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健俊逸,风骨毕现∣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书法欣赏

梅溪草堂 2021-03-01



说到陈寅恪,他绝对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更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之所以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有几点是一般人在境界上无法达到的。一是他“留洋”二十年,攻读了那么多学校,拜在几位世界一流的大学者门下,却一个学位也不要,只为学习真学问,无视纸文凭。在别人三五年就“带顶博士帽,混个大‘海龟’,回国赚大钱”的背景下,陈寅恪独行特立,连个学士学位都不要,终于掌握了绝世的学问,能运用14种语言印证史学,被众多获得博士的“海龟”们敬重为师长,这是绝无仅有的。

人品高尚亦是陈寅恪立世之本。他一生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半根媚骨,只崇尚学问。他与鲁迅交往,从鲁迅的日记里可见好几处记载,但自鲁迅以“民族魂”覆棺“成圣”后,陈寅恪出于自尊,终生未在自己的文字中述及与鲁迅的交往。凡与陈寅恪交往的人,无不为其人格高尚而折服。

学问深邃不可测,是对陈寅恪的盖棺论定。他在清华讲课,清华教授朱自清、吴宓,北大教授刘文典都去旁听,因此,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极为自负的北大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目空天下士,但他见到陈寅恪总是避立路旁,恭敬有加,他说:“陈教授的授课价值600大洋,我的值60大洋,其他教授顶多值40大洋。”哈佛博士、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终生服膺陈寅恪,视为师长。年轻时被誉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的傅斯年,留学英、德获博士,敬称陈为“中国史学界300年来一人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看陈寅恪先生的字


当然,陈寅恪不是书法家,但完全可以肯定他在书法上是受过相当训练的。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时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维新四公子”之一,母亲也是名门之后,陈家称得上门第清贵。他还有个个哥哥叫陈师曾,大家应该听过,是个著名画家,还是齐白石的恩人,甚至有人说,假如没有陈师曾的慧眼,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齐白石。


儿时他俩曾在湖南长沙,同受业于湘潭周大烈。陈寅恪从大教育家周大烈发蒙,又有酷爱书画的大哥在旁,要想不受其影响都难。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如果我们从陈寅恪先生的诗稿手札来看他的书法,他的字受唐碑的影响最多,有着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尤其是一些小行书,结体略长,笔致清健俊逸,风骨毕现。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透过这些关于《阙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们能够感觉到陈寅恪扎实的基本功。这些字一丝不苟,清秀可人。



这种清秀,几乎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陈寅恪少年的模样。想君东渡西游之时,该是怎样地雄姿英发啊!



陈寅恪在年少时便去了日本留学,此后在欧美各地辗转13年,从德国到瑞士、法国、美国,最后又回到德国,他学数学 、物理,也读《资本论》。


此外,他还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但他没有任何文凭,他只是由着兴趣去旁听,跑遍了很多名校,有点古代文人求学的意味。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来到清华园,担任研究院的导师。


他在清华授课时对学生们说,凡是他本人没有特殊见解的内容就不讲了。所以尽管上他的课不点名,但来的学生却最多。甚至一些教授也纷纷来听他的课,据说有时还出现教授多于学生的盛况。

所以,陈寅恪被戏称为“教授的教授”,即源于此。




因此,我们在看陈寅恪先生的书法时,似乎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自信。这页书札写得非常随意,但线条流畅坚定,虽前松后紧,但一气呵成,自然生动。


这种书写告别了一丝不苟,进入随意为之的境地。随便一写,出来的就是味道。可放大细节看,尽管写得随意,却都有法可依。


陈寅恪是百年不遇的大师级人物,但他一生的悲惨际遇令人扼腕。


晚年的失明和骨折给他带来了巨大痛苦,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口述,写出了洋洋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一个明末奇女子的传奇,给这位大师带来了晚年最有力的精神支撑。而陪伴陈寅恪,成为夫人唐筼晚年的最后支撑。1969年10月,饱受文革折磨的陈寅恪与世长辞;仅仅一个月后,唐筼也撒手人寰。


陈寅恪的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以大师自居,只是谦卑温和地做人,读书。


我们看他的手稿,想他的为人,那些无意为书的手迹之美,便更加使人感慨,使人心碎。






做人贵在立品,书法亦然。无品之字,就如无品之人。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梅溪草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

举办成人,青少年书法艺术培训学习。

内容包括:

汉字文化;

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

举行书法讲座及中外书法交流活动。

旨在通过书法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增进学识修养,

提高书法技能。

成为广大书友书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更多推荐
           

欧阳中石先生老师吴玉如书法欣赏

大师宋克教你如何融合章草与今草

鲍贤伦:临摹的根本意义,在于获得书法技法的能力

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首,锋芒却在唐伯虎之下

林语堂:怎样才叫受过教育?

汪曾祺:艺术,必须有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