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俊、夏烈、孙红侠:嘉宾面对面(七 )

2018-04-17 浙江文艺评论 浙江文艺评论

点击上方“浙江文艺评论”可以订阅哦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第四届“西湖论坛”宁波峰会


“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为主题,分设电影电视“影视创作与中国精神”戏剧戏曲“中国戏剧的时代精神与当下审美”网络文艺“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理论前瞻”学术主持专题论坛“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等四个论坛,于2018年4月13—16日浙江宁波举行。





因为人数的限定,有很多业内精英不能与会,特辟“嘉宾思想观点精华”专题,把与会嘉宾的文章核心观点等推荐给你,跟你面对面交流,每期每个论坛推出一名,让你一起参与头脑风暴(排名不分先后、以嘉宾论文提交时间为序)

 

陈三俊

影视论坛嘉宾

宁波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副教授、文学硕士

宁波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影视剧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从几部印度电影寻找启示》


作为一个早熟的民族,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中更多的是理性和平(不信鬼神、考试入仕)、宽容达观(对待外来文化和他人的态度)、爱人仁民、重义轻利等。通过影视剧这样一种通俗文化传播方式来思考并宣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可以、也是必要的。《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票房成功,不仅在于宣扬了国力,其间所表达的舍生取义、胸怀天下的价值取向也是获得观众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电影人的热情参与。当下,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也有很多问题,应该并值得用影像来探讨来表现。这需要我们电影人放得下身段,融入大众,才能精准把握社会思潮、才能生动展示万千国民的欢喜悲忧、才能直面当代中国的光荣与痛苦、在和谐和发展之间平衡 45 32635 45 14939 0 0 3595 0 0:00:09 0:00:04 0:00:05 3596取舍,向广大观众提供欢乐、勇气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关切社会,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极端理性而抽象的批判手法,很难真正触动观众的灵魂,从而真正影响社会;二是假借表达民众,实则倾倒个人情绪与狭隘认知。这两种倾向要么不能得到观众共鸣,沦为貌似“高尚”的过眼云烟,要么则只能在短时间内误导观众,实则对观众和社会极不负责。


与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早熟一样,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表现也是早熟的。早在宋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虚实、意境、流畅、空灵、风骨等美学思想,并养成了中国人悠远、诗意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大圣归来》、《无问西东》在色彩和构图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写意特征,应该说是传承中华美学的最新成功代表。



夏烈

网络文艺论坛嘉宾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

文学创作一级


《网络武侠小说十八年——兼谈“网络性”和“文学性”问题》

 

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艺中十分特殊又最为稳定、历时最长的门类、样式。20年余年的发展变化中,不仅写作者和读者时刻经历着刷新,且其类型、爽点、梗、价值观、语言等都有所嬗变。一方面,趋新,包括研究上的趋新以及即时的批评正是网络文艺的基本工作特点,但另一方面,援引、参照过往文学艺术史的方式,对一定时长内的创作类型、发展流变、背景构成等作历时性的描述与分析,显得同样必要,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理解,反哺“精品化”的追求道路。


选择“网络武侠小说”作为谈论对象,是因为它足够“古早”,也足够顽强。既与民国武侠、港台新武侠、大陆新武侠等小说、影视史有关,也与网络小说中的玄幻等大流直接融合,本文主要观点包括:

1、  大陆网络武侠小说的起点可自杨叛2000年在清韵书院的《小兵物语》算起。这是第一次在网络文学研究界中提出的历史断点。

2、  中国网络武侠小说从18年前至今,基本经历了“今古”时期(网络成名而后在《今古传奇》为代表纸质出版平台集中推出)、“玄武合流”时期、多元转化和新的分流时期。先后诞生了包括小椴、凤歌、沧月、步非烟、孙晓、江南、树下野狐、萧鼎、猫腻、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梦入神机、烽火戏诸侯、priest、七英俊等成名成家的迭代人物。其中有不少精品之作值得纪念和总结。

3、  中国网络武侠小说18年的发展流变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媒介集团不同背景力量的支持,从而为媒介和创作互生共荣关系找到了最好的一个诠释点;二、类型内部求新求变和读者粉丝想象力欲望的协作效应,达到了共同拓展边界的作用。

4、  网络武侠精品化的不同方向。在此意义上,追认早期网络武侠的文学价值,旁及非网络武侠名家如徐皓峰“武林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先锋性、二次元化的武侠小说的启迪。

5、  提出对于网络文学主流的类型小说而言,真正的内在诉求不在“网络性”而在“类型性”,类型性即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如果不能将网络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新内涵、新元素,反之片面追求小说的网络性,对文学研究来说是反认他乡是故乡。做好类型性工夫,也是作品精品化的基本要求。


 

 

孙红侠

戏剧戏曲论坛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

博士

硕导

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客座教授


《“现代”与立场:传统戏曲的转化与建构》

 

马也先生讲“传统是来时的路,不是去的方向”,傅谨先生讲“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去哪里”,这两个精妙的比喻背后,应该说:当要知道从哪里来,更要知道去哪里,戏曲的路不是到了尽头,而是需要转弯,需要完成现代转化,需要在“双创”方针下继续讨论和实践张庚提出的“戏曲现代化”。


“旧瓶装新酒”和“移步不换形”都不是现代转化。以“传统”为尺度来衡量现代戏和新编戏,本质都未跨进“现代”,延续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无益。真正的转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对戏剧文学性和戏剧精神的呼唤。二是“现代”的技术形态,也就是表演形态的转化。


认同孟繁树先生认为“先继承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观点,并认为这种先后顺序看上去合理,在操作层面却陷入“继承”的陷阱,事实是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继承中失去了创新的最佳时期。


张庚的伟大在于对旧剧现代化的诉求,对“文艺为谁服务”的回答是他毕生信仰,但现代化的思考却更多地体现了他学者的卓越。戏改的评价因视角不同很难统一,那些实践很可能是对“传统”的损毁,但对戏曲不是,而是转化和重生。正视戏改积累的感受——不是经验一词——也许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现代”的思考。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集大成者是样板戏,无论其附加的背景和记忆如何,样板戏在艺术上的探索都是对“戏曲现代化”的推进。样板戏是“戏曲现代化”的产物,尽管并不“现代”。





注意了: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嘉宾一直采用行业内专家学者推荐组委会点对点邀请产生,嘉宾在会前根据每届论坛主题、议题提交相关的原创学术论文,经组委会审核后发正式邀请函,不对社会公开征文,也不接受临时报名


如果你想成为“西湖论坛”的嘉宾,你也可以给组委会写自荐信,我们会根据你的学术成果及研究方向进行考量,也许明年你就能受到组委会的邀请。


自荐信的地址是西湖论坛的专用邮箱:xihuluntan@sina.cn

 


—— E · N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