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法家谈书法创作与临帖紧密相关。

梅溪草堂 2021-03-01





创作与临帖紧密相关

作者张卫东

    

临帖主要取法在汉、魏、晋、唐、宋的经典碑帖中,元、明、清也有所涉,但不是主流。为什么会取法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紧密相关。


具体来讲,汉魏主要是碑刻作品,尤以篆隶为多,汉魏即篆隶之源。学源头难以进入,而学流派相对要容易,比如清代的篆隶就是流派,学赵之谦篆隶和行草,学得快的人一两年就入国展了。这就是大多数人舍源求流的原因所在。



直到有一天发现这个路子走不通了,才不得不再溯源。前些年楷书学文微明小楷的很多,据说有些地方成风,一旦多了,评委反复看,就像看到一个人写的作品,总归是要厌烦的。于是从小字魏碑往大字魏碑上靠,但真正能把大字魏碑写好的人,寥寥无几。



小楷甚众,能把唐楷写成十公分以上大楷的不多,而且颜楷几乎很难入展,世有评“颜楷易学难精,更难出帖”。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倪宽赞》等,临学的人不少。


欧阳询一路的《九成宫》,十有九不成功,而学欧阳通的也有不少人,较之欧阳询的方正,小欧的结字偏扁,方折处如魏碑,收笔处有隶意。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水准很高,但小楷、中楷、大楷几人学得出来;《张黑女》《张猛龙》《始平公》《爨龙颜》《元镇墓志》《李璧墓志》等等,这些碑都有人学,但如何把魏碑写大写活写高古又很难。小字魏碑作品多,大字较少。

    

行草是大项,临帖展也是如此。从临帖作品看,汉代草书涉及者极少,如张芝、索靖章草,大家都在王羲之手札、《十七帖》扎堆,连临王献之的也不多。

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多,但《裴将军诗》无人问津。欧阳询行草,柳公权行草,虞世南行草尚待挖掘。扎堆宋四家,苏黄米三家居多,米字又为三家中最多。





宋人如蔡襄、蔡京、吴据、陆游的行草尚待挖掘。元代几乎只有赵孟顺一人,康里子山虽历史上有誉美之词,学的人也不多。明清还是明代“三狂人”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学倪稍多。明末清初的王铎行草也是取法比较多的,董其昌、何绍基、刘墉、八大山人的行草也有一些,但数量占比偏小,仅为点缀。



用纸还是以色纸为大多数,白宣成为点缀,拼贴合度的作品依然是主流。不多的几张白生宣,墨色变化很好,成为点缀中最抢眼的作品。毕竟墨色变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文字审读阶段淘汰的作品最为可惜。一件作品要过初评最难,过复评、终评再到文字审读,至少书法本身没有问题,最后失在几个错字漏字上了,实在是遗憾,所以自我校对显得尤为重要。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梅溪草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

举办成人,青少年书法艺术培训学习。

内容包括:

汉字文化;

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

举行书法讲座及中外书法交流活动。

旨在通过书法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增进学识修养,

提高书法技能。

成为广大书友书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更多推荐
           

学行书除了《圣教序》,此碑“独得王字精神筋力”。

欧阳中石先生老师吴玉如书法欣赏

台北故宫于右任馆藏精品50件欣赏!

经典欣赏∣黄道周小楷《孝经颂》

全国书法展里的精品楷书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四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