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远见的父母,都在悄悄灌养孩子的内生动力(附步骤、实操方法)

老耿和言 教育好声音 2022-10-22
来源公众号:教育好声音(china56168)
原创作者:老耿和言

没能唤醒孩子内生驱力的家长,是失败的家长!


上高一的儿子突然对我宣布:


“我要练球,成为灌篮高手”!


我以为他只是心血来潮,没太在意。

谁知道当天晚上,儿子就定出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中午在学校打篮球30分钟。每天中午在家做踮脚尖,训练小腿肌肉,做三组共150个。每天深蹲200个。每天俯卧撑80个。执行起来也是雷厉风行。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体能训练:深蹲、俯卧撑、背靠墙垫起脚尖。不吃饭也要先做训练。四周过去了,六周过去了,他的小腿结实很多,胳膊上的肌肉有了小隆起。著名企业家、世界首富马斯克说:


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人也可取得非凡成就。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孩子想做事,神仙都拉不住!孩子的内生动力爆棚了,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碾成齑粉!有远见的父母,都在悄悄灌养孩子的内生动力!



儿子在学习方面,也释放出了强悍驱动力。下晚自习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30分了,他仍然逼迫自己必须完成某一章节的刷题训练。做完这一切,才去安睡。此刻,已是晚上11点20分。第二天早上6点,他又准时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听课做题——强化训练——查漏补缺——继续强化”的魔鬼模式中。我有点纳闷:


孩儿,你怎么突然这么努力?


他呵呵一笑:


你的对手都是熊,不努力的话,自己就成猪了!

15岁的他,终于蜕变成活虎生龙的学习战士。碾碎了曾有的小懈怠、小偷懒,用义无反顾的姿态横渡高中,他定能会当水击三千里,不负韶华凌云志!



默默无语的自驱

比父母唠叨强过万千倍

我的好友李老师,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内生动力。对待孩子,他和妻子很少居高临下,很少斥责孩子。更没有强力去控孩子。仅仅是,默默的陪伴,温情的协商。高中时,孩子微有懈怠,未入清北,仅仅考上了一所211名校。没想到,这孩子的内驱力在大学时得到了高昂的喷发:选修高等数学,选修四五门与专业有关联的辅助性课程,继续给自己加压。别的大学室友,开始放松心思交女友,优哉游哉,这孩子始终有一种不懈的张力。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四毕业时,他终于凭借全年级第三的好成绩,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终于挤进名校中的名校。默默无语的内驱力,是饱满的,结实的,一旦启动了。比来自爸妈长辈等的唠叨、絮叨、催促,更好用,更有摧枯拉朽的驱动力。



身心合体的自我驱动

让事业之树 繁花似锦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是他的当木匠的舅舅刘麻子。刘震云曾经和这位舅舅有过炉边恳谈:您木匠干这么好,诀窍何在?刘麻子说:如果说有诀窍的话,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


我特别喜欢做木匠活刨出的刨子花的味道。



你只是喜欢做木匠活,你也当不好,我当木匠会有恍忽的时候,比如我看到一棵树,如果是松木、柏木、楠木,哪家的闺女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柜该多好。他已经达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


有了这种身心合体的自我驱动,枯燥劳顿的木匠活儿,顿时充满乐趣。别人打一个木箱要三天,刘麻子要用五天,精心把玩、打磨。不厌其烦,优哉悠哉。刘麻子将木器活儿做成了享受。也让事业的花园,开满了一树树的芬芳。





走心的自驱力

完胜气势汹汹的歧视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回母校清华大学演讲时说:


“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


考试倒数第一,怎么还能取得震撼世界的成就呢?原来,这些倒数第一的孩子,对源自内心的爱好兴趣,达到了一种无法抑制、几近偏执的狂热。比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奖时,这位老人已是79岁,他把一张“全班倒数第一”的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原来,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550分的满分,格登只得到231分,相当于百分制里的42分。上初中时的他,就非常迷上了生物学,中学期间前后养了上千条毛毛虫,并且等它们一一孵化成飞蛾。格登说——


“我对这些东西就是非常着迷,它们好像有魔力似的吸引着我。”


而这,让他的老师非常厌恶。不符合老师的世俗化的标准,给了他极低的评价。倔强的格登没有因为这种羞辱性的“倒数第一”,放弃自己的探索,放弃对生物学的无限探索。他最终在63年的漫长驱动中,穿越歧视,颠覆自我,将自己送到了诺贝尔奖的神圣殿堂。63年,漫长的22995个日子,如果没有“不见自增,日有所长”的自我驱动和持续唤醒,很多人恐怕都会被顽固的歧视,压倒了。只有那些内心强大的人,只有自我驱动意识极度强大的人,只有自我驱动态度极度坚定的人,才能用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积累,不为歧视所动,不为歧视所惑,义无反顾,所向披靡,最终完成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颠覆性跨越。有不知疲倦的自我驱动力在,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自驱力

是世上最耐用的跋涉动力

心理学家说,潜意识的力量是意识的10000倍。属于潜意识的内驱力一旦得到了点燃,人对宏大目标、崇高理想的向往的愿望和激情。就会狂飙突进,披荆斩棘,势不可挡。有了这种内生机制,就是工作和学习中,有了疲劳、困顿感、负面心理、负面能量,它们也会迅速转化为继续冲锋的激情和动力,转化为不知疲倦的力量和能量。让枯燥无趣的读书学习,顿时无比生动。让最不想干的事情,有了永动力。又苦又累的学习成了“甘愿做、欢喜受”。当然会乐此不疲。能量惊人。就像文章开头:我的儿子的猛虎下山似的学习劲头儿。


每个孩子

都可以成为“神舟”飞行器

如果诸位家长和老师,对自驱力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的话,就看一看神舟火箭震撼人心的的发射场面吧。火箭要想升空,它的飞行速度,至少要达到每秒11.2公里。有了这种风驰电掣的高度速度,火箭才能摆脱地球引力、火箭重力。飞跃到外太空。火箭的每一次升空,都是自驱力对地球引力的征服和超越。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做神舟系列火箭的话。孩子的每一次攀升,都是对内在的自驱力量的强化和点燃。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彷徨、萎靡、沮丧等非正向能量的纠错和超脱。最终冲破束缚,接近阳光,抵达顶流,蔚为壮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孩子的每一次飞跃,欢欣鼓舞,激情喝彩!

灌养自驱力

这里有好的步骤和方法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肯定想为自家孩子,打造出更多自驱力。话筒君耿老师,为大家提供三点,实操体会和做法——第一,家长、长辈,要多一些大胆放手,少一些强力控制,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各种事情,特别是有关学习和生活的规划,让孩子多多参与,发表建议,而不要总是用家长意志控制和绑架孩子,这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引导。
因为培养自驱力的最肥沃的苗圃,就是点燃孩子的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强的孩子,才能自如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规划。比如我们家儿子,关于各种学习选择:要不要上兴趣班?要不要看玄幻小说?要不要积极参加游泳班跆拳道班?等等。我们一般的处理程序是:家长提供相应的选项,讲出各自的利弊,和孩子充分讨论,将话题引向纵深。最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给自己拿主意。甚至连初中生要不要谈女朋友之类的敏感话题等,也从不避讳。不替孩子做主,家长不越位。是我们家雷打不动的民主做法。家长让孩子发言了,决策了,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温馨提醒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虎爸虎妈们的做法,因为过于强势和武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培养,打压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对于自驱力的生成、发展、壮大,是一个严重的抑制和扼杀。读者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第二,给孩子输入更多精神成就感、价值感和意义感。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是学习?赚钱?但又不是!因为人生更需要这些东西,幸福感、快乐指数等。这是任何金钱和黄金,都购买不到的。心理学家李玫瑾也说过,孩子厌学、逃学,和智力没关系,破坏了学习感受才是祸根。


某心理师说:从事了多年的临床工作,我太清楚了:15岁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感受。


家长、老师,一定要多发展这些独立于金钱之外的生活的意义、温馨的情趣和优雅的价值。

从小,家长为孩子保留了这些有意义的生活,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精神乐园、好书的天地等。有一些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参加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等。孩子的内在丰富,心灵轻盈。在对待学习、工作的时候,当然就会涌出更多的激情和强烈不倦的自我驱动力。比如我们家的做法:平时,总会购买一些鲜花,图书,装扮家庭,填充家庭。让家庭有情调,有文化气息。我们还喜欢在闲暇时,和好朋友搞家庭聚餐,留住人际的温暖。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带儿子,参与一个叫做手牵手帮扶的慈善捐助活动,带领孩子参与慈善考察和捐助活动,鼓励儿子捐出自己的压岁钱给穷困家庭的孩子等。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每年寒假、暑假,我们都会挤出带孩子出去:旅游看世界。增加孩子的见识,更让他感受到这个充满丰富情趣的人间美好!温馨提醒一下:家长切不可过分强调学习,让孩子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机器人,成为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的“学习的奴隶”,成为什么情感、什么爱都不懂的“僵尸型学霸”。不懂得享受生活,没有内在放松等。这样的孩子心很累,会将学习等当成负担,也容易过早形成所谓的驱动力匮乏、倦怠。
第三,培养孩子不衰竭的内部目标感。鸡蛋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小,家长对于孩子,在强调功利刺激、荣誉性鼓舞的同时,更通过内在的目标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们家的做法:孩子进步了,我们不是直接奖励金钱,而是购买图书、购买孩子喜欢的精神类物品等。再比如从小的时候,我们就刻意将那些学有所成、品格良善的学霸的故事,身边人士的优秀教育故事,讲给儿子。给孩子建立一座登高望远的灯塔。孩子从小受到的刺激和鼓励,更多则是精神性的、内在的、孩子喜欢的。这种目标感一旦确定下来了,坚持下来,形成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富有感召力的精神号角。温馨提醒一下:家长应该淡化一些功利化的刺激,多强化非功利化的引领,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而持久的内在目标意识。最终,摆脱惰性力、慵懒力、自卑力、迷惑力等的纠缠,让内生驱力得到浩瀚的生长!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教育好声音(china56168)。教育好声音,为家校服务不离不弃,为教育发声不亢不卑。作者老耿和言,高级教师,教育名师。系《光明日报》《健康时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转载请联系微信:kfgyp1


原 创 美 文 精 选 ——

1.每一位学霸的背后,都站着一群优秀而凌厉的家长

2.废掉一个孩子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极力赏识夸奖他

3.致孩子:危机也是功课,请务必睁大双眼勤学精进

4.“妈妈,学校要用国家惩戒规则罚我了”,“孩子,能被老师罚是一种幸福

5.不会教育孩子,看这匹马咋做的!太经典了

6.张嘉译:孩子,我为什么非要劝你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