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31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100”新作为展示第8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好本领?

           

用心扶贫“铲穷根”

记中国石油吐哈油田驻疏附县乌帕尔镇阿恰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疏附县乌帕尔镇阿恰村有619户2309人,2017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户820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中国石油吐哈油田驻村工作队聚焦总目标,抓实“1+2+5”目标任务,坚持“扶志治懒、扶智致富、强化服务”的工作理念,精准落实脱贫攻坚措施,因人因户施策,以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庭院经济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阿恰村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径。


学手艺有钱赚


工作队围绕“七个一批”精准发力,从提升就业技能、掌握务工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的目标入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户由“不会干”到“学着干”,真正具备自我脱贫的能力。培训中,根据季节、农时、种植养殖特点设置夜校的选学课,采取群众下单、夜校接单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务工企业特点和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正式上岗后给予每户每人农业生产1000元奖励补助,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或致富技能,实现村民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通过学习,我更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我相信,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村民麦麦提·斯迪克说。



工作队还结合实际开展“巾帼巧手”培训,积极选派7名巧手带头人赴外地合作企业学习先进编织技术,先后举办两期“精准扶贫·巾帼巧手”培训班,邀请合作企业负责人和编织专家前来授课。同时,探索“1+N”师傅带徒培训,先后使200多名贫困妇女掌握了“中国结”、手链等编织技术。手工编织项目不仅让当地妇女找到增收门路,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每天在家门口工作,不仅能照顾家还能挣钱,现在我成了熟练工,一个月下来能挣1000多元。”村民苏比努尔·艾则孜高兴地说。


能就业乐开怀


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工作队把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吸纳村民就业。3月底,村民麦麦提艾力·卡米力在踏上赴吐哈油田就业列车前,脸上绽放着笑容,他向工作队伸出大拇指说:“谢谢工作队给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工作岗位,我会好好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目前,阿恰村已有17名村民在吐哈油田公司就业。



工作队建立用工企业就业联系沟通机制,积极对接企业发布用工信息,给村民送信息、送岗位,已有88名村民到广州比亚迪公司、草湖服装厂等企业就业。工作队还结合村民意愿引进疏附县创新伟业商贸有限公司在村里开设“中国结”编织工厂,采取订单加工、家庭生产、公司收购的经营模式,对加工者按件计酬,让160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我们就是要以村民的需求为方向,加大国家通用语言和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竞争能力,实现稳定的转移就业,真正‘扶’到百姓心坎上。”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同桂说道。


小庭院收入多


工作队从发展庭院经济入手,鼓励和引导农民足不出户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按照“宜棚则棚、宜林则林、宜畜则畜”的原则,发展“小庭院+大经济模式”,着力盘活庭院闲置土地。根据每户家庭实际和本人意愿,按照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原则,因户施策绘制庭院改造规划,以示范户为引领,以点带面,完成庭院经济提升工程4户、庭院经济和庭园改造219户、畜棚建设168户、美丽乡村建设40户,让农民充分利用闲置庭院空间进行种植、养殖,进一步拓宽致富路子。村民如孜·克其克就是庭院改造的受益者,他说:“工作队帮助我扩大养殖业、建起菜园子,美化了庭院,建起了隔离墙,粗略算下来,种地、种菜、养殖三项收入加起来超过1万元。”目前,通过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阿恰村达到了牲畜存栏17500头,家禽32100羽,拱棚85个。村民们对工作队都竖起大拇指,纷纷说:“工作队帮我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他们是党的好干部,我们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更有决心了!”


工作队帮助村民想实招、找出路,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足了功课,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同时,在全村营造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只要有摆脱贫困的精气神,只要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肯干,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氛围,带领村民开启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航程。


“今后我们工作队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分析,找准脱贫致富的门路,充分发挥联合党支部作用,形成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方案,与村‘两委’一起,瞄准问题、精准发力,如期实现整村脱贫退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同桂信心十足地说。


 “小产业”开启哈勒哈特村蜕变之门

记伊犁州文广局驻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哈勒哈特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的精准扶贫产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我们村干部的‘腰杆子’也挺起来了。”提起伊犁州文广局驻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哈勒哈特村工作队,村党支部书记沃特卡·巴依尔打开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驻村以来,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精准施策,以“七个一批”为抓手,实现救济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旅游业开启村民致富门


“我们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依托优美的风光资源,大力培育一批特色星级乡村牧家乐,带动农牧民发展旅游产业。”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何泽虎信心十足地说。


哈勒哈特村紧邻国道577线,靠近昭苏县“东大门”白马旅游接待区。按照昭苏县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工作队围绕哈勒哈特村安居富民房、赛马场、停车场、演艺广场等已有的硬件设施,修缮30余公里牧道,为16户贫困户发放16匹旅游专用骑乘马和10顶毡房,并成立了牧民文艺队、足球队,鼓励村民开办牧家乐、小超市、洗车场等旅游服务产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阿依波拉提·木黑的商店开始营业了,每天收入80-150元不等;贫困户阿曼·开勒德和妻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旅游点开起了烤包子店,同时还经营着凉皮、酸奶、水果等商品,收入越来越高,夫妻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村民艾合买提·阿迪力的农家乐,旺季时每天最高收入有近万元。贫困户娜孜木·木拉提江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发展刺绣产业,缝制哈萨克小花帽、民族服饰等旅游纪念品出售,现在每月有1000余元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对赛马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牧道,铺柏油路、安装路灯,种植各类林木,水源地实施永久性工程围护.....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路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越走越宽。


小庭院托起村民脱贫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工作队按照这一要求,为每位贫困户家庭制定“一户一策”专项帮扶方案,理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等思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哈勒哈特村村民庭院面积较大,为帮助村民利用好“一亩三分地”,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实地考察、请专家指导、市场调研,决定将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的庭院经济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突破口。工作队对55户贫困村民庭院进行整治,清理出闲置土地82亩,累计投入资金13.75万元,购买优良苹果、杏、李子等苗木,现场开展培训,让村民学习掌握果树栽培技术。


工作队还为村民发放了西红柿、辣子、茄子等菜苗,为30户贫困户发放1200只鸡苗。村民赛尔江·木合买江说:“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我把院子整理出来养鸡种菜建拱棚,养的土鸡、绿色蔬菜都成了脱贫小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产业助推村民创业路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马产业作为昭苏县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工作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哈勒哈特村存栏马匹800匹,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寻找项目,主动联系昭苏马场等单位,购买2匹优质种公马,帮助牧民改良马匹品质。目前,采用精液冷冻技术已繁育优质马驹133匹,力争三年内形成拥有400匹良种马的核心种群。牧民吉拉汗·布谷力家的一匹8个月大的杂交马卖到了4万元,收入是本地普通马的4倍。



为适应现代旅游业赛马、赏马需要,鼓励贫困户围绕草原旅游发展马产业,工作队引导村民成立了马奶合作社,实现毡房促创收。在工作队的推介下,哈勒哈特村在伊犁州博物馆、旅游服务区等处设立展销专柜,宣传马产品和民族传统刺绣纪念品。工作队针对熏马肉、牛奶、羊肉制品销售门路不广的情况,争取到对口援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大力支持,搭建了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带动62名农牧民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均月收入达到1600元。


“共产党佳克斯!工作队佳克斯!我们的生活佳克斯!”这一句朴实的话语是村民们对工作队的最佳褒奖,也激励着工作队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精准发力促脱贫

记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驻皮山县桑株镇艾日格勒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驻皮山县桑株镇艾日格勒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因村因户因人分析贫困原因,把准病因、对症下药,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脱贫思路清


艾日格勒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有贫困户415户1601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工作队围绕如何确保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以“1+2+2”框架模式,由第一书记、工作队两名扶贫专干、村“两委”两名扶贫专干组成扶贫专班,坚持每周进行扶贫理论政策学习,每周参加地区扶贫讲座培训,每月进行扶贫理论考试,严格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工作要求,积极履行专班职责,先后多次深入农户开展调研指导,逐步形成了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及较强的工作合力。



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实际,工作队主动向上对接工作业务,切实抓好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做好脱贫攻坚上下联系、资料汇总、业务培训、数据调度等工作,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驻村工作队、下沉干部、驻村管寺干部、村“两委”班子、党员共同参与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责任人,切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


工作队结合村情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扶贫建议,共同商讨制定输出劳动力、用好扶贫金、建立加工点、成立合作社等多个务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针对村民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工作队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同时确保扶贫项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努力把精准扶贫基础工作抓好抓实。


措施靶向准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脱贫工作重在抓落实。艾日格勒村主要以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为脱贫路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力甫·吉力力积极协调,在村里成立了皮山县艾日格勒村服装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106人,月工资2000元;成立了地毯加工小作坊,有员工20人,月工资1500元;成立了牛羊育肥合作社和骆驼养殖合作社,有370只羊、23头牛、50头骆驼,村民以牛、羊、骆驼入股,年底按收益分红。


村民肉孜尼沙汗·吉力力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不能外出打工,工作队安排她到服装厂上班。她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缝纫技术,现在每月有2500元的稳定收入。就业后的她逢人就说:“党的政策亚克西!工作队亚克西!”



家里一人就业,确保全家脱贫。贫困户吾布力卡斯木·亚森没有技术,工作队协调他到牛羊育肥合作社工作,负责饲养牛羊,月工资2000多元。“我现在要好好干,干好了,还会涨工资,多挣钱。”吾布力卡斯木说。


村民米娜瓦尔·吐迪经工作队介绍到安徽一家电子企业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她工作几个月后,给母亲银行卡上打来5000元。她的母亲收到钱后高兴地说:“我女儿在安徽生活好、工作好,还定期给家里寄钱。希望她继续努力工作,将来在安徽成家。”


今年以来,工作队已向安徽、山东等地输送劳动力14人,向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输送劳动力85人,就近就地解决就业389人。


致富信心足


“以前我从未想过到工厂上班,现在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党的政策太好了!”村民努尔曼·热西提开心地说。


工作队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各项脱贫措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又送信息、送服务,有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其拥有一技之长,靠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今后,我将多学知识、多学技术,扩大鸽子养殖规模,通过养殖业增收致富。”村民奥斯曼·依提说。


工作队按照“扶志+扶智”的模式,采取驻村干部包户住户常态宣教、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等方式,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目前,艾日格勒村通过劳务输出,就地安排等途径已解决就业岗位488个,服装代加工点、地毯加工点及养殖合作社运行良好,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实现102户427人脱贫。“有驻村干部给我们梳理脱贫思路,制定脱贫措施,我们贫困户的增收就有希望了。”村民图尔荪·艾尼高兴地说。


谋良策 出实招 显成效

记玛纳斯县工业园区驻旱卡子滩乡加尔苏瓦提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加尔苏瓦提村有589户1779人,99%为哈萨克族居民。玛纳斯县工业园区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聚焦“1+2+5”目标任务,以扶贫为己任,以脱贫为目标,建立“扶志、扶智、扶制”立体扶贫模式,带领加尔苏瓦提村走上了一条创新脱贫攻坚之路。


转观念 打脱贫攻坚“强心针”


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村里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就业创业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品种种植。工作队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从提振村民自我发展、自主脱贫为着眼点,让老百姓头脑“富”起来,思路“活”起来。



村民木合亚提·加列里每逢过年和孩子开学就找村“两委”要困难补助。为帮他转变“等靠要”思想,工作队员们多次与他谈心谈话、宣传就业政策、给他讲同村人的脱贫致富事例。同时,协调派出单位为他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牛,让村里的养殖大户恩特马克·阿扎提和他结成帮扶对子,每周到他家里给他传授养殖技术,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到希望的木合亚提·加列里干劲十足,逢人就说:“以前我光是想的让村干部给我解决困难。工作队来了以后,给我讲勤劳致富的道理、讲党的好政策,现在我们夫妻都找到了就业门路,巴郎子吃的、穿的都比以前好了,生活再也不用愁了。”


定方向  开脱贫攻坚“处方药”


30岁的阿德力汗·托列吾汗没有劳动技能,只能打短工,每月除去生活费,贴补家用的不足1000元。村里像阿德力汗·托列吾汗这种情况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很多村民都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实现外出务工。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按照“七个一批”的要求,以贫困户为重点,加强就业培训,有组织地开展转移就业。依托派出单位优势,积极争取企业劳务资源,坚持企业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导向,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务工技能精准培训,协调州县培训学校对村民进行电焊、电工、叉车等职业技能培训,把劳力输出转变为技能输出。


现在,阿德力汗·托列吾汗在晶鑫硅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工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2000元。他拉着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郝亮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工作队举办的培训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我一定好好工作,带动周边的年轻人和我一起就业!”


拿上烘焙技能证书的村民贾娜尔·哈山高兴地说:“工作队对我们这么好,让我们参加培训班,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一门技术,而且还不用交学费,工作也不愁了。”工作队还鼓励有创业意识的10位村民开起了淘宝网店、做起了“微商”,让民族手工艺品、土鸡、土鸡蛋等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增实效  加脱贫攻坚“催化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作队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并免费为村民提供8600株果树苗和1万余株蔬菜苗。同时,工作队还邀请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培训果树修剪、苗木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种植。加尔苏瓦提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薄弱,村里有一部分土地因土质不好,承包有困难。工作队立即和派出单位沟通,投入14.5万元,在101.5亩弃耕地上种植梨、苹果树,建立了“百亩果园”,交由村集体管理,每年集体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工作队对村上的大事、小事,事事操心,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到了20多万元。以前我们的办公设施很简陋,现在都配备齐全了,村里搞活动也有钱了。”村党支部书记阿斯哈尔·奥吾巴克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玛纳斯县工业园区驻村工作队和派出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加尔苏瓦提村异地转移劳动力39人,就地就近转移62人,人均年收入达15050元,农牧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升高。村民们纷纷说:“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实现增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相信加尔苏瓦提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招招管用有效

记吐鲁番市教育局驻托克逊县伊拉湖镇郭若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托克逊县伊拉湖镇郭若村全村有806户29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31人。吐鲁番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因地制宜选准脱贫项目,采取发展庭院产业、开展技能培训、选树致富标杆等措施,扶持引导村民科学种植、产业化经营,开辟了贫困户稳步增收的路子,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打馕产业让村民鼓了“口袋”


“现在我每天烤1500个馕,销量不错,一天下来能有2000多元收入。”村民努斯来丁·阿亚斯对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吴龙海高兴地说。


“村民富不富,干部要引路”。努斯来丁·阿亚斯家的庭院内有4个大馕坑,几张面板上摆满了打好的热馕。他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和村里其他几个村民联合成立了打馕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打馕工艺,制作出牛奶馕、白面馕、高粱面馕、玉米面馕等不同口感的馕,销量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工作队驻村以来,发现该村维吾尔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打馕的习惯,每家打出的馕都有自家的特色。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工作队先是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到周边区县考察当地的馕消费市场,并与当地的一些学校、超市进行了对接。接着,又筹措资金20万元,为村民在庭院内建造了50多座馕坑,还组织成立了由本村贫困户来经营的托克逊县葡萄园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全部来自郭若村的贫困户家庭,实现了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在工作队的引导支持下,郭若村已成立了6家打馕合作社,共吸纳50名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形成了郭若村特色的馕产业,就地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难题。如今郭若村村民庭院里随处可见形状各异、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馕。


技能培训让群众富了“脑袋”


“收入多不多,主要靠技术”。郭若村很多村民由于不会科学种植,导致林果、大棚蔬菜种植水平偏低,收益不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便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每周举办一次农业经济现场培训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为村里特色种植业发展把脉问诊,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林果修剪、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郭若村村民每年都需要从60余公里的市区购买蔬菜苗栽植,不但成本高,有时还不能按时拿到菜苗,严重影响菜苗的及时栽种和蔬菜的提早上市,降低了大棚的产值。针对这一问题,工作队当即组织种植大户商议,在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村民自己尝试育苗。在工作队员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艾比布力·尼扎木、伊力哈木·克然木等村民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种植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自己培育菜苗的路走通了,在其他乡种植户还在等待订购的菜苗时,艾比布力·尼扎木他们已将自己培育的菜苗栽种了下去。经测算30座大棚的菜苗就可节省开支2万多元。其他种植户看到了甜头,纷纷加入育苗行列。今年3月初,郭若村大棚的黄瓜就已经上市,4月初,西红柿和豇豆也陆续上市,较往年提前10天左右,蔬菜每棚净收益较往年增收2000—3000元。


杏子种植户阿不来克木·克依木说:“工作队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亚克西,我每次都去,自从按照农技专家教的方法修剪、施肥、灌溉,树形好、挂果多。去年我的杏子卖了3万元,今年结这么多,预计能卖到4万元。”


选树标杆让群众有了“榜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队注重树典型、立标杆,建立“传帮带”机制,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走访中,工作队发现村民曹政宽善于钻研,在多年温室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种植的大棚蔬菜在品质和产量上总是远远高于其他村民。工作队选树他为致富带头人,给其他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



就这样从冬季育苗、栽培到春季的施肥管理,再到挂果销售都能看到工作队员们和曹政宽一起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温室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如今,郭若村100多名村民种植大棚近200座,年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很多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驻村以来,工作队聚焦总目标,抓实“1+2+5”目标任务,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的眼界开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编辑: 王新峰 罗龙


推荐阅读:

1.关注!自治区扶贫办主任“直通车”正式开通

2.这样的“全家福”,值得你来投一票(二)!

3.雨夹雪+冰雹+沙尘+霜冻组团来袭,看工作队的各种最威风姿势!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