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报道北理工材料学科

争创一流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25

北京理工大学

公众号ID:BIT_1940

关注


3月21日,《Nature》在其Spotlight栏目报道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并对北理工在高熵合金为代表的毁伤与防护、含能、纳米新能源、二次电池、阻燃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Nature》是如何报道我理材料学科的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报道


向上滑动阅览《Nature》报道的部分中文翻译(具体见正文)


建立提升材料影响力的框架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北京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家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重大装备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正在进行尖端研究、不断开发新技术。


高熵合金研究进展:

致力于开发高密度、超高强度和延展性的高熵合金,王富耻教授领导的北理工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设计了一种具有新的强化机制的纳米结构,在保持延展性的同时提高合金强度。多元合金具有更强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是一种理想的防护涂层材料。“王富耻教授并对当前高熵合金研究进行了展望:“但对其强度的限制了它们在工业上的应用,设计的关键是在分离出足够多的强化相后,形成一个高熵固溶体矩阵;未来的趋势将是从高熵合金转向高熵相研究。”


二次电池材料研究:

在新型二次电池材料研究方面,北理工吴锋院士和团队成员陈人杰等提出了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和多离子反应体系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吴锋院士就二次电池下一步研究及关键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基于这种方法,我们通过多变量协同效应,开拓电池材料的研究视野;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电池和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的飞跃。”吴教授因他在电池技术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了许多国家和国际奖项,其中包括国际电池协会(IBA)的IBA研究奖。


含能材料研究进展:

在含能材料方面,庞思平研究团队推动了所能创造出的分子的极限,提出了笼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的概念,它是一种易于膨胀的多孔材料.与常规高能材料相比,随着热能的提高和灵敏度的降低,这些结构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北理工还开发了许多其他新型含能材料,如能够抵御刺激以提高安全性的炸药,以及可回收和可重复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庞思平教授对含能材料研究进行了展望:“我们的研究不仅适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而且加强了我们对能源、稳定和物质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

为了加强原创性前沿科学和国际主流研究,北理工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的界面化学研究,以开发新的能源电子技术。张加涛教授说:“精确合成微纳米结构和大规模组装是纳米新能源材料开发,以及高效器件应用的关键。”张加涛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半导体纳米晶工程策略,利用原子级阳离子交换来实现纳米晶的精确掺杂和与金属的纳米异质界面构建。该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Plasmon热电子注入半导体壳层的效率,量子产率达到48%。团队还实现了半导体纳米结构中掺杂的新方法,为开发光学可切换的磁性纳米材料提供了线索。张加涛教授还对团队纳米新能源材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精准的掺杂及纳米界面合成方法学促使纳米材料合成的的技术升级,这一升级还将促进光电材料、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将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新性能的材料。





优秀!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5+3”学科群中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面向国家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发展在燃烧、爆炸、冲击、高温等条件下服役的新材料,以及二次电池、纳米新能源、光电等材料前沿新材料,实力可是不可小觑的呦!


快跟着官微君去了解更多吧~

  走进北理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历史沿革与学科布局



1940年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创建,建校伊始,开展了和材料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


1952年

材料学科主要为原六系、七系部分材料专业及材料研究中心等组成


1955年

学校开始培养材料学科方向的研究生


1981年

建立了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

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

整合材料学科方向,成立材料学院


2017年

进入“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目标与特色


北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新材料的设计理论、制备/加工新方法、新工艺表面工程及其热、力、光、电、磁等物理化学性能,沿着国家急需国际前沿两条线,在高能量密度材料、冲击与防护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阻燃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理工结合,系统带动材料学科的共同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新材料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原创颠覆性科学与技术。年均到校经费1.5亿元以上,近十年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9项。


面向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



北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包括院士、杰青/长江、优青等在内的一支中青年为主(占75%)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北理工材料学科的优秀人才们,都奋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懈奋斗、建功立业!


一流的科研平台



材料学科科研平台面积近2万平方米,分布在中关村校区、西山实验区、北京理工(天津)先进材料研究院,大型仪器设备一百余台套,资产总值2.2亿元



现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现有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左右。这些科研平台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国内外影响


自2010年起,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目前最新排名世界第129名)。2017年和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理工材料学科稳居全球前100名。2019年US new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理工材料学科全球排名第58。2017年北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就业



北理工材料学科培养了以崔国良院士、董海山院士、徐更光院士、贺泓院士等杰出人才为代表的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近年来,“材子材女”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本科生深造率超过65%,毕业生(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达到了99.5%。



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2013-2018年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学生达到60余名。每年招收海外留学生10余名,其中2011级博士研究生Muhammad Tahir因为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得2018年巴基斯坦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授予的“Abdus Salam Award”(巴基斯坦最负盛名的奖项)。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是北理材料学科的不变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合作、改革创新,北理工材料学科将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张楠  戴晓亚

卡通形象设计:张雨佳

(文中卡通形象,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阅读原文,查看《Nature》原文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