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个喜欢学习的群体,但学习讲究体系和方法。为了满足广大中医的学习需求,脉景医学部推出「中医基础知识·连载」专栏,每周1期,共计3期。帮助各位医生系统的认知中医,学习中医,应用中医。
中医基础知识·连载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论花草,丫环翠缕疑惑为何植物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却生长迟缓?湘云告诉她“花草也是同人一样,天地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翠缕更加疑惑,追问湘云什么是阴阳?湘云答曰:“‘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随后主仆两人将天地日月、飞禽走兽、甚至树叶和扇子的阴阳属性全部讨论了一番。整段描写诙谐中蕴含哲理,将原本难以理解的阴阳理论解说的形象动人,彰显出作者曹雪芹的大师风采。其实很多刚接触中医的朋友可能也会像翠缕一样,认为中医的“阴阳”学说无法理解、高深莫测,或者认为“阴阳”学说虚无缥缈、玄之又玄,更有甚者有人认为“阴阳”学说就是巫术、算命等,今天就从这重重迷雾中去一探中医的阴阳之理。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此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受到太阳、月亮的影响最大,由此阴阳最初的涵义即:朝向日光,明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后,阴阳的涵义逐渐引申,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步形成。阴阳的基本概念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凡是具有对立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事物或某一事物内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概括。光明、温暖、向上、向外、兴奋、发散、活动等是阳的特性,晦暗、寒冷、向下、向内、冷静、凝聚、静止是阴的特性。
例如,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白天明亮为阳,夜晚晦暗为阴;火温暖为阳,水寒凉为阴。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其比较对象不同,阴阳的属性判定也不一样,比如水跟火比较,火为阳,水为阴;但是如果拿沸腾的100℃水和20℃的水比较,则100℃的水属阳,20℃的水为阴;而再拿20℃的水与0℃的冰水混合物比较,20℃的水属阳,0℃的水为阴。
我们的前辈运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科学这个巨大的系统,将系统辩证的思想运用在预防、治疗疾病上,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发展。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认为在生命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和养生康复的过程中阴阳两类属性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当阴阳双方能够自动维持或自我恢复至协调稳定的状态时,生命活动便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中,而一旦阴阳出现失衡,人体就处在病理状态下。
在疾病诊断中,阴阳是诊断的总纲领。《黄帝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对疾病进行更高层面的归纳,总体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但是表证也有表寒证、表热证之分,因此在具体归纳的时候会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相兼或错杂现象。阴阳在疾病诊断中最常出现的情景就是阴阳的虚损情况,阳虚证是由于人体阳气亏损,阴寒偏盛,机体表现出畏寒、肢冷、自汗、乏力、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色白、舌色淡,脉象沉迟弱等一系列症状;阴虚证是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机会表现出的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在治疗上,阴阳学说主要体现在治疗原则的概括和药物性能的区分等。如药物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属阳;药性具有收涩、沉降、泻下的作用,属阴。总之,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理论,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我们容易将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阴阳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具体化,会使我们更容易通过形象思维去理解、掌握中医理论中抽象概念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
立即学习:《快速掌握:中医抓证与临床四诊》
开课时间: 11月18日-11月24日(晚8:00)
备注: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开启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