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重污染频发的三大原因:排放量增加、季节转化和区域传输
导 读
2019年3月3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召开“两会期间空气质量研判分析会议”,并视频连线“2+26”城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气象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及“2+26”城市的驻点人员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对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解读。
1
总 体 情 况
本次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污染程度总体为重度污染,部分城市达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2月20–24日,区域总体达重度污染;随后受西北弱高压影响,区域北部污染有所缓解,区域南部污染较重。2月28日起,区域南部偏东风较强同时伴随降水,对污染起到一定清除作用,而区域北部受弱偏南风作用下的区域传输影响,污染较重。截至3月4日8时,区域内28个城市累计出现了126个重度污染天,18个严重污染天;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460微克/立方米,出现在濮阳市(2月20日)。北京市出现了2个重度污染天(3月2日和3日),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184微克/立方米,出现在2日。
本次污染过程期间“2+26”城市PM2.5日均污染等级分布
2
成 因 分 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元宵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和节后大面积复工,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叠加冬春交互季节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本次污染过程在区域中南部形成。近期,受弱偏南风影响,携带高污染物浓度的气团由南向北传输,是本次污染过程发展的关键因素。
3月2日20时的后向轨迹图显示,北京和石家庄近地面和500米高空处的气团均来自偏南方向。模式模拟结果也显示,北京市在3月1日晚间至2日出现重度污染期间,本地积累对PM2.5的贡献约为40%,区域传输的贡献约60%,污染物沿西南和东南通道的传输作用最大,各贡献约20%–30%。
3月2日20时北京(左)和石家庄(右)72小时后向轨迹(注:蓝线为近地面,红线为500米高空)
“2+26”城市中的各类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不尽相同,但本次重污染过程中,太行山沿线典型城市PM2.5组分特征大致相似,这也反映了区域传输的显著影响。主要组分中,有机物占20%–40%,硝酸根离子占30%–40%、硫酸根离子占10%–20%、铵根离子占20%左右。二次无机组分占比之和高于60%,说明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是推高PM2.5浓度导致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下一步的污染防治工作中,应加强NOx、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管控,并持续深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
北京、石家庄和安阳市本次污染过程期间PM2.5组分占比堆叠图
3
污 染 应 对
针对本次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已向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函,建议各地根据当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启动、维持、调整相应级别重污染天气预警,提前采取减排措施,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截至3月3日,“2+26”城市中共有12个发布红色预警,启动I级应急响应;16个发布橙色预警,启动II级应急响应。北京市于3月2日0时至3月4日24时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并自3月3日0时起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生态环境部也加大了对重点地区的监督帮扶力度,3月份大气强化监督帮扶工作将在原有290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增派100个工作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预警发布情况
4
预 测 预 报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级监测中心的最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4–5日,区域大部持续受高压后部控制,盛行偏南风,河北中南部将维持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受影响的城市可能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其中4日污染程度最重。
6–7日,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好转,区域大部分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河南北部受上游传输影响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8–10日,扩散条件转差,区域北部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中南部地区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
11–13日,受冷空气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后期具体形势有待跟踪判断。
北京市3月4日空气质量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PM2.5浓度在145–165微克/立方米左右。3月5日起,受西北冷高压影响,空气质量有所改善,5日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6日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
专家简介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