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行书除了《圣教序》,此碑“独得王字精神筋力”。

梅溪草堂 2021-03-01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此碑计三十五行,每行二十三、四、五字不等,中空三行,该帖沉着痛快,刀刻精绝,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在西安碑林大名鼎鼎,是继《圣教序》之后,又一块王书集字的代表性碑刻。此碑为集王书十八家之一,声明仅次于《怀仁集圣教序》。在这块碑上刻有:“碑在京兴福寺陪常住,大雅集晋右将军王羲之行书勒上。”此碑虽号称是“集字碑”,精神与筋力仿佛是王羲之的手笔,但是我们绝对不敢保证,大雅集的就是王羲之的字。此碑在临习的时候,和《圣教序》有明显的区别,这块碑行气非常连贯,绝非是一块简单的“集字碑”。它和《圣教序》相互参照,被后代视为破解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门径。

局部

清代杨宾谓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推《圣教》为第一,《兴福寺》仅次于《圣教》。字行流畅,摹刻精良,是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原碑刻。此碑明万历年问出土于陕西西安,《墨林快事》谓:“集人大雅乃兴福寺僧,故世谓之《兴福帖》,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是以书家重之”。旧拓本第二十行“四序”之“四”字完好,八行“断裁”之“断”字“斤”部未损,解放前文明书局、日本博文堂、艺苑真堂社、二玄社及日本《书苑》曾影印出版。



此碑晚明万历年间在陕西发现,八大山人得其拓本必极兴奋。是当时可据以为研习王羲之书法最新材料。但书写此册之时,己卯(1699年)他自己的书体已经形成,所书在字形表面上看,仍是八大山人晚年书法的面目,而晋人书法之气质,却蕴藏于内,难以点画求之。”可见,欲参详八大山人书法或王羲之书法,将此册与原半截碑对照,必定大有所获。


书写此册之时,已卯1699他自己的书体已经形成,所书在字形表面上看,仍是八大山人晚年书法的面目,而晋人书法之气贯,却蕴藏於内,难以点画求之。而点画之间的恬然滋味,自然溢出。

八大山人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八大山人在辛酉1681《山水轴》上有“禊堂”印,在癸酉1693《画鸟轴》上有“晋字堂”印,他临《临河叙》有十数次之多(现存原迹有十一件),可见他对王羲之的书法,热诚研习。

此碑晚明万历年间在陕西发现,八大山人得其拓本必极兴奋。是当时可据以为研习王羲之书法最新材料。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梅溪草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

举办成人,青少年书法艺术培训学习。

内容包括:

汉字文化;

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

举行书法讲座及中外书法交流活动。

旨在通过书法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增进学识修养,

提高书法技能。

成为广大书友书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更多推荐
           

清健俊逸,风骨毕现∣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书法欣赏

沙孟海:"集字"是个好方法

台北故宫于右任馆藏精品50件欣赏!

大师宋克教你如何融合章草与今草

经典欣赏∣黄道周小楷《孝经颂》

书法中的点与线,有中国人生命的真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