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一定

乌鸦上尉 加拿大中文报 2019-06-16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乌鸦校尉

ID:CaptainWuya


这段时间,世界各国,放弃、禁用华为5G的新闻是越来越多了。


这两天,一向低调的任正非也被迫,频频出来接受媒体的采访,回答大家的问题。


很多人都在问,华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他很干脆地说:“一定。”



任正非说得没有错,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每一个时刻都是最危险的时候,

一个伟大创业公司,一定会碰到这么几个阶段:


创始人刚创立公司,一个老大带着兄弟们冲的阶段

            ↓

偶然的一个爆款,带来的快速增长阶段

            ↓

公司稳定扩张,实现市场增值的阶段

            ↓

改变世界,建立商业帝国的阶段


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无数的创业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死掉。


如果用金庸小说里的门派类比的话,每一个创业公司,都要经历从全真教变成明教,最后发展到少林寺的过程,中途的任何一个失败,都可能让之前的基业毁于一旦,华为也不会例外。


华为一路走来的30年中,碰到过无数的困难,公司几度面临崩溃、破产,但是华为总能在最危难的时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绝处逢生,华为能走到今天,并不是一个偶然。



1、第一桶金


1987年,任正非感觉很头疼,因为他刚刚被人骗了200万,那个时候,大家一个月的工资,普遍也就100来块钱,而他一口气就被骗了200万。


任正非心里不服气,他找到领导说,只要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把这200万赚回来!


但是领导一点机会也不给他,态度很坚决,第一,任正非必须走人,第二,被骗的钱也必须赔偿。


就这样,40岁的任正非没有了工作,还背着一身巨债,带着父母、侄子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整个家庭都失去了经济来源,老婆还和他离婚了,四面楚歌。



为了还债,任正非几乎啥都卖过,减肥药、家用电器,等等等等,可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能够吃上饭,任正非的母亲经常起个大早去捡别人扔掉的菜叶子,买一些别人不要的、不新鲜的死鱼,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


1987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任正非跟一位电信行业的朋友聊天,发现中国很多家庭,都开始装电话了,而电话要想能接通,能接打电话,就需要交换机。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就是允许5个或10个人,共用一条固定直线电话。


▲图:九十年代的电话交换机


任正非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在部队里是科技创新能手,得过全军的技术创新二等奖,他对新技术很有眼光,他觉得这个行业有前途,能挣到钱。



于是,任正非找朋友,借了2万1千块钱,买了一块荒郊野岭的小屋子当公司,就这样,华为诞生了。


因为地方小,这件小屋子是又当车间、库房,又当厨房和卧室,白天上班工作,晚上挨着墙铺上十几张床,床不够,就用泡沫板加床垫代替,所有员工都住在这样的床上,这就是任正非全部的身家了。



公司刚开张没多久,任正非就发现不对,因为这个行业不像自己想得那样,一点儿都不好做。


当时,中国的电信设备市场,被来自7个国家的8种制式设备瓜分,号称“七国八制”,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法国的阿尔卡特、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


上世纪8、90年代,中国每年有100亿人民币的电信市场,被国外巨头瓜分。


华为成立的时候没有名气,城市里的市场全是外国牌子的,华为根本连汤都喝不上。



没法子,华为只能选择去农村发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死中求活,任正非找到一家香港的公司,代卖这家的电话交换机,赚中间的差价。


任正非这一步棋走对了,农村的市场出乎意料的广阔,加上深圳和香港的大环境优势,华为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当时世界的通信一哥爱立信,对黑龙江市场很不重视,只安排了三个员工负责,华为知道后,一口气派了200多人,黑龙江每个县的项目都不放过,寸土必争,利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和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占领了50%以上的农村市场。



华为这时候的发展,就像刚创立的全真教一样,王重阳带着几个徒弟,凭着一身的热血闯荡天下。刚加入的人乱七八糟,有山东的小地主马钰、有铁匠谭处端、有穷秀才丘处机……


虽然他们专业都不对口,但他们有的懂技术,有的会管账,在王重阳的带领下,几个人各展所长,虽然住在终南山的破道观里,却敢打敢拼,有勇有谋。


今天打金兵、明天灭恶霸,硬生生在群雄并起的武林中,插起了全真教的大旗。



很快,华为就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仅让任正非还请了200万的债务,还有了继续扩大规模的资本,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还有一点小盈余,路可以继续走了。



2、突飞猛进


在活下来之后,华为就不满足于喝汤了,它想要吃肉,想吃肉,那就必须有自己的产品,必须自己搞研发。


但是自己研发谈何容易,1992年,华为启动了JK1000局用机的项目,但是因为华为的工程师缺少经验,造出来的设备经常起火。



这样的机器怎么会有人要?最后,这款机器一共只卖出了200多套,还把之前积攒的家底都耗光了。


任正非发现,光靠自己带队打拼是不行的,他就是再有想法,也比不上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世界发展得太快了,华为要想追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他就必须放权给手底下的人,还要招更多的新人进来。


华为开始招兵买马,一批年轻有为的大学生,进入了华为。



然而,随着一大批人的涌入,新的问题又来了。


那个时候的华为,没有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没有上市,没有人给他们投资,但是搞研发又需要钱,既缺钱又缺人,你拿什么把人留住?你怎么保证资金链不断?


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任正非创立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制度——让员工持股,享受公司的分红。


这种法子一口气,解决了留人和资金的两个问题。



华为公司内,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了大头,而任正非作为创始人,反而拿的是小头,员工们购买的股份,给华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且,只要员工愿意打拼,公司赚的钱总有他的一份,所以员工就愿意留下来,把华为的事当自己的事做。


与此同时,员工持有的股份,是通过一个华为公司工会的形式,共同持有的,并不能影响公司的决策。


这种经过几次完善后,被称为“虚拟股份”的制度,既保证了任正非对华为的控制权,又让华为的员工们,能享受到公司发展的红利,愿意为了华为竭尽全力。

▲图:完善后华为的股份结构,任正非只有1.18%


在这种制度下,华为出了一大批年轻的“狠人”,他们常常废寝忘食,拼了命地搞研发,他们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比一个团的战斗力都强。


同时,之前赚的钱花完了,任正非就一边贷款,给工程师发工资,一边孤注一掷地启动新交换机的研发项目,来一场没有退路的豪赌,不成功,便成仁!


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就是:“研发如果不成功,我就去跳楼!”



1993年,义乌的邮电局要订交换机,当时,在2000门交换机这个领域,全国的邮电局用的都是外国货,因为外国的性能稳定、故障少,其中尤以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最抢手,最火热的时候甚至一货难求。


▲图:贝尔交换机生产线


可是,义乌邮电局来晚了,他们订不到贝尔的交换机,但是邮电局又急等着用,没办法,他们冒着违抗上级命令的风险,订下了华为的产品。


对当时山穷水尽的华为来说,这是一笔一定要做好的订单!


于是,华为几乎倾巢而出,任正非、郑宝用、毛升江,当时华为的重要人物,全都飞到了义乌下面的镇里,工程师们更是直接在机房打地铺。



华为全公司的人,在义乌鏖战了半个多月,交换机终于成功运行,1993年10月,华为的机器通过了国家邮电部验收,正式进入电信网络应用,义乌邮电局和华为都得救了。


与此同时,华为的天才工程师李一男,刚进华为还没一年,就带队研发了一款,能容纳一万名用户的C&C08万门交换机。


1994年8月,这款交换机在江苏大获成功,当年销售额就突破了8亿,第二年达到15亿,此后更是每年翻倍。


1996年,华为的交换机进入香港,首次服务内地以外的运营商,1997年又进入俄罗斯,首次服务国际市场,此后更是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交换机。



华为的年轻人扛起了大旗,从此之后,任正非不再需要亲自带队冲锋,只需要控制公司的大局就可以了。


而他手下的人,也都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就像全真教的“全真七子”一样,他们有了自己的徒弟和独门武功,走南闯北,纵横江湖。




3、内外交困


1997年,任正非头又疼了,这个时候的华为10岁了,华为1997年的销售收入,突破了41亿人民币,位列中国电子百强榜前十名,公司员工人数也超过了5600人。


表面上看,华为欣欣向荣,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只有任正非知道,华为面临着随时崩溃的风险。


经历了早期的一波猛涨之后,华为又碰到了新的困难,而这一次的困难,比之前的更要命。


▲图:97年左右,华为的商标还和现在很不一样


在早期的打拼中,华为涌现了一大批牛人,哪里有项目,大家伙就蜂拥而上,哪里有困难,技术大佬就会力挽狂澜。


但这也导致了,华为极度依靠牛人,好像只要冲锋号一响,大哥带着兄弟们往上冲,最后的胜利就一定是华为的。



然而,业务变多,公司做大之后这个路数不好使了,光是接项目最简单的事都能出问题。


以前,这些项目是研发的人自己接的,但是有了销售部门之后,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反而乱了,有时候销售一口答应顾客,拿到订单后才发现华为根本做不了。


彼此沟通的脱节,导致华为的及时交付率仅有50%,远低于国际对手的90%,客户三天两头投诉华为。

更严重的是,每个小团体都形成了自己的山头,各个部门的领导,凡事先考虑自己,不肯站在公司的全局考虑。


这个时候的华为,就像明教一样,一个门派里高手如云,各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然而,大家只认阳顶天一个人,彼此之间勾心斗角,谁也不服谁。



明明已经大敌当前了,还要斗个你死我活,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还没开始,明教的高手自己先重伤了一大半。



如果任凭情况这样发展下去,华为必死无疑,任正非决心改革,1997年底,任正非带队前往美国,来到了IBM。


在IBM看了一圈之后,任正非被对方的管理模式打动了,在他的眼里,IBM简直就是少林寺。


虽然少林寺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外面门派兜兜转转换了多少茬,少林永远是少林,少林寺一直能稳定地量产绝顶高手。



归根结底,就是少林寺,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藏经阁、达摩院、戒律院,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彼此互相配合,严丝合缝。



在看到IBM的模式后,任正非就下定决心:无论花多少钱,也要让华为学会这套东西。


IBM的报价也毫不客气,“你们想学可以,我们要派出70位顾问,必须好吃好喝伺候着,让他们在华为教5年。”


任正非一算,这一套下来,起码要花20亿!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个价钱简直是闻所未闻,一套管理的方式就要花20亿,这跟直接抢有什么区别?


然而,任正非却价钱都不还,直接拍板,这20亿,掏了!



回国之后,任正非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要在3到5年之内,把IBM那一套和华为自己的,结合在一起,完成华为的现代管理体系建设,为了让大家配合洋顾问们的工作,任正非拍着桌子喊道:谁要是抵触变革,就得离开华为!


不管是怎么样的高手,在他修炼内功心法的时候,都是他最虚弱的时候,华为改革的这几年,是华为最痛苦的几年,但也是华为打通任督二脉的几年。



就内部而言,那时候的华为有好几万人,每天还不断有人进来,有人能接受这种改革,但就有人接受不了。


有些人在自己的位子上待惯了,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也不愿意随意改动,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个公司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克服这种人之常情。


比如任正非非常看好的李一男,就因为觉得让他从研发上退下来,跑去学什么管理,是任正非信不过他,毅然选择离职。


不光离职了,李一男还拿走了华为,价值1000多万的设备,挖走了一批销售和工程师,自己成立了港湾网络,和华为对着干。



任正非自己在回忆时说,他没有做过这样的管理,所以往往文件出来,左改一次右改一次,反反复复地“烙饼”,把不少优秀人才烙糊了,烙跑了。



就外部而言,2001年,互联网寒冬降临,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好做,华为还接连遭遇了三次重要的战略失误,整个公司内外交困,濒临崩溃、摇摇欲坠。


第一,2G技术有两个发展路线,但是华为押宝错了,导致研究出来的技术无人问津,华为始终无法突破,欧美巨头的围堵,国内国外的订单都拿不到。


第二,由于任正非个人,对小灵通背后技术的不看好,导致华为否决了这个项目,与几百亿市场擦肩而过。而做了小灵通的几家公司,都赚得盆满钵盈,那时中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用小灵通的人。


香港的通信设备公司UT斯达康,就靠着小灵通趁势崛起,最高时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213亿人民币,并且准备进入3G市场,抢华为的蛋糕。



第三,不做手机,这同样是任正非的判断失误,华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自己的手机产品,而中国的手机市场,却在小灵通之后飞速增长,无数手机走入了千家万户,但这其中偏偏没有一台,是属于华为的。


这三大惨败,让华为的营收在2002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为了活下去,华为在两年裁员了6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裁掉了5%,市场人员裁掉了20%。


内忧外患之下,任正非的身体累垮了,他患上了癌症,两次手术都差点丢掉了性命。


有长达半年的时间,任正非睡觉都在做噩梦,梦醒的时候就哭,觉得对这个摊子无能为力,他觉得是自己长期的独断专行,导致了公司现在的困境。



2003年,59岁的任正非决定放权,华为从任正非大权独揽,变成8位高管集体决策,到了2011年,更是实行了轮值CEO制度,为的就是不让权力干预发展。


每个人轮流当CEO的时候,就要学着去平衡其他部门的利益,因为不再是一言堂了,大家都逐渐学会了,多从整个公司的局势去考虑问题。


经历了企业的寒冬,和数年管理模式的改革,华为终于浴火重生。



4、云纵龙飞


时间到了2005年,华为长达7年的管理体系改革终于完成了。


华为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单打独斗成为历史,一味冲锋成为历史,任正非独断也成为了历史。


打通了任督二脉的华为,决定纠正以前的错误,拿回失去的市场!



此时的华为,已经蜕变成了一辆运转效率奇高的战车,压抑已久的华为工程师队伍,开始了洪水般的反击。


原本,靠着小灵通发家的UT斯达康,还在规划3G的项目,但是,他们的市场人员猛然发现,自己售价2000块的手机,居然被人用同样的技术“复制”了,而且对方的售价只有300。


华为初试锋芒,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小灵通的核心技术!




华为小灵通的出世,让UT斯达康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盈利到巨亏5.3亿美金,UT斯达康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在通信领域,掀起大的风浪。


解决了斯达康,华为掉头就对准了,李一男的港湾网络。


为了速战速决,华为成立了“打港办”,这个组织拥有特事特办的权力,只要是港湾的项目,华为就以“白菜价或者“白送”抢夺客户,专门挤兑港湾网络。


在打了4亿“子弹”之后,港湾网络举起白旗,在2006年被华为收购。



变身之后的华为,成了让所有对手胆寒的存在。


只用了12年时间,华为就击败了传统豪强,做到了通讯行业第一,手机行业第三,5G订单第一。


现在,华为每年都会投入上百亿美元搞研发,有无可比拟的人才梯队,拥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6、7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6万多名高级工程师。


同时,长期的积累,让华为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收获了87,805项专利,其中有11,152项核心专利,是在美国授权的。


在小灵通之后,华为有14年时间,再也没有出过大战略上的失误,每年的规模和盈利步步走高。



华为的成功,不是某一个战略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业务的成功,更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成功,而是整个公司的成功,它始终在磨难和阻力中,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进取。


现在,华为终于成长成了,老牌霸主们的眼中钉,欧美已经联合在了一起,想要狙击华为。


这个世界上,没有长盛不衰的制度,在新的挑战面前,华为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不断进行改革,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迎接全世界的挑战。


在互联网大潮中,全世界有很多曾经辉煌了数十年的公司,都在改朝换代中,一个接一个的倒下,雅虎、诺基亚、摩托罗拉、夏普、东芝等等等等…他们中有很多,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


如果华为固步自封,改革失败,那么时代不会怜悯任何人,前面数十年的成果,也一样可能会一夕之间毁于一旦,但是同时,危机和机遇也是共存的,如果华为改革成功,稳稳踏出这一步,那么下一步赢下的,很可能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资料:

程东升、刘丽丽《华为三十年》

金华发布:《25年前,任正非来到佛堂!义乌和华为还有这样一段尘封往事》

饭统戴老板:《一曲无声的赞歌》、《联想和华为的1994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欢迎分享至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加拿大中文报 诚意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