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南京中学生弑母案:她把心都掏给你了,终于变成你最恨的人

老耿和言 教育好声音 2022-10-22

小学语文数学1-6年级(上)1-4单元试卷+月考试卷
统编语文(上)1-6年级同步微课堂


来源:微信公众号:教育好声音(china56168)
原创作者;老耿和言

网传消息显示,11月12日晚,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生李某,晚上10点下课回家后在写作业时,遭到母亲说教辱骂。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李某用家里的三把菜刀,将母亲杀害。

案发后,李某换了衣服出门,在同学家借宿一夜。

11月13日一早将此事告诉了班主任老师,并用办公室电话报案自首。

警方到达现场后,发现其母亲已经死亡。

11月16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南京警方证实,网传信息属实。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儿子是亲生的,母亲也是亲生母亲。

亲生儿子竟然用家里的三把菜刀,拼命砍杀亲生母亲的上半身。

直到亲眼看到母亲没有了动静,才换衣服到同学家里借宿。

初冬的晚上,我在屏幕上敲下这些字,只觉得头皮发麻,背部阴森发凉。

心肠多么坚硬,才能做出这种大逆不道啊。

再看警方给出的最初结果,四个字——

管 教 不 当。

这更让我的悲凉跌入了零下几十度的西伯利亚。

过去,面对大大小小的管教不当、管教失误、家庭矛盾等等。

70%以上甚至是更多的家长,都认为——鸡毛蒜皮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今天,这个鸡毛蒜皮小事突然引发了一场网络地震,对人伦和社会造成了肆无忌惮的撕裂,它还是鸡毛蒜皮小事吗?

真的不是了。

绝对不能再这样认识了。

打个比方,各种各样的家教不良、教育不当,就是藏匿了情感暴戾、报复性因素、负面情绪的毒气包啊。

不懂得呵护、疏导,一旦这个毒气包破裂了,随之倾斜下来的,就是毒气滚滚、杀人恶斗、偏激鲁莽、祸害家庭等,社会恶果太严重了。

管教不当,真的会死人啊!

药家鑫是一个在音乐方面很有才气的小孩子。

作为军人出身的父亲,也发现了孩子的这种天赋。

很希望他在音乐方面出人头地。

为了提高孩子的琴艺,他的父亲喜欢用说一不二、“我说了算”之类的军人作风,管理孩子。

孩子琴练得不好,就在家里地下室里,关禁闭。

药家鑫说——

@“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


@“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当然还有狠狠的训斥。

受到父亲的威慑和严管,小药家鑫从来不敢说“不”。

在父亲的狼性管理下,他更像一只听话的小绵羊。

逆来顺受、过于懦弱。

2010年10月20日深夜,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送完女朋友开车回家。

行至西北大学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

张妙仅仅被撞伤了,在地上呻吟。并没有生命危险。

但是,药家鑫此刻跳出一个念头,她要是看到了我的车牌号,肯定会找我麻烦。

于是,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一把尖刀,长约二三十公分,对张妙的胸、腹、背部等,处连续捅刺数刀。

致使张妙当场死亡。

弹钢琴的手,成了残忍的杀手,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杀人案”。

有人分析说,在处理车祸这个突然出现的危机时,药家鑫做出了逃避,这种是由软弱和自私心理构成的最差的行为反应。

过于软弱,不敢承担,与父亲过于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事后,药家鑫的母亲说:

@“我现在想的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太严厉了,因为他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害怕了。”



药家鑫的父亲在接受央视《看见》栏目采访时,也非常痛心——

@“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家教不当,过于严格,药家鑫没有伤害亲人。

却在突发事件中害怕承担,铤而走险,酿成大错,成为罪人。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时年仅有21岁。




毕业于山东师大的青岛女律师张律师,事业心非常强,业内知名度也很高。

曾任某律所民商事业务部主任、再审申诉法律部主任。

还曾担任当地媒体 “黄金楼市”栏目、《青岛财经日报》房产栏目特约律师。

虽然张律师离异了,年轻貌美的她,并没有再组织家庭。

因为她对自己的独生女儿,期待很高。

不单单是送她进了本地的知名学校银超中学(学费很贵,一年三四万)。


连孩子生活方面的诸多小要求,也是来者不拒。

比如孩子想吃羊肉,她就托朋友在内蒙古杀了活羊寄来;孩子要吃牛肉,她就找人帮忙从澳大利亚买牛肉。

可女儿在有些方面,包括在学习方面,距离张律师的要求,总有一定的距离。

孩子在班里的考试名次已经是前三四名了,她还是不够满意。

“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补课班和兴趣班”。

继续施加压力。

同事劝张律师,别给孩子太多压力,她也没有听进去。

又加上女儿性格有些内向。

母女之间,有了矛盾。

警方内部人员也透露,张某15岁的女儿认为母亲对其要求过于严格,引发母女矛盾。

张律师曾在女儿学校的媒体上发表一首《致女儿》——

女儿 你可曾知道


你一直 一直


是我心中


蓝色的忧伤

……

我一直 一直


以为


有缺口的爱


虽不完美


却想在 不完美中


爱到极致


女儿 看着我

……

让我忧伤的心


又变成


冰凉的石头


在公众媒体上,公然抖出对孩子的不够满意。

本该是温馨温情的抚慰和沟通,都成了“压力宣讲书。”

女儿认为,过于成功的妈妈对自己的情感私密和家庭隐私,尊重不够,导致矛盾升级。

2020年5月23日,15岁的女儿谎称要给妈妈按摩。

从背后用绳套勒住母亲的脖子。

亲手杀死了自己45多岁的母亲。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青岛女律师被亲生儿害死案”。


事后,很多人也多在追查悲剧背后的原因。

这一封《青岛弑母女孩写给被杀母亲的一封信》,不知道是不是当事女孩写的。

但是,其中的说法,我认为,真的就是这起悲剧的真凶。

这个弑母女孩说——

@“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绳子是物质的,你用的绳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


@“其实,我们此生犯的最大错误都是相同的,我们都爱的太拼了,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到最后,我们都用自己的爱把自己最爱的人活活窒息死了!”


@“而我扮演这个角色的代价就是: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从来没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



过于严格繁衍出的强势、强权,剥夺了孩子应有的自由空间、精神呼吸。

更年期遇到了青春期,管教不良就真的会跳出来,害人杀人。


广西南宁男孩黄某,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是某高校的教授,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律师。

家庭书卷气息浓,父母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黄某的成长之路,应该是铺满鲜花的月亮。

小时候的黄某在人们眼里,就是一个闪光的小月亮。

曾经的老师回忆他时说:“小时候非常懂礼貌,见老师就鞠躬”。

“他可以礼貌到什么程度?一般学生遇见老师会叫老师好,黄某还会恭敬地向老师鞠躬,每次都是非常标准的鞠躬”。

可这一切到了初中,就发生了变化。

他的爸爸教育他时,时常有暴力。

班上的同学都说,“那个时候他被家暴、被打出血是我们全班都知道的事。”

黄某当时的班主任也很震惊,“父母高教育背景居然也会出这种事”。

可对于这一点,以及谈起自己的家庭状况,黄某阳显得得很抗拒。

直到上了高中,父亲的打骂行为还在持续。

只是,这个时候的黄某已经有了内在的极大的敌对和仇恨心态。

他曾经与同学说,自己想杀了爸爸。

后来,当他爸爸再次家暴的时候,这个孩子有了反抗。

“一记勾拳打在了爸爸的鼻子上。”

再后来,就发生了重大的“广西大学教授被杀血案”,黄某残忍杀死了自己的父母亲。


大领导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无论学校教育多么成功,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下面这个图片,再次告诉我们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家庭是根。孩子是枝叶、枝干和果实。

孩子这个果实的任何营养,都是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根系。

孩子具备的每一种姿态,以及嬉笑怒骂的言行,都是先从父母那里和家庭那里,学到的。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有句经典语句:“孩子永远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的错。”

仔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

悲剧的源头,肯定在父母那里!

广大家长朋友们应立马将家庭教育、家庭管教,升格成家里最大的头等事情。

及时调整教育姿态,及时再次出发。


不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其一,通过真心陪伴,保鲜和谐的家庭关系。

孩子是生命,也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

他和大人一样,不喜欢孤独、封闭,而喜欢陪伴、交流。

在孩子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家长一定要通过陪孩子上公园、玩游戏、写作业、看电影、谈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班级事务等等,和孩子建立亲密亲近的情感连接、心理互信。

这种陪伴就是心理奶水,能给孩子带来取之不竭的安全感、依赖感。

建立在陪伴根基之上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一直是丰盈的,成长过程中,有了矛盾和冲突,孩子也才能包容父母,学会退让,懂得隐忍。

而不会剑走偏锋。

其二,通过让自己成为学爸学妈,掌握先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著名心理学者王人平说:育子就是育己。他还给家庭教育总结了一条方程式:教育的成果=用心程度×方式方法×理念和思维方式。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开放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远比父母广阔、悠远。他们的思维真的走到了父母的前面。

父母如果还用老掉牙的打骂、羞辱、暴力、嘲讽等传统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从来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从来不愿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教育肯定会有很多内在的无效。

威逼利诱下,孩子可能不得不臣服。但平静的面孔下更有内心的波澜壮阔、惊涛恶浪。

因此,家长必须要去学习。通过走进家长学堂,通过购买各种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有效教育水平。

必须的,不容置疑!

其三,通过共同制定家庭细则,在接纳包容中和孩子一起共长。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调皮、捣蛋、逆反等。

怎么办?

父母不能唱自己的独角戏。

而应该蹲下身体,平视孩子,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包括怎么样处罚等,都规定得非常明细,用这种共同制定的规则约束孩子,鼓励孩子。

有了这种制度约束,孩子犯错后,会很羞愧,自觉调整和纠正。更有利于在包容和理解中,推着孩子往前走。

同意这个观点,记得点“在看”哦,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呼吁、学习、成长!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教育好声音(china56168)。教育好声音,为家校服务不离不弃,为教育发声不亢不卑。这里是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交流平台。转载请联系微信:kfgyp1


领取更多复习资料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