的更迭,文学语言也在流变中繁衍发展出新的形态。不同文体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就同一文体,即便是诞生较晚的小说,其艺术语言亦相当的丰富了。而动态影像这一更为综合与复杂的媒介,随着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分裂出的各种形态也同样推动了自身语言的发展。那么,当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面对同一个母题时他们是如何实现 “转译”的呢?


文学与电影同有着时间性语言的特征,你无法像欣赏一张画作一样迅速掌握面前的文本或影像,无论如何你都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因此,作家和导演里都有两类人,一种热衷于让观者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世界,忘记时间,另一种则致力于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进而反观作品乃至自己的生活。


但这仅仅是他们的相似之处,相较于由文字这一单一要素所构成文本,影像的语言是更为复杂而多样的,它同时包含了图像、声音,甚至是文本本身。当一个导演与一名作家描述同一事物时,作家可以更轻易利用文本的抽象性以留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导演则很难不给出一个实体。《红楼梦》中的描述足以证明黛玉是极美的,但林黛玉究竟什么模样呢?小说中最详细的也只是下面这样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罢,黛玉五官究竟如何,体态怎样,依旧只能是每个读者自己心中的样子。


而纳博科夫在描述《洛丽塔》时,甚至可以用音律和发声来让读者想象出这样一种小仙女般的形象,她轻巧,可爱,温柔且带着诗意。你只要按照作者的提示正确发声,那么你的舌尖与口腔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少女的气质,甚至能感受到亨伯特对于她的欲望。到了导演那则始终是需要一个洛丽塔的实在形象,所以我们在库布里克以及阿德里安·莱恩的电影里看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洛丽塔:一个年纪较大,一个小而成熟。


即便是大师,硬是想用视听语言去还原文本也注定是徒劳的,那些对影像语言有着深切认识的艺术家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亲自为库布里克改编剧本的纳博科夫被问到对《洛丽塔》的看法时曾如此回复:“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四个主要演员也值得高度肯定,虽然我必须指出,我与实际拍摄无关。如果我参与拍摄,我就会坚持强调某些在电影中没有得到强调的东西——比如他们住过不同的汽车旅馆。我所做的是写了电影剧本,其中大部分被库布里克采用了,那些‘稀释’,如果确实存在的话,也并不来自我的洒水器。”一部好的“改编”作品就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而那些有野心的作者敢于挑选一流的文本,并在语言的“转译”中创造出新的语言来。


当《现代启示录》那一片椰林前冒起黄色的烟雾时,我们同时听到的不只有大门乐队那首迷幻的《The end》,还有忽隐忽现的噪音。镜头中半个飞机的身影掠过时,我们好像可以确认声音的来源就是飞机的螺旋桨,但当镜头转入主角的公寓上方那把吊扇的时候,你又很难确认这不是吊扇的声音,然而就在此刻,导演的镜头转向了窗外……


表面来看,这部以越战为背景的电影与《黑暗的心》中欧洲船长的非洲冒险故事并不相干,但两部作品的内核,甚至表现手法却呈现出大量的共通之处。科波拉用镜头和声效所创造的这种混乱,以及认知上的困难恰恰对应了康拉德在整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类理解力的某种局限。小说中,康拉德直接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表达了主角马洛内心的疑虑,科波拉则用充满虚假感的美术,与现场形成强烈对比的配乐,被限制的镜头等展现了越战的荒谬与不道德,其核心都是对于帝国主义及所谓文明的反思,且这当中都带着某种暧昧的态度。


与之不同则有越南艺术家阮纯诗的作品。《十一个男人》源自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十一个儿子》,艺术家使用了与“原作”几乎一样的卡夫卡式念白,两部作品的内核却相去甚远。这个由越南传奇女演员阮如琼在三十多年间拍过的各类不同电影剪辑而成的短片讨论的并不是男女关系,而是越南的历史。


由阿伦·雷乃导演,罗伯-戈里耶编剧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则又是一个有趣的典型例子,两位勇于创新的作者甚至通过这部作品创造出了某种与新小说语言相似的新电影语言。虽然雷乃的前作,即由杜拉斯编剧的《广岛之恋》已经很有代表性,《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现代体验却是此类作品中最为极致的。


不论是叙事角度,语言模式,还是创作方法,影像与文本之间的差异与互文都有着太多可以讨论的地方,自然无法在这样一篇短文中展开,甚至本季度所选取的作品也仍旧是有限的。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去开启这样的讨论,借由对文本和影像的对比来更加深和拓展对于影像语言的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话题,本季度选择的文本与影像皆是势均力敌的作品,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对话,单纯对于剧情的借用不在讨论之列。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影促会)于2017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一方面,VCD影促会以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影像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其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持续创作。


四季影展

Lumen Quarterly

作为VCD影促会的主要落地项目,四季影展立足于长期稳定地为观众展映高质量的艺术影像作品,并通过主题论坛,讲座,文献梳理等方式优化观众的观影体验。有别于其他影展,四季影展更加看重个人经验在文化有机体中的作用,并试图由此出发,以最开放的态度,将艺术电影、实验影片、短片、动画,影像艺术等多种类的影像作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此,影展以我们所熟悉的春、夏、秋、冬为时间轴展开,每三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或文化人士担任策展,按主题挑选影片,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展映。通过这种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会希望能够开放性地引起话题,使观众以更开阔的视野对包括电影及更多形式在内的动态影像本身产生更直观感性的认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