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的战斗民族,敢于向普京伸出中指

盖饭GetFun 盖饭故事TheStory 2019-12-18



2018年的春天,莫斯科市中心的萨哈罗夫大街上,7000名Telegram用户汇集于此,表达自己的愤怒。

 

事情起因则是社交软件Telegram拒绝向政府提供用户数据情报,而被普京下令封锁。

 

那天天气晴朗,象征着Telegram的彩色纸飞机漫天飞舞。参与集会的民众神态轻松,甚至对着镜头摆出了V字型手势。就连负责维持秩序的莫斯科Police也只是身着寻常制服,站在远离人群的护栏之外。

 

唯一一名被警察带走的年轻女性叫玛丽亚·阿列希娜,她是知名女性主义朋克乐队Pussy Riot(阴道暴动)的一员。有参加游行的记者拍下了阿列希娜被带走时的那一幕:当时,她被两名体型健壮的Police架在中间,手里紧紧攥着一枚紫色的纸飞机。

 

Pussy Riot成名于2012年。是年,普京已经厌倦了总统总理轮流做的玩法,索性修改游戏规则,将总统任期从四年延长至六年。

 

为了抗议普京这一行为,Pussy Riot五名成员偷偷溜进俄罗斯东正教圣地圣主救世大教堂。她们站在平时高级神职人员祈祷的位置上,表演了41秒的《圣母请把普京赶走》,随后被教堂保安驱离。

 

和其对自身的定位相当一致,这首歌的歌词也很朋克:

 

大牧首信仰普京,妈的你最好还是相信上帝。……克格勃的头子,是你们最大的圣人,把抗议者带送进了监狱。……为了不冒犯圣人,女人要去生小孩……圣母玛丽亚,快变成女性主义者!


半年后,俄罗斯法院判处三名主要人员两年监禁。被安在她们头上的罪名当然不会是侮辱普京,那不就成了抓政治犯吗?俄罗斯是民主国家,当然不可能这么做,所以这些人被判了「渎圣」与「流氓罪」——渎圣很好理解,就是在圣地里亵渎了上帝。而流氓罪的意思,大概类似「寻衅滋事」。

 

判决当日,全球60多个城市还爆发了支持Pussy Riot的示威活动。

 

不过这一次,阿列希娜得到的待遇要温和得多,仅仅被批评教育一通后就得到释放。

 

而此时此刻,真正的当事人,Telegram的主人,常以「世界公民」自居的帕维尔·杜罗夫已逃离俄罗斯四年。

 

看完报道后,他在自己的推特里写道:

 

You make me proud and excited to be Russian(你们让我为自己是俄罗斯人而感到兴奋骄傲).


Part

1

       1984        

金发大眼的帕维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童年都是随父亲在意大利都林度过,成年之后,他保留了意大利偏向清淡和素食的饮食习惯

1948年冬天,一位45岁的中年男人住在苏格兰东北角的朱拉岛上,他是一名已经出版过两本小说的作家。

 

因为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与肺结核,他瘦得几近一具骷髅,但作家本人似乎对此毫不在意。有朋友来访,只见他穿着睡衣和破浴袍笔直地坐在床上,手下却仍在不停地奋笔疾书——即使他明知道自己在病痛难忍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字几乎无法辨认。

 

11月,他终于徒手写下最后一段:


他走在白色瓷砖的走廊里,觉得像是走在阳光中一样,后面跟着一个武装的警卫,等待已久的子弹穿进了他的脑袋。他的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次年,这本书于伦敦出版,封面上印有四个冰冷的数字:1984。已病入膏肓的奥威尔告诉来访媒体,这本书是基于对极权主义的担忧而写的。

 

时间真正推进到1984年。这一年,苏联领导人由老态龙钟的尤里·安德罗波夫换成了更老态龙钟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这两人的任期都没超过三年,苏联人民自己都不一定记得住,所以没听过名字也不奇怪。

 

除此之外,1984年的苏联似乎并无大事发生。小事倒有一件——是年秋天,列宁格勒一位拉丁语学者家生下第二个男孩,给他起名帕维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

 

生于1984年的杜罗夫,宿命般地继承了奥威尔对极权体制的唾弃。

 

上学期间,语言学专业的他自学计算机编程。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偷偷黑进学校的电脑,将桌面从windows 95 的图标换成了信息院某位不讨人喜的老师的照片,还不忘在一旁标注上三个醒目的大字:必须死。

 

就如同所有年少有为的故事里惯有的情节那样,还未毕业,杜罗夫就已开始创业。

 

一开始,他做的是一个电子图书馆,用户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共享所有的读书笔记和复习资料,网站域名用的就是自己的姓氏:Durov.com。

 

由于是完全免费的模式,Durov.com上很快就聚集了一大帮学生。但杜罗夫远不满足于此,某次校园舞会结束后,有人跑去问杜罗夫将来能在哪里看到他。杜罗夫语气认真:


互联网的图腾上吧。


几乎是同一时间,大西洋对岸的哈佛校园里,一个爱穿灰色圆领T恤的青年正在四处游荡。因为失恋引发的种种机缘巧合,他创立了一个名为Facebook的网站。当时,还没人会料到这个本意是点评美女的网站,日后会坐拥全美四分之一流量,关注它的,也多是积极活跃在互联网前沿的年轻人。

 

王兴当时正在美国求学,看完小札的故事后转身就C2C了一个饭否。尽管没活多久,可直到现在旁人见着他第一反应,还是想问一声:兴酱,尚能饭否?

 

肯定能饭啊!本月21号,王兴还在饭否发文说「我曾经以为我永远不可能得抑郁症」。这是啥意思,他可是连续创业者心目中的偶像,偶像都要得抑郁症,其他创业者还活吗?然后,王兴又秒删了,留下一地鸡毛让大家猜。

 

跟王兴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位俄罗斯留学生Mirilashvili。

 

2006年,眼瞅着Facebook势头火热,Mirilashvili也决定玩一把C2R(Copy to Russia)。于是,他抄起手边一张写有Facebook介绍资料的《圣彼得商报》就找上了自己的老同学杜罗夫。

 

两人几乎是一拍即合。半年后,一款与Facebook颇为相似的俄语社交网站诞生,杜罗夫为其取名「VKontakte」,意为「保持联系」。欧洲语言相近,词汇互借极多,「Kontakte」其实就是「Contect」,连发音都基本一致。

 

次年4月,VK以1000万用户量成为俄罗斯最有人气的社交网站。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杜罗夫,起初也打算学着其他有钱人的样子去买黑海别墅和豪华游艇,但看了一大圈后,他突然觉得有些意兴阑珊——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常年模仿《黑客帝国》里主角尼奥一身黑装的杜罗夫,开始在硬刚普京的道路上策马狂奔。

 

Part

2

异议者
        

的青铜宁像的裆部曾被炸出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大洞

1991年,八月政变成了压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俄罗斯作为这个联盟的主体,带头从中独立,克里姆林宫上升起旧俄罗斯帝国的三色旗。而一些不愿独立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则被带头大哥无情抛弃。

 

很快,俄罗斯及其邻国境内掀起了一场举国推雕像的运动。

 

历史上,由于苏联的政治形式复杂多变,历届领导人的地位总是会随着新的「总路线」而起伏晃动。但凡是被搬下神坛的领导人,宣扬其威势的雕像多半也难逃一劫。

 

1956年赫鲁晓夫一声令下,东方阵营国家纷纷开始了拆毁斯大林像行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斯大林像被连夜拆走,波兰首都华沙的斯大林像则被推倒扔在河里。闹出动静最大的是捷克一尊工期长达十年、总高度达30米的巨型斯大林像,据说耗费了800公斤炸药才得以拆干净。

 

东欧剧变后,推倒苏联领袖像显然又成了各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用来象征摆脱控制的最好方式。

 

斯大林像在六十年代被推了个七七八八,几十年后,又轮到了列宁。

 

自四岁起就跟着父亲离开列宁格勒的杜罗夫中学时代再次回到故乡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列宁格勒所有政府机关、学校的前缀都变成了帝俄时期的旧名「圣彼得堡」,满大街都是「无头列宁」像,支持和反对推倒列宁像的政治组织在破碎的雕像旁大打出手。

 

亲眼目睹如此景象,兼之幼时常听父亲讲起曾祖父母被斯大林迫害至流亡的故事,想让杜罗夫对那种体制有好感,估计很难。

 

2011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即议会)举行选举,VK成为反政府吐槽和活动的大本营,讽刺普京搞「个人选举」的漫画在VK上广为流传。

 

某天早上,作为VK创始人的杜罗夫收到一封来自克里姆林宫的邮件,要求他配合关掉反对派活动家阿列克谢·纳瓦尔尼的主页,而后者以在博客上揭露俄罗斯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生活而闻名。

 

对于这项要求,杜罗夫的回复是一张穿着蓝色连帽衫、吐着舌头的大狗照片。生怕安全局的官员看不懂,他还贴心地解释了一句:这就是我的答案。

 

普京毕竟是在街头混大的,年轻时爆粗口、打群架是家常便饭,如今登上了铁王座,自然更加不会容忍如此挑衅。当晚,FSB(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是克格勃)的武装人员就包围了杜罗夫在圣彼得堡的公寓,杜罗夫独自在家,将门紧紧锁住,视这些手持突击步枪的士兵为无物。

 

不过直到多年后他在纽约接受采访,才第一次告诉公众,自己仍旧对那个夜晚心有余悸:


第一次意识到应该考虑未来了,无论是我的公司还是我的国家。

 

后来的事实证明,忧虑确实不无道理。见武装恐吓不成,克里姆林宫又开始动用经济手段,让受政府控制的石油寡头逐步收购VK股份。而杜罗夫能做的,只是在推特上发布一张竖中指的照片宣泄情绪。

 

这个中指究竟竖给谁看,不言自明。

 

2012年5月9日,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俄罗斯各地举行胜利日大阅兵。而杜罗夫则在自己的推特里写:「67年前,希特勒为斯大林捍卫了他压制苏联人民的权利」。

 

几个星期后,他又领着自家员工从位于圣彼得堡最繁华地带的胜家大楼五楼扔下二十架纸飞机——每一架都用政府新发行的5000面值的卢布叠成,上面印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伯爵的雕像,每张价值100美元左右。

 

中国历史上割地最多的《瑷珲条约》,俄方签约代表正是这位伯爵,而他的外甥,则是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巴枯宁。

 

这是俄罗斯人最后一次在国内的公开场合见到杜罗夫。


Part

3

跑路

      

 

杜罗夫曾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现在已被删除的照片:在照片中,他向克里姆林宫竖了中指

2014年,腾讯网经过连续七年的在线调查后,发现中国网民对普京的支持率从未低于90%。对于这一结果,媒体人段宇宏调侃说,普京若在另一些地方参选,「三五十年会连选连任」。

 

中国人爱普京一直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各种凸显普京「硬汉」形象的摆拍照片遍布所有内容平台;淘宝上,以普京为主题的中文图书超过60种;百度贴吧「普京吧」有近6万的关注者,是「奥巴马吧」的5倍,至于「特朗普吧」,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暂不开放。

 

普京深得群众欢心,自然与他的公关团队不无关系。

 

自1999年普京上台起,全能的总统公关团队就开始不遗余力包装起自家总统。不过,鉴于普京矮小且不太亲民的外观形象,以及前克格勃特工的身份,文戏显然并不合适,于是就只好讲讲猎老虎、开飞机、乘潜艇这种硬核武戏。由于俄罗斯境内东正教占主流,所以偶尔还要配上一段「与上帝派来的骡子对视三分钟」之类的神迹调味。

 

普京本人对「铁血硬汉」的人设自然相当满意,2015年俄罗斯对叙利亚反对派发动空袭——当然,炸弹绝大多数都扔到了平民头上,面对媒体问询,他的回复充分贴合了宣传形象:50年前,列宁格勒的街头教给我一件事——如果打架无法避免,你必须先动手。

 

可尽管万分热衷于先发制人,但在面对自己眼皮下的敌人时,他还是晚了一步。

 

2014年的某个清晨,清冷的普尔科沃机场,一个黑衣人登上飞往境外的航班。起飞前,这个人最后回头遥望了一眼俄罗斯的大地,面无表情。几个小时后,武装精良的FSB特工强行闯入VK在圣彼得堡的办公室,但此处早已人去楼空。

 

此前,因为强制对犯人进行精神治疗的问题,普京政府一度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杜罗夫在这风口浪尖惹事,克里姆林宫只好迅速罗织了一个罪名——肇事逃逸,具体故事是这样说的:2013年的某天,杜罗夫驾驶一辆白色的奔驰汽车碾过一名交警的脚。

 

受害者和目击者都是自己人,这个罪名简直堪称无懈可击。

 

但即使自己根本不会开车,杜罗夫仍感到了危机,他清楚地意识到,跟那些流氓没道理可讲:


克里姆林宫正在追赶我。


被克里姆林宫追赶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杜罗夫没记错的话,上一个被追上的普京反对者别列佐夫斯基,已长眠一年有余——他被发现死在伦敦寓所的浴室里,司法鉴定为「自杀」,当时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评论说:


如果这不是007小说,那就是新冷战。


抓捕事件后,杜罗夫再一次公开露面是2015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威廉斯堡的一家屋顶酒吧。他戴着一顶黑色的棒球帽,正与戴着墨镜的Masha Drokova闲聊——后者曾是俄罗斯爱国青年运动组织Nashi的领导者,后来因与组织价值观分歧而流亡美国。

 

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地平线和不远处的帝国大厦,杜罗夫语气感慨:「现在,我们离莫斯科很远了」。


Part

4

争议

       

逃离俄罗斯的杜罗夫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住遍世界各地的Airbnb,随处办公,并以世界公民身份自居

2018年4月,34岁的扎克伯格连续两天独自坐在国会听证大厅中央,面对参众两院长达十个小时的质询。他首先宣读了一份长达七页的证词,其中三次提到「mistake」一词,随后又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位提问的议员道歉并做出承诺。

 

然而,尽管态度看起来颇为诚恳,网络上让扎克伯格引咎辞职的声音依然愈演愈烈。毕竟,他这回惹的事可不算小。

 

据一个月前的《纽约时报》报道,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数据公司非法窃取了5000万Facebook用户资料。通过这些大数据,剑桥分析预测出了用户的政治倾向,并试图用向用户发送定制化内容的方式影响其投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充满了阴谋论的假新闻。

 

而最为微妙的是,和这家公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政治团体,正是特朗普的竞选团队。特朗普的当选,一直是美国中产阶级和少数族裔群体的一块心病。但是和很多中国人以为的相反,如果是普选票,按一人一票计算,特朗普其实输了选举,只是因为美国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选举人制度,他才得以当选。

 

剑桥分析公司推送的假新闻,正是让反对希拉里的选民燃起了斗志,狂热程度令人吃惊。比如其中一个假的不能再假的新闻,说华盛顿一家比萨店是希拉里贩卖儿童的据点,然后一位脑子不太好使的右派人士就真的持枪冲进去要解放这些孩子。

 

当然,除了比萨他什么也没有发现,然后就进了监狱。

 

那段时间,杜罗夫也跟着扎克伯格一起上了热搜。不过却是做为正面教材。

 

在离开俄罗斯前,《莫斯科时报》的记者曾辗转联系到他,试图搞清楚这位互联网天才在放弃VK之后是否还有新的项目。当时杜罗夫的回复是一张电影《社交网络》里的截图——扎克伯格的合伙人肖恩·帕克站在车前,缓缓向投资人竖起了中指。

 

事后来看,这张图确实算得上一个正经回答了,因为杜罗夫的新项目Telegram是一个与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颇为相似的即时通讯软件。

 

过去,Whatsapp也曾以极高的安全性著称,但随着Facebook的隐私泄露事件曝光后,其安全性也被质疑。杜罗夫最新一条推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Whatsapp永远不会安全」,1200个词的长文里,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他确实有这个底气。

 

由杜罗夫的哥哥尼古拉亲自主导设计的Telegram,采用的是新型加密协议,用户可以发起一对一、端到端加密的聊天,并且可以为每条消息设置有效时间,任何数据都不会被存储,一小段时间后信息将会被自动删除。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阅后即焚」。

 

但「绝对自由」也为Telegram带来了麻烦。

 

2017年,俄罗斯通过《反恐法》,要求境内所有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软件都必须让政府拥有解密能力,Telegram也在其列。而这回克里姆林宫确实占了几分理,此前,Telegram因为用户隐私保护做得太好,成了恐怖分子首选的通讯工具。在中国,Telegram还成了很多打着加密货币名义的骗子的最爱,他们喜欢这个APP,因为有大群组,因为保密。

 

2015年巴黎恐袭案爆发后,即使对自由主义信奉如杜罗夫者,也不得不着手查封一些疑似与恐怖分子相关的频道和群组。

 

但杜罗夫始终认为,电报上的99.99%的用户与恐怖分子无关,没理由因噎废食。因此再度拒绝了克里姆林宫的要求。

 

于是从2018年4月起,俄法院裁定全俄正式禁用Telegram。判决书发布后,Telegram的俄罗斯用户大规模缩水,剩下的除了勤于爬梯子的年轻人,就只有克里姆林宫里的腐败官僚们了。

 

这是戏剧性的一幕。Facebook因不够保护用户隐私而不得不一次次道歉,Telegram却因过于保护用户隐私而被封杀。而两群利益完全对立的人,因为不同的理由聚集在了Telegram里。

 

2018年3月,Telegram月活突破两亿,与世界人口第六大的国家巴基斯坦相当。然而自从被俄罗斯封锁之后,它就再没有对外公布过月活数据。

 

同一时间封杀Telegram的还有伊朗,当时杜罗夫正在某片大沙漠旅行,他在Ins上分享感悟,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300》——一个300名斯巴达人为保护同胞自由而战斗的故事。

 

那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句据说是出自杜罗夫之口的话:


我并不是在为自由而战,而是在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由并未消失。


Part

5

尾声
        

   

2018年4月30日,莫斯科萨哈罗夫大街上举行了游行集会,抗议封锁俄罗斯社交软件Telegram
2019年8月10日,莫斯科市中心的萨哈罗夫大街上,一名17岁的女孩手捧俄罗斯联邦宪法,席地而坐。
 
为了把她和示威人群隔开,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她四周围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这大概是从医疗领域悟到的经验——面对传染性疾病时,隔离是最好的方法。
 
这是俄罗斯连续第三周爆发抗议游行,参与者近五万,被捕者超过2400人。有人被警棍打伤头部,鲜红的血渗出绷带,沾湿了衣领;有人双手被反绑,像待宰的猪猡一样被警察推翻在地。
 
而他们的诉求,是希望替30名反对派独立候选人要回被当局剥夺的选举资格。
 
在不远处的临时舞台上,俄罗斯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正在朗诵自己为这次集会而创作的诗歌,其中一句是:

你有雄兵百万,我们有人的尊严。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Березовский, Борис Абрамович .Википедия

【2】《Код Павла Дурова》.Forbes

【3】《Код Павла Дурова: пять историй из жизни «ВКонтакте» и ее создателя》.Forbes

【4】《Once Celebrated in Russia, the Programmer Pavel Durov Chooses Exile

》.The New York Times

【5】 《Pavel Durov: wife, personal life》. Celebrity News

【6】《A Long Way From Moscow》.Christopher Miller

【7】《Chinese Cyberattack Hits Telegram, App Used by Hong Kong Protesters

》.The New York Times

【8】《A Conversation With Pavel Durov》.HUFFPOST

【9】《The incredible life of Pavel Durov — 'Russia's Mark Zuckerberg' who is raising $2 billion for his messaging app》.James Cook

【10】《Telegram boss links cyber attack during HK protests to China》.BBC NEWS

【11】《什么是电报,为什么伊朗和俄罗斯试图禁止它?》.Palko Karasz

【12】《电报如何成为杜罗夫兄弟反对监视的武器》.Eva Hartog

【13】《为什么是俄罗斯封锁 Telegram 引发连日刷屏而不是中国的大面积封锁和监控?》.iyouport

【14】《完胜扎克伯格,与普京政府“角力”,超越马化腾只是时间问题/电报硬汉杜罗夫全传》.区间集

【16】《纸飞机最终会飞走吗?》.Macrooz

【16】《看,列宁掉地上了》.大象公会

【17】《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杰弗里·迈耶斯

 


撰文 | 红拂 

编辑 | 伍矛

出品 | 盖饭特写工作室


本文系盖饭特写工作室原创,版权所有。


获取转载授权请后台留言。


简历、投稿请发送至 xixiaoru@17getfun.com


商务、合作洽谈请一并邮件联络,后台留言恕不回复。


点击下方图片 可查看往期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