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挥泪斩马谡

妙无言 A妙无言02 2019-12-13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虽然小时候囫囵吞枣看过一点《三国演义》,不求甚解,但书中的一些情节还是记忆犹新。

近日,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一事。

说马谡要先说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能人、伟人,他的光辉形象很难被撼动,谁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斗胆评论一下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诸葛一尊。

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可谓光环笼罩,宇宙第一。

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他的爷爷诸葛丰曾经是西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简单地说就是卫戍京师的司令,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副省长一职,这对普通人来说,这已经相当牛逼了。所以,诸葛亮是地道的红X代,根正苗红,把大蜀的江山交给他打理是最安全不过了。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够倒霉催的哈。他的童年是跟随叔父诸葛玄成长的。诸葛玄在豫章当太守时,豫章大体就是现在的江西一带,下辖16个县,相当于省长。省长还没当多久,诸葛玄就被他人取代,只好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可惜好景不长,叔叔嘎嘣,死了。就这样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河南南阳卧龙岗,隐居乡间耕种为生,以此维持生计。那年,诸葛亮17岁,相当于初中毕业生年纪。

这样的家境,这样的文化氛围,诸葛亮基本上是活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仅耳濡目染就够他驰骋纵横人生了,何况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又师从隐士加上娶了个贤慧妻子,他的人生可以用十全十美来形容毫不为过。

想当年,小学毕业叫高小,如果是初中毕业,那是相当的厉害,再往前推1800年,诸葛亮的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念过高中的都会来两句,“...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仅凭这两句,他的人品已跃然纸上,盖帽了!所以,文学家的桂冠是当之无愧。

他发明的木牛流马那可是核心技术,还真不是从北魏偷来的,是地道的“国产”货,爱国群众挑着担赶着“牛”上前线打“鬼子”,联吴抗曹。还有孔明灯,诸葛连弩,让曹操看了也只能发推感叹《观沧海》,任“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以,曹操只能是文学家,而孔明加了一顶发明家的桂冠。

军事上,诸葛亮更是可圈可点,火烧赤壁不说,光六出岐山就够他评上了。隆中对奠定了思想家地位,三分天下联蜀抗曹,让年轻的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时期耀眼的政治明星,三胖跟他有的一比。

除此几家外,我认为他还是表演艺术家,把周瑜活活气死还假惺惺地跑人家灵堂前痛哭一回,周瑜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愤然走进了天国,从此也解除了蜀国外部最大的鹰派威胁,留下了后人对“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无限遐想,那个美啊。



所以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宇宙第一毫不夸张。

就是这样一位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鬼才诸葛孔明,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大将马谡去驻守街亭,造成了街亭失守,军事部署大乱,贻误了战机,差点被曹操的猛将张郃来了三分快攻。

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是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刘备在世时,坊间早已知晓他是赵括式的人物,而且刘备在临终前还特地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出兵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如此重大的任务居然交给了此“二哈”执行,这不是明知故犯嘛,娘希匹的。

这话要从马谡说起了。

马谡跟诸葛亮可以说是知己,经常促膝长谈到深夜。马谡跟随诸葛亮征伐南中,并献上了最有名的“攻心之计”,是诸葛亮最为器重的人才。马谡对诸葛亮也是崇敬有加,在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和信任是非同一般。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上看,在这节骨眼上用马谡去守街亭那是妥妥的,马谡肯定会服从中央的安排,听众自己的计策,可偏偏在这重要关头,马谡到达现场后脑洞大开,自主创新意识迸发,泥玛的,这不一小渔村嘛,于是,违反了丞相依山傍水布兵的计谋,放弃了在大道上安营扎寨,跑山上逍遥去了。他对反对他的部将王平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诸葛亮收到马谡快马返回的安营图后大呼完了完了,说马谡违反了中央的部署,中央没让他跑山上去安营扎寨。果然,不久后前方军情报告,张郃把马谡打的丢盔弃甲,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处于危险之中,朝野震动,人心惶惶。为了安抚人心,正如易中天说的,杀了马谡是为了政治。



《三国演义》上记载,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但是《三国志里》记载的是马谡战败于街亭,畏罪逃亡,被好友向朗(二人均为襄阳人,老乡)收留,但还是被抓到监狱里了,最后马谡被诸葛亮杀死在监狱中。

据《明帝纪》记载,诸葛亮于建兴六年(228年)的春天出师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响应了诸葛亮。然而曹睿在当年的二月十七就到了长安,可见曹魏官方对诸葛亮北伐的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以当时的通信速度及行军效率来看,曹魏那边可能已经在蜀国内部安插了线人,这样才得以有如此神速的军事反应。站在蜀国方面来说,刘备死后蜀国内部已经开始分化,有人愿意充当走狗,给曹魏通风报信,于是在张郃带领下的5万步骑几乎与马谡同时到达街亭。张郃到达街亭之后围而不攻,放火烧山,阻断水源,让军士饥渴难忍,最终战力全无军心涣散,马谡兵败街亭也就在情理之中。

马谡是诸葛亮提拔的,而且还经常彻夜促膝长谈,还好马谡是个男的,否则就有日后提拔的嫌疑,诸葛亮再清廉都讲不清楚了。至此,人们不禁要问,聪明一世的孔明怎么会如此糊涂一时呢?莫非茅台喝高了不成?还是嫌东书房酒不够酒劲?


历史上有很多专著研究三国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要提出的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严重的失误?《三国演义》里说马谡是自作主张,改变了中央了决定,自己跑上山安营扎寨。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胆大包天?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是马谡里通国外?

史料上无法考证马谡有以上两个动机。唯一可推测的是:诸葛亮有严重的心理疾病。马谡也是!

美国有一学者专门研究政治心理学的,他出过一本书,名字我忘记了(抱歉,这段时间经常思维短路,下次想起来了再告诉你们,不是我杜撰的)。这位心理学家说,多数政治灵秀都有一个严重的心理疾病,那就是自恋心理。他们特别喜欢别人喜欢他并赞美他。在高度的政治压力之下,他们还得了一个共同的疾病,狂躁抑郁症。

比如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希特勒其实是很有才的,他设计的纳粹军装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漂亮的,很有美学感,老实说到现在还是。所以,吸引了当年许多年青人投入了他狂热的政治洪流之中,所以他很自恋,最终造成生灵涂炭。同样二战时期日本的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等那些军国狂热分子也是,所以才要想建东亚共荣圈。还有老蒋喜欢人家喊他校长。这些都是自恋的表现。

这些灵秀内心狂躁而且还自恋,是为了让人赞美他,所以往往作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自恋的人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听不进反对声。他们往往通过极端手法来释放心中的那股狂妄劲,比如战争、屠杀、囚禁、极刑等极端手段让反对者屈服于他,待他成功后自然有人歌颂他,成王败寇嘛,这符合大众的普遍盲从心理。

但遗憾的是,这些貌似伟大的领导者,他们能谋但不能断。如果既能谋又能断,那就是千古一人。马谡就是前者,能谋不能断。断就是预料。他没有断出张郃会放火烧山围而不攻。诸葛亮是既能谋又能断,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断不出“父子”般信任关系的马谡这次关键时刻不言听计从,居然会一反常态,搞起了军事创新,妄想居高临下一举击溃张郃。诸葛亮自恋自己的断,马谡自恋自己的谋,没想这两个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脱钩了,所以结局可想而知。如果当时不派马谡前往守卫,马谡也就不会死,他当好诸葛身边的参谋就行了。如果诸葛亮不那么自恋自己的谋断,听听身边的反对声,派赵云或其他老将去,只需守住要道,只有5万步骑的张郃相信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战争的局面或许大不一样。


因此,马谡死的有点冤,但活该,因为他自不量力。孔明败的有点过,情理之中,因为他太自恋自己的谋断。



后来,在成都的武侯司上有一对联: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清人赵藩总结的。

赵藩总结的好,后来治蜀要深思...,何况你不是诸葛孔明,是阿斗!所以蜀国必败无疑!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