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图书馆学家的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是现代图书馆学的开山人物,做过三个图书馆的馆长,其图书馆学大论影响了现代图书馆学发展。
1
图书馆学家梁启超
梁启超在伏案写作 图片来自《梁启超:永远的少年》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月23日出生于新会熊子乡茶坑村,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结识康有为并投其门下,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时人合称之“康梁”。参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担任过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等。
1916年为纪念蔡锷而四处募捐筹建新型图书馆——松社。1920年游欧回国,曾以带回的1万册书籍为基础建立图书俱乐部。1923年合松社、图书俱乐部正式在北京北海快雪堂和西城石虎胡同七号官房成立了松坡图书馆,并自任馆长。1925年12月,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聘为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又办一所北京图书馆(后改名北海图书馆),仍被聘为馆长。至此一身兼三馆馆长,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图书馆事业,以及潜心于图书馆学、文献学。
青年梁启超
其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原理、目录学和辨伪学等方面。
①在图书馆观念上,1916年12月17-18日《时事新报》刊发《创设松坡图书馆缘起》一文,提出图书馆不仅能保存国粹,普及学问,它还标志着一国的文明程度,关系着国家的存亡。
②在图书馆学原理中,于1925年6月2日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仪式的演说辞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命题,呼吁将西方图书馆学这种“新知”与中国传统的校雠学这种“旧学”实现“对接”,进而发展出中国的图书馆学。
③在目录学领域,他的《西学书目表》(1896年)首创学(科学)、政(政经)、教(宗教)、杂(综合)四分方法,颇便初学者寻觅西学轨途;《读书分月课程》(1894年)、《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与《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年)三篇书目,开专家推荐书目的新风气,在青年学生中广有影响;《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1925年)一文,是中国专科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④在辨伪学方面,其《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一书,对伪书的成因、伪书的种类、伪书的辨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
梁启超晚年留影,来自《梁启超:永远的少年》
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特点是秉承传统,借鉴西学;重视学术史挖掘,强调会通;讲实际,求实用。受其对图书馆事业热爱之感染,二女儿梁思庄(1908~1986)在美国留学时专攻图书馆学,回国后长期任职于燕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长于西文图书编目、西文工具书与参考咨询工作,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曾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创设松坡图书馆缘起[M]//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中册]655-656.
[2]吴其昌.梁启超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
[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8.
2
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之由来
“戊戌变法”时,康、梁受光绪帝命而为之奔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1898年12月梁氏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次年在报上开辟“饮冰室自由书”栏目。
“饮冰室”,典出于《庄子·人间世》。梁氏说:“庄生曰:‘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以名吾室”[1]。意即为人臣子,受命于君,内心如焚,欲饮冰解其热。
1902 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梁启超文集时,梁氏就命其名为《饮冰室文集》,自号“饮冰室主人”。
1912 年,梁启超自日本回国。1913年底,他在天津海河岸边的意租界玛尔谷路(今民族路)购买了一块近4亩的空地,修建两座南北毗邻的意式楼房作为寓所和书斋。寓所与书斋分别落成于1914年和1924 年,书斋名即为“饮冰室”。从1915年至1929年梁启超病逝,梁氏一家共在这里居住了14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作就是在天津“饮冰室”撰写的。
梁启超逝世不久,家属秉承其遗愿,将“饮冰室”藏书共 3470 种、41089 册,永久寄存于北平图书馆[2]。
台湾诗人余光中来梁启超天津梁启超故居参观时,曾在“饮冰室”留言曰:“其室名冰,其人犹热”[3]。
[1] 梁启超.自由书·叙言[M]//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合集第6册].
[2]本刊课题组.天津近代文化亮点:饮冰室[J].天津经济,2013(4):68-71.
[3]武歆.梁启超故居:“其室名冰,其人犹热”[N].人民日报,2014-06-16(24).
3
梁启超说图书馆是适于女性的职业
1922年,梁启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演讲中提到,图书馆是适于女性的职业,
“因为女子的精细和诚恳,都是管理图书馆最好的素地。女子在馆管理,能令馆中秩序格外整肃,能令阅览者得精神上无形之涵养。所以我盼望这种职业,全部分、大部分由女子担任”,
“女子对于这门学科,只要有相当的素养,这门职业,我信得过男子一定竞争不过女子。”[1]
1926年,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1908-1986)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梁启超得知其对所学生物学始终没兴趣,即去信建议她改学图书馆学。于是,梁思庄在1930年转入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就读。
1927年,17岁的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书
1931年,她获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就职。1933年,梁思庄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的吴鲁强结婚,并随丈夫到广州。吴鲁强被中山大学聘为化学系任教授,梁思庄则入广州市立图书馆工作。1936年,31岁的吴鲁强患伤寒去世,27岁的梁思庄又携女儿重返燕京大学图书馆,从此没有再婚。1952年院系调整后,梁思庄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2]。
梁思庄(中)与女儿、女婿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6年,梁思庄去世。她的骨灰被安放到北京西山植物园梁启超墓地,得与父母长相厮守。
[1] 梁启超.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几种学科[M]//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十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合集第5册].
[2] 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上,下][J].民国春秋,1991(1):3-10,(2)28-32.
4
梁启超鬻字为松坡图书馆筹措经费
民国十五年(1926),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的梁启超,每天晚饭后7点多钟开始写字,他的一个大字卖8块钱。卖字是为给西单石虎胡同松坡图书馆筹措运行经费。
位于西单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旧址(照片来源于网络)
松坡图书馆是梁启超发起、为纪念蔡锷(松坡)而创办的,属私立,经费无着落。馆舍原是北京四大凶宅之一,传说闹鬼,没人敢住,所以只花了很少的钱就买下了。图书馆每月的开支多靠梁启超卖字维持。
梁启超学生周传儒忆曰:
“我每天侍候梁写字。他书房中有一个大瓷筒,装有很多宣纸,都是人家托他写的。他一般都站着写大字,我为他持纸。也有人托我请梁写字,我就叫他买了纸来,到时候我把纸送上给梁写,写好后梁问我上款题什么我就报给他,他即写了上去,也记不清谁曾叫他写。我就这样为朋友熟人找梁写了不少字。梁这样卖字,每月可得二三千元。”[1]
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都是自费的,梁就让谢刚主、刘节、王力等一些学生到松坡图书馆编目,每月每人得二三十元钱。而周传儒因还有一个兄弟在北京读书,花费较大,故梁启超命他为“提调”(头目),每月给五六十元[2]。
[1][2]周传儒.回忆梁启超先生[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37-248.
5
梁启超抵押保险单借款以助京师图书馆过冬
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
据梁启超的门生吴其昌回忆:
“十五年(1926)夏,教部聘先生任京师图书馆馆长,而经费涓滴全无。初时挪用昔年馆中储积寒微之小款,先生捐馆长薪不取以维持。至冬,此余沥亦干,馆中无煤升火,无纸糊窗,余入之,冷风飕飕,乃如殡舍。(时尚在方家胡同)先生亦不裕,乃慨然将其本人五万元之人寿保险单,向银行押借、发薪、生火、糊纸,馆中人皆腾欢,暖如挟纩。此事徐森玉(鸿宝)先生亦常常对人称颂先生以私济公之美德。”[1]
位于方家胡同的京师图书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享年56岁。6月15日,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给北平图书馆写信,恳请馆方能给梁家还清这笔垫款。信里提及,图书馆虽然从1927年8月开始筹还这笔垫款,但至今“本息合计尚欠五千一百四十二元二角七分”,“当日先君以责任所系,不忍坐视国家典籍之散失,乃以个人私产向银行抵押,借以维持馆务。现计先君营葬有期,丧费尚无所出,拟请转呈教育部俯予成全,迅将前项垫款本息一次归还,以资丧葬之用,不胜感叩之至。”[2]
[1]吴其昌.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J].中央周报,民国三十一年(1942),5(21):458-461.
[2] 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上册]294-296.
推荐阅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图书馆学编辑室新书信息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