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助孩子应对新型肺炎
2020年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疫情发展迅速,全国确诊人数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多,全国最小确诊病例为上海一名仅7个月大的婴儿,这使得家长们尤为担忧。
观察身边大人们近期的表现,仿佛都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上,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变化。
作为一个心理学界的人士,更是作为家中三个孩子的姑姑,我想与大家谈一谈,在这一特殊时期,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孩子而言,原本快乐自由的春节假期只能“禁足”在家,假期的延长使我们与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摩擦、孩子们假期与学习的平衡等一系列改变,可能会引发儿童的各种适应问题。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爱!
01
做好科普工作,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新冠肺炎
这个假期,孩子们发现家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爸爸妈妈取消了原本承诺自己的假期旅行和聚会、与小伙伴们的玩耍的约定被父母拒绝、家人们出门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等等。
孩子们感受到家中紧张的氛围,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因此,孩子们可能会对产生恐惧、害怕的情绪。孩子们只知道外面有了“可怕”的东西,却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让大家发生了这些变化。
而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家长如果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孩子进行科普,使孩子们了解前因后果,不仅能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也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首先,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疫情,只要合理做好防护,家人和孩子们感染的概率是很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只要我们做好清洁,勤洗手、不外出,一家人都会健健康康,并不会生病。
病毒虽然可恨,但并不可怕,只要注重卫生,我们就能远离病毒!其次,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向孩子们科普一些知识,帮助孩子们去理解病毒、生病这些概念,提高孩子们健康意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那么如何对孩子们进行科普?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针对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我们可以借助于绘本、动画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安抚孩子们的心灵。
而针对高年级的儿童,他们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良莠,不要轻信谣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为孩子讲解,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避免让孩子接触过多的相关信息。
对于疫情的过度关注,使得信息超载,不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伤害,可能会引发替代性创伤[1]。所以,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科普的同时,也要有所限制,避免孩子受到过多信息的冲击,对各种信息做好过滤和筛选。
[1]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是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指的是人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但通过广播、报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获知相关信息,因为对他人遭受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出现的身心困扰等创伤反应。
02
以身作则——健康作息,稳定情绪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在这一特殊时期一定要以身作则,固定一个规律和有秩序的作息。不要让“疫情”干扰原本的生活作息,让孩子们感到“危机重重”。
家长和孩子要按照正常规律起床、吃饭、睡觉,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健康规律的饮食作息,不仅能维持我们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是身体抵抗力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同样也能增强孩子的可控感和安全感。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本身学业压力就大,再加之学习方式变化为线上自主学习,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家长们要理解孩子所面临的困境,对其进行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家长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各位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孩子们“察言观色”的能力,孩子们经常通过父母的行为表现来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家长们的焦虑不安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从而使孩子也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因此,家长要学会调节情绪、管理情绪,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
03
珍惜相处时光,增进亲子感情
对于大部分家长们而言,想必这个假期一定是难得悠闲的(在这里,向那些不能回家、奋战一线的职业致敬!)。
尽管我们失去了外出旅游的机会,尽管我们失去了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我们却有更多的时间能和孩子相处。同时,因为相处时间的增加,亲子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也会增加。
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陪着不等于陪伴。正可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在我身边低头玩手机”。孩子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所以各位家长们,在没有工作需要时,请你们尽可能放下你们手中的手机,找出家中那些买来还来不及看的书籍,找出那些买来还来不及研究的玩具,多跟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对于那些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烦躁的孩子,更是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安慰孩子。家长们也要提高辨别能力,识别孩子的负性情绪,不要简单的把孩子的反应归结为“不听话”、“调皮”!
文案 | 高倩倩
编辑 | 刘兴福
初审 | 赵平萱
复审 | 谢诗思 林玛
终审 | 叶苑秀
责任编辑 | 谢诗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