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个100】精准扶贫案例: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59)

2017-11-03 新疆访惠聚


今年,自治区全面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包村联户工作,坚持“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各工作队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教方法、抓培训、强技能、保长远,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快速脱贫,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基层认可、群众欢迎。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100”新作为展示第59期,工作队扶贫增收有准头,让群众脱贫致富有奔头。


用“智富“招点准脱贫穴

记自治区发改委驻莎车县荒地镇阿木巴尔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莎车县荒地镇阿木巴尔村紧邻镇政府驻地,交通便利,流动人员较多,全村共有316户1329人,其中贫困户64户215人。自治区发改委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到制约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懒散、产业单调、收入单一。为了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工作队因地制宜,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引导群众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重点抓好巴旦木和甜瓜“一白一绿”两种经济作物,彻底斩断影响增收致富的穷根子。

庭院经济拓思路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发现很多贫困户不愿外出务工,懒惰思想严重,家中大面积院落长期闲置。为了引导村民主动作为,工作队严格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干部”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因户施策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计划,不断强化对国家惠民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在广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工作队制定了发展“立体经济”的模式,确保村民院内“地里有菜、圈中有畜、笼中有鸽”。

为了帮助解决庭院经济发展资金难题,工作队积极发挥单位的后盾优势,争取了40万元庭院经济发展项目资金,其中10万元架设葡萄架、小拱棚,惠及50户村民;30万元修建暖圈,惠及30户村民。同时,购买牛、羊、鸽子等,分发给64户贫困户,发展牲畜养殖。根据现在的养殖规模,按照平均每户每年出栏1头牛、5只羊为标准,除去成本后,每户每年可增收8000—10000元,将直接实现脱贫。

贫困户吐合提·吐尔迪逢人便说:“工作队不仅帮我们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帮我们解决了畜牧发展资金,引导大家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加收入。我家正在建设2座标准化拱棚、1座标准化圈舍,准备养殖2头牛、5只羊、30只鸽子,按照工作队教给我的科学种植养殖方法,到年底保守估计能增加收入8000多元,我一定会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致富。”

“一白一绿”助脱贫

阿木巴尔村盛产巴旦木和荒地牌西甜瓜,全村共有1250亩3万多株巴旦木果树和150亩沙土地西甜瓜,涉及家家户户。为了充分挖掘巴旦木和西甜瓜这两类传统经济作物的潜力,工作队积极协调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专家,采取巡回宣讲、农民夜校技能培训等方式,为村民讲解巴旦木修剪嫁接和甜瓜优良品种选育等常识,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同时,每月定期入户走访,和贫困户交流果树、甜瓜种植经验,帮助300多户村民进行科学种植。

村民玉素甫·达吾提说:“以前我们都是埋头干活,种植的巴旦木品种不好,皮厚产量低,很多巴旦木亩产不到10公斤,现在通过专家教授的品种改良方法,我们村的巴旦木亩产有望突破30多公斤,按市场价15元/公斤计算,单亩收入可达300多元,加上套种春夏两季粮食,全年单亩收入可突破2000元,按一家平均4口人8亩地计算,总收入可以突破1.6万元,仅农业种植一项人均纯收入可以超过4000元。”

村民艾迪热斯·麦麦提说:“我家种了5亩西甜瓜,在村里致富能手的带领下我们家的地也种出了质量较好的甜瓜,今年甜瓜收入超过1万元,和去年相比增加收入5000多元。”

外出务工促增收

为了解决贫困户思想上的“等靠要”问题,工作队充分利用“农牧民夜校”技能培训这一有效载体,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晚按时参加学习,在强化国语教育的同时,学习建筑、养殖、裁缝、果树嫁接等技能,为其就业打实基础。同时,加大思想教育,手把手为贫困户算清致富经济帐,用村里种植大户的实例,鼓励引导贫困村民转变思想,外出务工勤劳致富,增加收入。据统计,今年以来,工作队共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30多期,培训贫困人员8000多人次。

为了拔除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工作队还采用奖勤罚懒措施,在村里修公路、建安居房、修水渠等项目以及提供外出务工就业岗位时,优先考虑勤劳肯干的贫困户,优先帮助50多名青年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增收5000多元。4月初,工作队还积极推荐11名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到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阿克苏地区等地的公益岗位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工资2700元,一年约有3万多元的收入。很多贫困村民看到外出务工的邻居挣到了钱,主动找到工作队,希望帮助提供外出拾棉花、建筑施工等务工就业岗位以增加收入。

“按照现在的工作力度和扶贫成效看,在2019年之前完全可以实现全村整体脱贫。”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司良兵说。

END


奏响扶贫路上“交响曲”

记阿克苏地委组织部驻乌什县阿合雅镇托万克库曲麦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乌什县阿合雅镇托万克库曲麦村有贫困户145户632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村“两委”班子。阿克苏地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进点以来,通过入户走访、与党员座谈、收集民意等方式,找穷根、定良策、谋发展,坚持扶贫先扶志、输血更造血,有力地推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转观念 理思路

工作队在全村普遍走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145户贫困户致贫原因、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和登记造册,发现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甚至不想脱贫、不愿脱贫,担心一旦摘掉“贫困帽”,政府的扶贫项目和优惠政策再也享受不上了。

基于此,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先后召开贫困户座谈会6次,对症下药,反复宣传“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的原则,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尤其是针对部分贫困户想不通、转变慢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锲而不舍,主动到其家中“一对一”“面对面”地讲政策、举实例、宣传典型,逐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村民思想转变后,工作队和村“两委”趁热打铁,按照“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原则,结合贫困户实际,“一对一”指导制定增收计划,找准致富门路,坚定致富信念。今年30岁的贫困户阿卜杜许库尔·如苏力年轻力壮,却还在贫困户行列。工作队及时与其谈心交流,了解到他曾因胳膊受伤,无法干重活,家中土地也较少,只能满足日常开支。工作队综合分析后,引导他到阿克苏市务工,学习装修技术。如今,有一技之长的他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

争项目 改穷貌

以前,该村道路坑坑洼洼、没有一盏路灯、仍有178户村民还在喝井水、庭院凌乱、牛羊无处圈养、农民增收渠道窄……这些现实问题成为工作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工作队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以单位为后盾,发挥自身优势,先后与地县多个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经过不懈努力,178户自来水入户项目在乌什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当年启动当年完工。

5月20日,看到甘甜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着,村民热合曼·买合苏提幸福的眼泪止不住地流,178户村民终于告别了吃井水的历史,喝上了卫生的自来水。这样的事例还很多,50座庭院经济、35个棚圈、50头扶贫牛、100只扶贫羊的政府扶贫项目落地生根,4100只致富鸡苗飞到贫困群众家中,20公里村级柏油路面直达群众房前屋后,190盏路灯照亮了村里的道路,160万元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和150万元的织袜厂项目申报成功……村里正在逐渐摘掉“穷帽子”。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今年的工作队不怕困难、敢想敢干,不仅改变了我们村里过去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跟党走,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党员吐逊·艾山激动地说。

广就业 增收入

托万克库曲麦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仅依靠土地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只有帮助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增加贫困群众家庭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

贫困户怒拉克·萨比尔家中5口人,夫妻二人均为残疾人,家中三个子女,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务农,生活困难,脱贫难度大。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依先木·斯迪克主动与怒拉克结对,得知其女茹仙古丽·怒拉克毕业于阿克苏技师学院护理专业,协调她到村医务室工作,月工资1600元左右,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6月的一天,得知阿合雅镇中石油加油站想要招聘一名保安,工作队立即联系了贫困户图尔贡·依明,将其在家务农的儿子介绍到加油站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实习,因其表现优异,已转为正式员工,月工资3200元。

工作队结合村情民意,制定帮扶措施,将组织和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纳入全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整体规划,提供用工信息,进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工作队帮扶实现就业59人,36户贫困家庭通过县、乡、村三级培训掌握了致富技能,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达110余人。

END


“六扶”扶出小康路

记国网塔城供电公司驻和布克赛尔县铁布肯乌散乡查干阿德尔格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和布克赛尔县铁布肯乌散乡查干阿德尔格村有127户337人,其中低保户45户86人,贫困户36户105人,如何让村民们脱贫致富成为国网塔城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记挂在心尖上的大事。工作队以“精”到点、“扶”到人的扶贫方式,为村民拓宽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扶“志”+扶“智”

扶贫必要扶“志”,只有把精神帮扶、思想帮扶彻底扶起来,才能从根子上脱贫脱困。

工作队通过开展“大讨论”和“自查自纠”的方式,“一带一帮扶”村干部,解疙瘩、理思路,破解“等靠要”思想,增强干事创业的志气和激情,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工作队3次组织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让他们看一看、学一学,激发“想致富、要致富”的内生动力。村党支部书记巴达·米卡说:“工作队来帮我们查找贫困原因,为我们找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门路,让村民的想法从‘要我富’变成了‘我要富’。”

2016年以前,村里没有通电视,没有通网络,牧民们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村里的孩子放假后,除了帮着父母放牧外,常常无事可干。工作队与塔城、克拉玛依移动公司多次沟通。经过多方协调,最终达成架设光纤协议,投入资金20余万元,为村里架设了通信光纤,实现光纤户户通,彻底解决了全村群众看不上电视、上不了网的问题。

工作队还在村里开展教育助学活动,为村队学生发放书包100个,投入5万余元采购了10台电脑和5部点读机,从浙江引进优学派学习平台,并与远程教育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教育”,用科学文化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技”+扶“岗”

查干阿德尔格村有36户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26.08%。工作队通过政策宣传,教育指导,深入牧民家中,理思路、算细账、谋出路,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

工作队组织村民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提高草场利用率,增加出栏量和养殖效益,使45户103名农牧民从养殖业中解放出来,从事其它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增收。

工作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开展烹饪、餐饮服务、牲畜疫病防治等培训班4期,夜校宣讲35次,参与群众560余人次,让牧民真正掌握了一至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工作队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县、乡两级“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帮助村民联系就业岗位,有57人实现到塔城市、沙湾县、和布克赛尔县城务工,月工资可达3000-4500元。“我和我媳妇两个人一起出去打工,每个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牛羊放在草畜联营合作社里,每年还有1万元的分红,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村民铁木巴图·叶尔登巴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工作队的干部就是有办法,他们教我们理思路,想办法,拓宽就业渠道,使我们村民人尽其才,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光工资收入,我们村一年就能收入100多万元,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村党支部书记巴达·米卡说。

扶“贷”+扶“项”

工作队在信用社质押保证金20万元,把该村从金融机构的征信黑名单中撤消,彻底解决了近30年全村没有发展资金这一最大困难,帮助牧民贷款85万元扩大生产,并为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108万元。

工作队利用本村独特的草场和优良的自然环境,确立了散养草原鸡鸭为精准扶贫首要项目。36户贫困户作为参股人每户出资5000元(参股金由派出单位结对亲戚帮助垫付,年底分红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每户至少出一名劳动力,实行轮班制参与合作社劳动。目前养殖1500只鸡、300余只鸭鹅,每年能为贫困户平均增收1400元。

工作队通过示范养殖,帮助牧民成立了散养鸡合作社,带动牧民发展庭院家禽养殖。国网塔城供电公司投入8.76万元成立扶贫帮困基金,解决贫困家庭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为扩大生产规模,在春季接羔育幼时期,工作队帮助牧民贷款85万元。在打草时节,工作队协调10万元购买2台拖拉机,3台打捆草机,作为村集体财产,免费供牧民使用。

“查干阿德尔格村有有机草场6.48万余亩,这里的畜产品都是有机的。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脱贫攻坚工作持续见效,帮助村民彻底脱贫,下一步我们将以分产联销的模式,将村民一家一户生产的奶制品、肉制品统一进行二次加工、销售,增加村民收益。”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西成谋划着村民更美好的生活。

END


农田盛开“致富花”

记和田市古江巴格乡驻古勒巴格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古勒巴格村,很远就能闻到一阵浓郁的花香,穿过民居,豁然开朗处,一片由花卉种植大棚和销售摊点组成的花的海洋映入眼帘。

这片花的海洋是和田市古江巴格乡驻古勒巴格村驻村工作队精心打造的花卉种植基地,农田里开满了增收“致富花”。

扶智扶技聚共识

古勒巴格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常住村民180户520人,辖区无耕地。工作队针对村民就业增收难题,提出利用村集体公用地发展特色花卉种植的思路。

为了让村民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花卉种植技术,对发展花卉种植产业有直观感受,工作队组织村干部、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代表等20多人前往古江巴格乡周边的花卉种植能手家中观摩学习。由种植能手详细讲解花卉培土、育苗、浇灌、室温控制等技术,并现场示范操作,确保人人听懂学会。

听到花卉种植能手每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村民深受触动。村民麦吐送激动地说:“没想到种植花卉收入那么高,我要好好把握这次观摩机会,仔细向行家里手请教学习,把学到的好方法原原本本带回去,也要通过种花增加收入。”

观摩人员回村后主动当起了花卉种植产业宣传员,一传十、十传百,通过种植花卉增收成了村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不少村民主动找到工作队,表达了参与花卉种植的想法。工作队趁热打铁,挑选有种植经验的村民开展特色花卉种植,为其他村民立榜样、树标杆,以此打开全村花卉种植产业发展新局面。

合作经营受益高

“分散经营不能统一管理,销售也是个大问题,风险大。只有成立特色花卉种植合作社,形成规模,才能有效降低个人的风险……”工作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动员有意愿从事花卉种植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努力同增收。

通过工作队积极努力,古勒巴格村成立了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村民在合作社花卉种植基地承包大棚和摊位,由合作社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种植管理,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对成品花卉集中组织采购和销售,解决村民自行种植、寻找市场的困扰。此举预计每年可为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户增收10万元。

村民麦吐送以前一直在自家庭院里零散种花出售,这次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合作社。他说:“以前家里种的花要运到市场去卖,经常卖不掉。现在可好了,加入合作社后,就不用愁销路了。太感谢工作队了,他们事事处处为村民着想,是我们贴心的好朋友、好伙伴!”

产业带动促长效

合作社成立了,工作队及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建花卉养殖基地上。经过与村“两委”班子谋划、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工作队决定把村里的6亩集体公用地建成花卉基地。

花卉基地规划2200平方米,建花卉大棚3座及销售摊点等附属设施,分三期建设。为把花卉产业打造成让村集体和村民都能增收的长效产业,工作队将花卉基地作为村委会集体资产,租赁给合作社经营,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

目前,花卉基地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在一期建好的大棚里,已经种满了从广东、山东等地引进的各种花卉。大棚外的销售摊点上,摆满了各种待售的鲜花,从市区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工作队考虑得太长远了,花卉基地建起来了,以后还要在基地周边发展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把古勒巴格村打造成和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到时村民增收就更有保障了。”村干部李立国激动地说。

为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花卉种植产业中来,工作队借助花卉基地这个平台,邀请种植能手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种植花卉的信心和能力。对于花卉基地及周边餐饮、农家乐产生的就业岗位,工作队及时安排80多名贫困村民就业,实现了天天有收入。

目前,花卉采购、种植、销售、运输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在古勒巴格村已初步形成,有效解决了古勒巴格村“城中村”无地无收入、村民增收难问题,花卉产业已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END


趟路子 找点子  鼓袋子

记伊犁州地方税务局驻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阿克奇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阿克奇村有贫困户184户731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效益低下,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伊犁州地税局驻村工作队以“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精准施策,从调整种植结构和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入手,用特色种植趟开了该村增收致富的路子,使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头雁工程 实现支部和产业“双强”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工作队将脱贫致富与提升“两委”班子主动性、威信相结合入手,动脑子、想点子、找路子。

一方面,工作队做实“第一书记”职责,建立以村党支部为龙头、38名青年党员为骨干的扶贫攻坚队伍,积极探索“党支部+产业联合体”的模式,按照“5+1”产业联合发展,组建家禽养殖、特色种植、建筑施工、蜜蜂养殖、外出务工5个联合体和1个电商服务平台,吸引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靠拢。

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七步议事”等议事程序,扶贫资金使用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党支部以特色种植为突破口,与农业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确定了“党支部+产业联合体+企业”模式。发挥该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集中向企业流转308亩土地,种植中草药黄芪。党支部负责合同签订、务工信息发布、工资发放等工作。一时间村委会变成了“务工市场”,从之前的门可罗雀变成了现今的门庭若市,党支部威信逐步树立起来。村党支部书记胡赛迎·布别说:“黄芪的种植不仅打破了我们村种植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还把党支部推到了引领脱贫致富的最前沿。”

特色种植 实现耕作和劳务“双收”

让贫困户增收,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工作队与企业经过反复协商,最后确定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流转费用为430元,高于该村其他土地流转价格约70元。参与土地流转的13户农户中,流转收入最多的每年获利1.1万元,最少的也能每年获利6500元,户均较往年增收2300元。

村党支部实时掌握用工信息,组织贫困户家中的妇女和富余劳力参与黄芪种植田间劳作并学习种植技术。工作队与用工企业协商实行“周薪制”,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发放工资。截至8月底,已有52人次参与劳作,合计发放工资24万元,人均收入4615元。参加特色种植联合体的贫困户胡安江·马合木提说:“23亩地光土地流转就能挣9890元,我媳妇也能就近在家门口打工,农忙季节5个月可以挣4000多元,还能学到黄芪种植技术,我外出打工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努尔塔力甫·库尔曼江说:“现在妇女都在黄芪地里打工,进一步促进了村民传统思想的转变,对于家庭增收有很大帮助。”

分红模式 集体经济和村民“双赢”

村集体经济不强,没有真金白银,为民办好事、实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黄芪种植不但让贫困户收入增加了、思想转变了,村集体经济也跟着水涨船高。工作队经过多次与企业磋商,促成了村委会与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在黄芪种植基地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万元,年底按照投资的10%分红,同时按照《特克斯县2017年特色农牧业及产业化扶持基金实施方案》,特色种植每亩一次性奖补200元,补贴资金也归村集体所有,两项合计年底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6.2万元,较上年增加近10万元。有了一定的集体经济做保障,在解决群众困难面前村“两委”的底气足了,腰杆子也硬了。村民买买提·吐尔逊的儿子患肺含铁黄素沉积症需要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村委会帮助着他解决了来回就医的交通费和部分生活费。党员努尔巴哈提·加那布力说:“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好事,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感到自豪和光荣。”

黄芪种植像一颗石子投入阿克奇村这汪沉寂的水面,激起阵阵涟漪......已有很多群众向村“两委”表达明年愿意流转土地种植黄芪意愿,预计明年黄芪种植面积可达1500亩左右,将进一步为阿克奇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编辑:王新峰 罗龙】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