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网民很热血,路人很冷漠

钱某某 钱某某 2019-08-31

如不便阅读

可收听唯美的朗诵音频



 



有一年,在异地。


因为初到,难免好奇,在酒店放下行李,背了挎包,就去街上闲逛。


出门,拐弯,走了不到50米,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上面有两人,后面的伸出手,抓住我的挎包带子,前面的握着龙头,继续疾驰。


事情太突然了。


出于本能,我双手抓紧挎包,人立刻失去重心,被掼倒在地。


飞车党自然不会松手。加大马力,继续开车。


我攥着带子不愿撒手。作为一个著名的穷逼,包里的1000块钱,就是我当月全部的生活费,何况还有各类证件,以及一些珍贵或不珍贵的杂物……


于是,人被拖直,衬衫下摆抽起,肚皮裸露,在坚硬斑驳的路面上一路摩擦,我能感到自己正在皮开肉绽,血成片成片涌出,直到被拖了四五米远,摩托车再度加速,我拉不住,也受不了,方才放手。


起来一看,肚皮已经花了,血、碎皮、砂土糊满了伤口,疼痛开始剧烈地涌来。


四顾时,发现自己正站在闹市中央,周围人头攒动,个个睁着眼睛,不动声色,看着这一切发生。


我当时想,要是我就这样被拖死了,会有人管吗?应该也不会。


但说实话,即使我是受害者,我也没有对路人的抱怨之心。那时是,现在也是。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他们,应该也不会出手。


1, 摩托车太快,阻止危险性太高。


2, 还没反应过来,悲剧就发生了,再一看,悲剧已结束了。


3, 人太多了,凭什么就让我管?!



 



旁观者越多,越无人施助。


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有责任出手——责任被分散了,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被分散了。


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即,在观众很多时,“谁都有责任”,就会变成“谁都没有责任”。



 



1964年3月,纽约克尤公园,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在自己住所附近,被一杀人狂杀死。整个作案过程,长达35分钟。当时,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报警。


2011年10月13日,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一个独自用餐的女生,被一个光头男子索要手机号,没给,男人带领其他5人将女生活活打死,围观者无人干涉。


电影《冷温》中,一个在车站等待父亲的女孩,被一男子诱拐,受到女孩抵抗后,凶手开始殴打女孩,而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手搭救。


而在中国,早有谚语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均揭示了旁观者效应的无处不在。



 



这些事件的发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卫道士的狂欢节。


人们会在网络上,表演愤怒和勇敢,争论道德和情操,控诉人心不古国将不国,被自己的伟大高尚正确,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这种廉价的正义秀,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继续了一年又一年,有用么?屁用没有!


路上的老人,还是没人扶;


大街上的家暴,还是无人伸手;


在人群中央抱走小孩,旁观者也都是呆呆地看着,无人制止或干涉。


承认吧,我们都不是英雄。


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中,那最普遍的一个。


有着人性的弱点,有着天生的局限,一旦遇上险境和危机,那些难以启齿的阴暗面,就会一一显露出来。



 



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塔奈为了了解,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还是心理现象,在纽约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们设置一个情境,让参与者呆在密室中,却误以为身处众人中央,然后有求救的声音传来。他以为,所有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总有人会帮助他,于是没有向外界转达。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


人们会与他人比对,根据他人的行为,来评估情境,做出判断,以防做出尴尬的事情。


他人在观望,你也会观望。


他人去帮助,你也会帮助。


第二, 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无法评估情境时,人们会模仿群体的行为。尤其是特殊、危险的情况下。


因此,没有人行动时,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第三, 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会影响个人对整个情境的感知、理解和判断。


每个人都不是超人,既缺乏面对危险的勇气,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大家需要观察他人,利用行为资料,来判断事情的性质。


第四,责任扩散。


法不责众。


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内疚感,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所承担的,就少之又少了。


于是,造成互相观望、互相推诿、互相期待,却无人出手的情况。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理解,路人何以冷漠,旁观者何以见死不救,这与道德无关,与人性有染。



 



颐和酒店事件发生,我与友人W聊此事。


我问他:“如果你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事件,会出手帮吗?”


W说不知道。


2013年,他和朋友经过一个路口,发现一老人被一辆自行车别了一下,倒在地上。


车主走了,来来往往很多人,都没扶,他们也没有。


因为按理说,自行车很慢,老人也不算老,这更像是碰瓷,而非真的遇险,何况路人那么多,他想,总有人会帮的,不在乎他一个。


他朋友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相片。走了。接着吃饭、唱歌,差不多忘了这件事。


回到家以后,他一看,出事了,倒地老人的相片,被人晒上了朋友圈,附着一行慷慨激昂的文字:就因为我们的冷漠,对弱者不伸手,对鳏寡孤独者不同情,社会良知不再,道德滑坡,这个国家才越来越糟。


他点开一看,他的身影也在其中。


而晒照片的,也是当时同样不作为的朋友。



 



这个朋友平时是一个极懦弱的人,道德品质也不高,前妻称其为渣男,同事暗示其为小气鬼,公共场所中,沉默寡言,并无出挑之处。


但没想到,一打开电脑,上了网,立刻穿上战袍,立马扬刀,腿毛飘飘,变身为正义战士,为人类道德而奋勇斗争。


W什么也没说。


只是从那以后,他对键盘侠们的怒吼,道德使者们的呐喊,都会一笑置之。


实在受不了,就会阴阳怪气地说一句:


网民从来都热血,路人从来都冷漠。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网民从来不上路,还是路人从来不上网!


也许你还想看:


你越来越难看,因为你越来越抱怨

他是真爱你,还是套路玩得深

婚姻问题很多,但最致命的只有三个

20岁不是放纵的借口

90%的已婚者,都想过离婚






亲爱的,你置顶我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