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视社交恐惧症呢?理性认识,自我调适
你是否对以下这些情景有些熟悉:
-远远看到认识的人马上低头玩手机,只为了不打招呼;
-发觉同事在隔壁间上厕所,耐心等待她出去洗完手,才从马桶上安静地起身;
-不爱去商场买东西,因为只要听到售货员热情的问候就想马上离开。
想必这些情景能引起时下越来越多“社交恐惧症”人群的由衷共鸣。
近日,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探探平台内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针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超四成用户自称“社恐”。
但对于真正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我有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一个带有自嘲或戏谑性的玩笑,而是一种无法疏解的心灵苦痛。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是一种以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焦虑症,医学上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书中写道:“对于社交场合有明显的、不合理的恐惧;暴露于社交场合下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担心别人有负面评价;回避社交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就变得非常紧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即可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1、社交恐惧症有多常见?
根据世卫组织2017年世界心理调查显示,在所有国家/地区,社交恐惧症30天、12个月和一生的患病率分别为1.3%、2.4%和4.0%。
在低/中低收入国家以及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低,而在高收入国家以及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高。
同样,在各个国家,社交恐惧症与特定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女性、未婚状况、较低的教育水平和较低的收入)相关。
治疗率在低/中低收入国家中较低,在高收入国家中较高。
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病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
可见社交恐惧症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并非是某个人特有的隐疾。
在一项我国社交恐惧症研究中发现,依恋,养育子女,行为抑制/激活和对群体的态度与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相关。
轻度不善社交,非精神障碍。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指出,诊断社交恐惧需要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导致回避社交场合;
■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
■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
■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症状。
社交恐惧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被否定。
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2、三大主要因素导致社交恐惧症
①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的3.91倍。
所以如果家庭中,父母有社交恐惧的情况,自己也需要稍加注意一些。
②心理成因
从小自己经常被父母贬低,极其自卑,或小时候被父母过高要求对待,认为自己只有非常完美才配得上被接纳,或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对孩子童年时期曾经有过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经历导致的不良心理性格也是社交恐惧症的重要成因。
③成长经历
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受校园暴力,或在人际交往中体验了语言暴力的人会很容易感觉在社交中不安全等等,这些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交友的判断力,会形成一种僵化认知,认为人群中都是不安全的。
社交恐惧在早期主要表现为社交焦虑,树立自信心和降低对自我的要求都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从内心接纳自我,无论是优秀还是缺憾,都属于自己,真正地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尝试去挑战畏惧的事情,带着焦虑,努力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积累成功的经验,进而让人更加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自我调适,运动、放松训练、培养兴趣爱好对缓解社交恐惧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社交恐惧很难缓解,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已经到了疾病的程度。社交恐惧存在一定神经生化的改变,单纯的自我调整可能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配合治疗。
你是否对以下这些情景有些熟悉:
-远远看到认识的人马上低头玩手机,只为了不打招呼;
-发觉同事在隔壁间上厕所,耐心等待她出去洗完手,才从马桶上安静地起身;
-不爱去商场买东西,因为只要听到售货员热情的问候就想马上离开。
想必这些情景能引起时下越来越多“社交恐惧症”人群的由衷共鸣。
近日,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探探平台内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针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超四成用户自称“社恐”。
但对于真正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我有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一个带有自嘲或戏谑性的玩笑,而是一种无法疏解的心灵苦痛。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是一种以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焦虑症,医学上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书中写道:“对于社交场合有明显的、不合理的恐惧;暴露于社交场合下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担心别人有负面评价;回避社交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就变得非常紧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即可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1、社交恐惧症有多常见?
根据世卫组织2017年世界心理调查显示,在所有国家/地区,社交恐惧症30天、12个月和一生的患病率分别为1.3%、2.4%和4.0%。
在低/中低收入国家以及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低,而在高收入国家以及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高。
同样,在各个国家,社交恐惧症与特定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女性、未婚状况、较低的教育水平和较低的收入)相关。
治疗率在低/中低收入国家中较低,在高收入国家中较高。
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病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
可见社交恐惧症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并非是某个人特有的隐疾。
在一项我国社交恐惧症研究中发现,依恋,养育子女,行为抑制/激活和对群体的态度与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相关。
轻度不善社交,非精神障碍。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指出,诊断社交恐惧需要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导致回避社交场合;
■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
■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
■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症状。
社交恐惧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被否定。
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2、三大主要因素导致社交恐惧症
①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的3.91倍。
所以如果家庭中,父母有社交恐惧的情况,自己也需要稍加注意一些。
②心理成因
从小自己经常被父母贬低,极其自卑,或小时候被父母过高要求对待,认为自己只有非常完美才配得上被接纳,或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对孩子童年时期曾经有过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经历导致的不良心理性格也是社交恐惧症的重要成因。
③成长经历
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受校园暴力,或在人际交往中体验了语言暴力的人会很容易感觉在社交中不安全等等,这些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交友的判断力,会形成一种僵化认知,认为人群中都是不安全的。
社交恐惧在早期主要表现为社交焦虑,树立自信心和降低对自我的要求都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从内心接纳自我,无论是优秀还是缺憾,都属于自己,真正地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尝试去挑战畏惧的事情,带着焦虑,努力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积累成功的经验,进而让人更加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自我调适,运动、放松训练、培养兴趣爱好对缓解社交恐惧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社交恐惧很难缓解,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已经到了疾病的程度。社交恐惧存在一定神经生化的改变,单纯的自我调整可能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配合治疗。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