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番薯」可能它比你有用。

WingJyunGu 村里拾花 2023-04-04

这两天吃了个番薯,突发奇想,决定聊聊它。不然怕它觉得我没心肝。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为旋花科番薯属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地为美洲中南部。后传入我国并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起初,各地居民对番薯感到好奇,所以给它取名也不一致,除了番薯这个名字以外,还有叫朱薯、红薯、金薯、地瓜、白薯、甘薯、甜薯、红苕、山芋的。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众所周知,「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是外来物种。但在早前,关于其是否古已有之也存在过争议,直到现在,在农史界也依然有不同的观点。古今中外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番薯和我国古书中记载的“甘薯”不是同一植物,而是在明朝时期从美洲传入,种植历史并不深远;而少数人则认为番薯与我国古籍中记载的“甘薯”为同一物种。鉴于此,番薯界也就催生了“甘薯土生说”以及“甘薯引进说”两种观点。这里懒得探讨。

                                                       


关于其为何叫番薯,还是挺值得细说的。

其实,以往外来作物引种到中国的高峰期,大体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1BC-580AD)、隋唐时期(581-907)、宋元时期(960-1368)和明清时期(1367-1911)。不同历史时期引入推广的外来物种,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这点光在它们的命名上就有迹可寻了。比如:

秦汉至魏晋引进的异域物种,多冠以“胡”字。如胡服、胡琴、胡麻(芝麻)、胡荽(香菜)、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豆(蚕豆、豌豆)、胡桃(核桃)、胡椒等。

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如海棠、海枣、海芋、海桐花等。

隋唐是中国作物引种的又一个高峰期,新引进的作物有:蓖麻、菠菜、芒果、西瓜等。

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如番薯(红薯)、番豆(花生)、番茄(西红柿)、番椒(辣椒)、西番菊(向日葵)等。期间传入的还包括占城稻、高粱、豇豆、胡萝卜、甘蓝等。

到了晚清,从海路传入中国的作物则多用“洋”字,如洋芋、洋葱、洋白菜、洋槐、洋姜等。

在外来作物名字前加上前缀“胡”、“海”、“番”、“洋”等,往往是因为中国具有同类或类似作物,加前缀用以区分原产并标明其来源。另外有一些在中国是完全没有的作物,可能会直接采用该作物原来的发音翻译或音译和意译结合来命名。如葡萄、淡巴菰(tabacco,烟草)等。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如果说隋唐以前域外作物传入中国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的话,那么,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世界地理大发现和重商主义的兴起,明清时期是中国作物引进和推广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原产美洲的作物,其中既包括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超过60种,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作物结构及种植制度,由于外来作物的引进及其广泛的传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广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对外贸易的优势,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总是得风气之先。因此,广东在外来作物传播历史中,有突出的位置。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的历史,但中国农业文明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中国几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中有四种源自国外(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薯);几类重要的油料作物中,有三种来自国外(花生、芝麻、向日葵);古代中国,男耕女织,最重要纺织原料棉花(亚洲棉和陆地棉)亦来自国外。这些外来作物大多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适应和改良,完全融入中国传统农业,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背景,其实是由诸多机缘巧合的事件构成的。

首先,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

在地理大发现以及重商主义盛行的影响下,殖民主义也悄然兴起,这都促使西班牙殖民者把番薯从美洲带到了远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因为番薯价格便宜,又可以长期储存,缺乏粮食和淡水的时候可以充饥解渴,运载货物少的时候还可以压船,以致它逐渐成为西班牙商人从美洲长期航海到菲律宾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闽、粤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以及对外贸易的优势,所以它们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时往来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以及当地华侨人数众多,这就给番薯传入提供了条件。

其次,明朝政府实行粮食进口低税的政策。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东南亚经商,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货物,当你回到中国后,除了要缴纳特定的税款以外,每艘船还要另外加征一百五十两税款。明朝张燮《东西洋考》卷七:“夫陆饷照货科算,船盈则货多,货多则饷足,今不载货而载米,米不征饷,不费而获厚利,孰肯载货而输饷乎?”所以,为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只把粮食之类的货物运回国。并且,万历年间规定:番米每一石进口须抽税一分,而其中没有番薯进口的抽税规定。在国内还没有番薯时,明政府鼓励粮食进口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番薯引进。

再者,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明朝中后期,小到一般豪强地主,大到皇帝权臣,无一不强抢民地,建立私人田庄。就如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二任皇后孝贞纯皇后的胞弟,最初赐田只有27顷,但他最终圈占民田2200余顷,整整翻了八十多倍。

土地被占夺后的农民,大多会由自耕农变成佃户(租地主家的田地来耕作)或流亡他乡(成为难民到处逛)。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绝大多数人口是农业人口,丧失土地的农民越多,农业经济就愈益下降,人民生活也更加艰难。如何利用极少数的土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生存,并使人口持续增长成为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这也是明朝中期以后流民大量涌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当时豫、楚、川、陕交界的荆襄山区,浙、闽、赣交界山区,闽、粤、赣南交界山区,南直、浙、闽、粤近海区域,就成为当时流民的重要集聚地。流民主要集中在这些尚未开发的山区或林区,众多的人口在这些贫瘠之地何以为生也一样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最后,自然灾害频发。

明朝不知是犯了太岁还是确实运气不好,遇上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四次小冰河时期,导致自然灾害不断。明朝276年的历史里面,灾害次数达到1011次,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平均每四个月有一次水灾,旱灾平均每六个月一次。其他如蝗灾、疫灾、雹灾、霜雪、地震、饥歉等,也是频繁发生。据统计,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共一百九十六次;其次为旱灾,共一百七十四次;第三为地震,共一百六十五次;第四为雹灾,共一百一十二次;第五为风灾,共九十七次;第六为蝗灾,共九十四次。此外歉饥有九十三次;疫灾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灾有十六次。”这样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当时肯定有很多注意到番薯这类易种高产、适应性强的新作物的人,并且也考虑到了中国许多土地贫瘠,灾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番薯又有较强的抗灾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关于番薯的传入途径,一共有几个版本。

也难怪,个个都想争第一,加上由于当时信息流通不畅,可能都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吃番薯的那个人。此外,可能确实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只是传入到了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了不同的版本。

总结起来,有说从安南传入东莞的,有从交趾传入吴川的,有从菲律宾传入长乐的,有从菲律宾传入漳州的,有泉州的外国商人经由南澳岛传入福建的,有从印度和缅甸传入云南的。这些观点都有相关史料记载,但也都众说纷纭,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陈振龙从菲律宾传入长乐的这一观点。

由于陈振龙引进番薯后得到官方的支持还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亲自撰文推广和对外宣扬,各地关心农事的学者如徐光启等也努力传播番薯,并著有相关文章;再加上陈氏家族几代人通过各种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途径不懈传播,陈振龙的引种无疑成为影响最大的一条渠道,一些著名的农业考古学家也充分肯定了陈振龙一家数代在引种和推广番薯方面的突出贡献。相比之下,其他途径引进的番薯就没有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和支持,有的可能试种失败,没有失败的在小范围内进行,仅靠自然的传播,相关记载也只存在于个别地方志和族谱中,也就难免影响甚微。但这些渠道之间仅仅是时间早晚、影响大小、海路还和陆路的区别。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关于番薯传入的影响。

我国农业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影响较大的粮食革命,首先是宋朝占城稻在江淮以南的推广,然后是16世纪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其中从美洲传来的番薯确实是一种东西南北、无地不宜的高产作物,抗虫、抗旱、对气候条件要求低,能够在贫瘠的山地和沙土地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有助于民食问题的解决,为人口的持续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765年朝鲜一大员派人赴日本引进番薯时所作的一句诗“万历番茄始人闽,如今天下少饥人”,最能说明番薯的济食作用。在《金薯传习录》中,陈世元盛赞番薯: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

总之,在较长时期内,番薯对我国的农业产生了累积性的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就是促进荒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粮食压力;救荒功能显著;促进人口增长;改变粮食作物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等。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番薯的引进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还使南方亚热带山区形成了结构性贫困,制约了亚热带山区产出多样性,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般认为,天然森林的破坏与人口增长和山地垦殖有决定性的关系,之所以导致全面垦殖则是由于其中一种关键性的粮食作物即番薯的引入。

明朝初年,人口七千万左右,到了明朝末期,已经达到一亿二千万,而耕地的增长速度始终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朝大批出现的流民为了生存,进山后乱砍滥伐,开垦田地,番薯的传入加速了这一过程。“垦山为陇,争种之以代米”、“高山专以洋芋为粮,粒米不得入口”……当时生产技术落后,毁林烧山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方法成为流民垦殖的主要方式,开辟出来的山地被大量种植番薯等高产作物,最初几年往往会有较高的产出,而且无需施肥就能获得丰收,“伐林开荒,阴翳肥沃,一二年内,杂粮必倍”,番薯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口粮。

山区垦殖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暂时满足了粮食需要,却因此造成了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地力严重衰竭。一般情况下,山地在耕种四五年后,土层就松动了,本来山就陡峭,夏秋雨季到来,泥土被顺势冲下山,只剩下石头。“自改土以来,流人麋至,穷崖邃谷,尽行耕垦。砂石之区,土薄水浅,数十年后,山水冲塌,半类石田”;流民垦山,深者至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一旦下大雨,溪流淤积,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衰竭。土地日益贫瘠,即便加大施肥也收获极少,而人口仍然在逐渐增加,农业产出降低,农民就必须另寻山地,不得不每隔几年就重新砍伐森林垦荒以维持生存,砍伐森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地越贫瘠,就需要更多土地才能满足生存需要,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沙石还殃及附近田地和房屋,下游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繁,还会因此引发地区小气候的变化,对整个地区的农业经济都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说了那么多,下面以我小时候的经验,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去种番薯。

首先,需要选择优良的番薯品种,比如西农431、紫菁l号2号、脱毒徐薯18号22号、湘黄1号、豫薯5号10号12号等,大家可以根据具体的用途来选择合适的品种。比如高淀粉品种有徐薯12号、18号和22号;用于食用及加工的,可以选择高糖、高维生素的豫薯5号、10号、22号、水果薯、山川紫、紫心薯等;用于饲料,可选择鲁薯3号、广薯62号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推广脱毒种苗,提高薯种的抗病性和产量。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徐薯18号)

「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紫心薯)

其次,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性好、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并且没有种过番薯的沙壤土和砂性土,配合使用高效有机肥、腐熟的有机肥以及生物菌肥。

而种植的种薯,最好选择无损伤、无病虫害、质量在250-450克之间的薯块,也可以选择脱毒种薯,以增加最多30%的产苗量,而且番薯产量可以增加20%以上。

番薯为无性繁殖,无明显成熟期,其生长时间越长,产量越高,要适时早栽,最好夏季前栽完,确保其生长期达到120天。常规的夏季番薯种植时间,一般是在4月清明前后进行,10月完成收获。所以需要在清明节开始起垄,因番薯属于块根作物,较深的土层有利于其块根生长,所以最好是垄高15cm左右,行距在40-45cm之间,株间距20cm左右,栽植的密度也要控制好。当薯块栽种进土中时要斜放,保持头尾一致,再盖上3-4cm的泥土,等到番薯苗长到30cm左右的高度时,需要掐去其顶尖部位,这个做法称为打顶或打尖,以促进其分枝和增产,使其茎蔓粗壮、叶片肥厚、顶叶整齐。

在种植期间,还需要特别注意田间管理,大致包含苗期管理、中期发根分枝及结薯管理、防涝排水及防翻蔓管理、茎叶盛长期管理、块根膨大期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等。这期间我并没有亲自去试验过,所以这里就不详说了。

最后,到了收获的季节,由于夏季过后气温一般会持续在20℃以下,这时如果你看到番薯叶开始萎缩变黄,那么就可以挖坑刨根取薯了,这一步最好是在晴天进行,可以避免雨水黏土。当然,正常人一般也不会趁着刮风下雨的时候跑去挖番薯。

                                                       
中国番薯规模如此之大,说起来却仅有400余年历史。它在饥荒年代是人类的“救命”食物,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其甜味和淀粉能填充人类的胃。在革命战争年代,番薯同样成了奢侈品,正是它使无数革命家带领广大劳苦大众从吃红番薯走向吃小米,率领他们从盛产番薯的乡村包围城市,建立了新生政权。
当人们告别饥荒岁月后,如今烤番薯成了街头巷尾的一种零食、点心,一些加工厂还把番薯加工成番薯干,经过包装投放市场成为当地的特产卖。我们人类在食五谷杂粮几千年后的今天,最终告别了番薯,以稻谷为主粮。
人们早已忘记了曾经的番薯岁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这几代。 
讲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