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拒绝归还抢来的文物,V&A、大英博物馆凭什么理直气壮?

2018-04-10 欧洲时报英国版 加拿大中文报

FROM:英伦圈(ID:UKZONE)


西方各大博物馆里藏着不少非本国文物,其中一部分最早是从殖民地或者被侵略国家抢来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比如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中国游客来伦敦必去的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2010年的时候馆方高层就承认过,


所藏中国文物除了正当交易所得之外,“可能”有一部分是从圆明园劫掠而来的,并且“欢迎中方学者一起研究调查”。


不过如果确认是非法所得中国文物,是否会归还这一点,他们都选择了含糊其辞。



(图片截取自英国电讯报)


今年早些时候,大英博物馆“中国及南亚馆”在返修后重新对公众开放,女王还亲自前往了开放前的宣传活动。(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即便是这样打太极的态度,其实都已经是中国这些年国力发展、中英关系发展良好的背景所带来的软化结果了。


对外交弱势的国家,这些大博物馆的态度显然就更强(嚣)硬(张)了……


比如这周的这么一则新闻▼


泰晤士报:V&A馆长崔斯特瑞姆·亨特拒绝向非洲归还劫掠而来的珍宝



和圆明园的遭遇类似,1867-68年英国远征军入侵埃塞俄比亚。


英国远征军俘虏了这个非洲国家(那时候还叫做“阿比西尼亚”)当时的统治者提奥多尔二世之外,还“顺手”带走了一大批文物,其中一部分成为了现在V&A和一些其他英国博物馆的馆藏。


2007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就已经向这些博物馆提出了正式赔偿要求,不过当时就被拒绝了。


V&A博物馆馆藏的埃塞俄比亚文物,本周起公开对外展览。(以上2图来自泰晤士报)


而这次旧事重提,契机其实还是在于法国总统马克龙。


去年11月,他一番“想要看到非洲文物能在当地展出”的宣言就震惊了西方艺术收藏界。而上个月,马克龙还指派了两位专家,专门调研将法国博物馆里非洲文物归还的可能性,并且在今年11月提供完整报告。


今年3月初,西非国家贝宁总统帕特里斯·塔隆(Patrice Talon)访问法国。(图片来自artnet)


而前面《泰晤士报》新闻标题截图里提到的,正是在马克龙用实际行动呼吁全欧洲博物馆向非洲归还抢来的文物之后,V&A方面的明确回应:拒绝退还,顶多能向非洲提供这些文物的长期出借展览权。


甚至有的英媒都觉得这样的态度没毛病,《卫报》还避重就轻地略过了“不归还”问题,只强调V&A愿意出借文物:


卫报:英国境内抢来埃塞俄比亚文物可能以出借形式归还


(图片截取自卫报)


这……真的不是在强行混淆“归还”和“出借”,而且还居高临下把自己摆到了“施舍”的地位上吗?



而在解释这个决定时,V&A馆长的崔斯特瑞姆·亨特(Tristram Hunt)不仅指责马克龙的行为是“过分简单化”处理文物争议,是在“道德绑架”各大博物馆,而且还表示这些文物继续归V&A所有,能延续“全球性”的藏品所带来的“好处”。


崔斯特瑞姆·亨特去年2月就任V&A博物馆馆长。(图片来自V&A官网)


亨特的说法还有点隐晦,而同样拒绝归还文物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可就非常直白了。


据《泰晤士报》报道,他争辩表示,大英博物馆内这些(抢)来自全球各地的珍宝,让来访者在同一个空间内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物,这样才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关联性”(connectivity of culture)。


大英博物馆现任馆长费舍尔。(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对了,被费舍尔明确拒绝归还的,除了来自非洲贝宁的铜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古希腊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去过大英的小伙伴估计都见过,展品厅内的日常状态就是人从众……


所以不归还这些文物的真实理由,抛开那些理直气壮的说辞,究竟有多少成分是来自于利益考量,不用想都心知肚明。


大英博物馆内公开展出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希腊的珍宝。(图片来自卫报)


不过V&A和大英博物馆馆长所谓文化艺术的“完整性”、“全球性”以及“关联性”,倒不是第一次被拿来用作它们厚着脸皮保留下劫掠来的文物宝藏的理由了。


用持有这样主张的西方收藏界人士的话来做另一种表达的话,那就是“文物不能被拥有”。


艺术史学家迈克尔·基梅尔曼更是曾经在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称,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具有重要价值文物的行动应该“被平息和停止”,因为它们对这些异国文物的“看管”的初衷是“纯洁”的,是为了“担当全球文化的保管人”。


(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至于既然都已经“不能被拥有”,却还牢牢霸占着文物不放,甚至为了所有权争得面红耳热,这样的行为有多么明显的自相矛盾,显然是他们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干脆无视的了。




而所有的这些论调,其实都来源于一个叫做“环球博物馆”(universal museum)的概念,后来发展成为“百科全书式博物馆”(encyclopedic museum)这个说法,继承了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


其实真要说起来,现代博物馆的概念本来就是带有一定的“启蒙”性质——把那些原本收藏在王公贵族、上流社会人士家里的宝物放进一个公共空间里,用年代、国家、民族等等规则进行分类,再在每一件展品下打上标签,注明年代、来源、创作者和一定的说明……


就这样去实现历史和经典文化的“大众化”、“科普化”。


(图片来自The British Museum Blog)


然而当当代博物馆的这种观念被延伸到“环球博物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概念之后,却被抹上了浓重的“洗白”色彩。冠冕堂皇的“看管文化”论调,实际上背后都有着对于利益的执念。


比如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强行保管公元前六世纪的欧弗罗尼俄斯酒瓶(Euphronios Krater)多年之后,终于在2008年将它归还给了意大利。


作为交换,大都会博物馆获得了借走几件相同价值文物展览的权利。


说到底,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宝,对一部分博物馆人而言,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考古货币”一般用来坐地起价、等价交换。


(图片来自Artsy)


2002年,18家大型博物馆联合发布了一直《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Universal Museums)。宣言里这样写道:


“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博物馆为展出物件提供了真实且有价值的背景,而它们很早以前就已经脱离了本身来源。”

We should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museums too provide a valid and valuable context for objects that were long ago displaced from their original source.


“如果不是因为全球各大主要博物馆对这些文物的展出,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古代文明,今天我们对它们的全球性观赏是不可能存在的。”

The universal admiration for ancient civilizations would not be so deeply established today were it not for the influence exercised by the artifacts of these cultures, widely available to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in major museums.


“博物馆不止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而是对每一个国家的人民服务。”

Museums serve not just the citizens of one nation but the people of every nation.


而有趣的是,根据艺术收藏类网站Artsy介绍,这18家大型博物馆有17家都来自西方国家,并且半数都是来自英语国家,其中就包括前文中出镜率超高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换句话说,为“环球博物馆”奔走呼号的,绝大多数都是西方国家文化掠夺的既得利益者。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景。


然而正如Artsy网站文章指出,“环球博物馆”并不“环球”,“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也并不“百科全书”: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不是单纯的艺术文化空间,它们的另一个共同角色,是与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政治文化空间。


就像文章一开头小编就提到的,如果不是因为我们中国这些年来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那么无论V&A、大英还是其他博物馆,在面对抢来的中国文物时,态度都还会是二三十年前那样强硬和高傲,而不会有任何今天的软化,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权宜之计的软化。


2013年的新闻:“中国要求卡梅伦归还被英国劫掠的宝藏。”(图片截取自The Express Tribune)


当然,艺术品、文物的归属权这笔账,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文物来源的甄别本身就存在复杂性,究竟是抢来的、偷来的、正当交易来的、还是非法所得几百年后再被合法交易的,都需要逐个研究。



2016年底出版的《英国皇室收藏中的中国和日本艺术品》图录,该书由中国艺术专家约翰·艾尔斯历经20年写成。(图片由英国皇室收藏提供)


但无论如何,文物归属的唇枪舌战和你来我往,恐怕未来几十年、几个世纪都还会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正如Artsy文章中写下的这么一段:


如果博物馆能够诚实地表明它们固有的限制性,并且对属于过去的物件,能够在今天合乎道德标准地对待它们,我们才有可能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说人话就是:该还就还,不要用“全球博物馆”理论做借口)


(图片截取自Artsy)


(英伦圈综编,编辑:Moo,内容参考泰晤士报、国家博物馆官网、知乎、Artsy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