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中心化”的雾计算会是未来云计算的主流方向吗?丨科技云·视角

云视角 科技云报道 2022-07-03


“去中心化”是在加密经济学领域使用最频繁的词之一,也是最近两年的热词,往往被视为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架构的主流模式。随着智能设备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的一些不足也开始凸显,其中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联网设备的飞速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计算的一个延伸概念应运而生——“雾计算”(Fog Computing)。


据Gare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将达260亿,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成为人们在网络上处理事务的主要方式。


数据量和数据节点数不断增加,不仅会占用大量网络带宽,而且会加重数据中心的负担,数据传输和信息获取的情况将越来越糟。此外,云端的集中管控安全性问题也将云计算的应用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雾计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雾计算:

    未来新一代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计算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雾计算”由思科首创。2015年11月,戴尔、英特尔、微软等科技公司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加入了这个阵营,并成立了非盈利性组织OpenFog Consortium (开放雾联盟),旨在推广和加快开放雾计算的普及,促进物联网发展。


“雾计算”是一种面向物联网(IoT)的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可将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扩展至网络“边缘”,它使客户能够在本地分析和管理数据,从而通过联接获得即时的见解。

 


与云计算相比,雾计算主要依赖的不是位于中心位置的远程服务器,而是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新增一个“网络边缘层”,使用离本地设备较近的分布式计算机资源,把并不需要或者不急需放到“云”的数据在边缘层直接处理和存储,这样就可大大减少“云”的压力,同时也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延迟性。


由于计算能力较弱,雾计算更多的是提升网络传输的速度。在边缘网络设备中,雾节点之间以云服务或者Web服务进行跨网的沟通,也可以基于内网或者局域网进行信任域内的交互。随着联网设备越来越多,“雾计算”在物联网的边界计算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将愈加突出。

 

如果将云计算视作新一代的集中式计算,那么雾计算则代表了新一代的去中心化计算,符合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由此看来,雾计算并不是云计算的相对面,它可以被视为各种混合云计算,其中,一些进程由靠近网络设备的私有雾网络处理,而也有一些由公共云处理。

 


 

概念还是炒作?

    “云+雾”整合计算生态成趋势


在“雾计算”概念刚诞生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炒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雾计算”只是对云计算的延伸,并不是对“云计算”的取代。


在雾计算部署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动态、大规模地部署运算和存储能力,云端和设备端如何高效协同、无缝对接,复杂的运算如何在云和雾之间合理的分解和整合。

 

目前来看,如何把物联网、大数据及机器学习进行深度整合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通过“云+雾”计算架构,机器学习可以把数据采集和处理逻辑动态分配到设备和网关端,让海量的终端设备参与到机器学习的运算中,大大增加了可采集的数据量和运算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



云和雾共同形成一个彼此受益的计算模型,这一新的计算模型无疑能更好的适应物联网的应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在智能硬件、智能电网、车联网及智能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胜枚举。


比如,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对于需要人为监控的画面,雾节点将视频流直接转发给中心机房,而其他监控视频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话,可以直接在雾节点处理,压缩后再传向中心机房,这样从雾节点到机房的网络宽带就得到缓解。


当然,在灵活处理云和雾之间的数据流传输及处理,得益于云管端这样的一个技术架构平台。


云在天空飘浮,雾却触手可及。雾计算的使命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云计算,而是作为其补充和扩展来体现。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里,云+雾的整合云计算生态将计算能力赋予到了更加边缘的设备节点,让开发者得到更加快速、便捷的数据处理反馈能力,成为未来云计算的新范式。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