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为何OpenStack墙外开花墙内香丨科技云·视角
近日,开源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IBM以340亿美元收购了开源软件公司红帽;第二件,OpenStack Summit峰会在德国柏林召开。红帽的收购让第二大开源软件OpenStack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自诞生以来,OpenStack就一直处在质疑声中,但这并没有妨碍OpenStack的快速成长。截至目前,OpenStack基金会的会员数已经达到10万,覆盖了全球187个国家,675个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聊下OpenStack。
OpenStack Summit峰会
迫于无奈的开源
却成就了云平台新流派
早在1988年,类似云计算概念的“网络就是计算机”概念就被SUN微系统公司的合作创建者约翰.盖奇首次提出,但第一个提出云计算概念走向落地的厂商却是亚马逊,这主要与其当时的业务模式有很大关系。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高峰时,支撑亚马逊电子商务业务交易需要极大的计算量,但平时亚马逊却并不需要如此大的计算力。于是,亚马逊开始尝试将这些空闲出来的计算力开放出来给用户使用。
在2002年,亚马逊向客户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业务——包括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等资源服务的Web Service,这种早期的“远程控制”方式就是最早期的一种云计算的模式。
但云计算真正被广泛认可却是在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之后,EC2的弹性扩展能力吸引了很多厂商的关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一直在研究提供类似功能的服务,毕竟这种用于研究的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但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直到遇到Rackspace,双方联手后才开始将OpenStack的初级形态构建完成。
Rackspace这个厂商对于国内用户并不是很熟悉,但当时它却是美国排名第二的云计算厂商。虽然是美国第二大云计算厂商,但规模仅是亚马逊的5%,。
技术上遇到挑战的NASA和市场拓展上遇到挑战的Rackspace开始联手,决定将OpenStack开源,利用社区的力量来强化OpenStack的功能。于是在2010年双发共同开源了OpenStack项目。
OpenStack在最初开源的时候主要包含两个模块:Nova和Swift,Nova是NASA开发的虚拟服务器部署和业务计算模块;Swift则是Rackspace开发的分布式云存储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一起用,也可以分开单独用。于是,OpenStack平台实现了类似于Amazon EC2和S3的云基础架构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OpenStack除了有Rackspace和NASA的大力支持外,还有包括Intel, Dell EMC, Citrix, Cisco, Canonical等重量级公司的贡献和支持,这也是其开源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被“父母”遗弃
却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OpenStack的开发周期是每年固定发布两个新版本,并且每一个新版软件发布时,开发者与项目技术领导者已经在规划下一个版本的细节。从2010年10月发布第一个版本以来,如今已经发布了18个版本。
OpenStack的开发者来自全球70多个组织,超过1600人。他们采用高级的工具与开发方式,进行代码查看、持续的集成、测试与开发架构,让版本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能确保稳定性。
2018年8月30日,备受业界关注的OpenStack第18个版本Rocky正式发布。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FV和边缘计算等用户的驱动下,Rocky版本的OpenStack变得比以往更强大。
如今OpenStack已经覆盖了网络、虚拟化、操作系统、服务器等十多个组件,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一些组件的作用:
Nova:计算管理,云计算IaaS的核心,类似于Amazon EC2(ElasticComputeCloud)。为用户提供虚拟机的管理,比如创建虚拟机或对虚拟机做热迁移。
Swift:对象存储,负责对文件进行存储和检索,也包括镜像文件。
Keystone:为用户提供身份验证以及OpenStack服务的授权。
Horizon:为用户提供一个模块化的控制面板,基于django框架实现。
Cinder:块存储服务,为虚拟机提供虚拟卷。
Neutron:为虚拟机提供网络连接,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虚拟网络并连接各种网络设备。
Glance:负责镜像管理,为虚拟机提供镜像。
OpenStack组件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简单介绍下OpenStack被公认的几点优势吧:
1、开放的架构:OpenStack 的开放架构,能够减少厂商锁定,进而降低风险;
2、社区的力量:开源软件的一大亮点就是来源社区,有来自全球的开发者的支持;
3、与公有云互补:目前的云市场环境下,混合云是未来的主流,公有云有AWS、微软等,而私有云搭建方面OpenStack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标准;
4、灵活可扩展:OpenStack自身就是个高扩展性的系统。它被设计为松耦合、基于消息通信的架构,不但可以适应小规模的部署,扩展方面也完全满足大型客户的需求;
5.全面的支持和服务:OpenStack是一个支持一切应用的统一平台;
总体来说,OpenStack作为一个可扩展的打造下一代弹性云的基础架构,尽管它还不是很完美。但作为一个开源项目,它的吸引力确实不容小视。但在OpenStack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各种的质疑。
例如,OpenStack在应用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支持,往往对企业的技术要求较高;不同OpenStack厂商的技术方面也存在冲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兼容;在技术服务方面,缺少明确的技术支持,往往让很多企业在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等等。
其实,对于技术方面的质疑对于OpenStack并不致命,毕竟一个产品、尤其是开源产品发展的初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OpenStack最致命的挑战却是来源于NASA和Rackspace的放弃。
对于OpenStack来说,NASA和Rackspace就像是自己的“父母”,但在2012年,NASA放弃OpenStack,转而采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2015年,Rackspace也宣布将客户的业务迁移到AWS 上。
被自己的“父母”放弃也成为很多人认为OpenStack不行了的重要证据。随后,HP和思科宣布暂定基于OpenStack的公共云服务。2018年,eBay宣布放弃OpenStack等等事件,这些对于OpenStack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将OpenStack比作Android软件,认为它像Android一样,虽然应用模块由不同厂商提供,但没有总体的规划设计,导致组件一致性差,缺少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人说,这种DIY拼凑的方式永远满足不了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的需求。但事实是否真如人们说的那样,Android是否真的比不过苹果?
对于开源软件来说,其实在早期,要跟成熟的商业软件来比,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劣势的,但开源软件的价值就是集思广益,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短板。苹果的IOS系统在前期不也把Android等厂商押的喘不过气来,但这两年,以华为、三星、小米为首的厂商不也已经开始挑战了苹果的霸主地位。
在OpenStack云计算市场,同样有着在手机开源平台上取得成功的华为,还有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及戴尔易安信、英特尔等等国际大厂的支持,他们的研发实力有目共睹。
在最新的OpenStack峰会上发布的《2018年OpenStack用户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2017年的用户调查,OpenStack用户对OpenStack的热情高于去年,也更愿意向其他用户推荐OpenStack,这也用数据直接证明了OpenStack被看衰是错误的。
同时,OpenStack用户在IT之外的行业持续增长。其中,OpenStack在金融行业的部署占比增幅最大(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8%),政府/国防(2017年的4%上升至2018年的6%)和零售/电子商务(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4%)的OpenStack部署量也有显著增长。这些领域的突破也证明了OpenStack的稳定性已经足够满足大型用户和关键领域的需求。
此外,多云用户更仰赖OpenStack。在此次调查中,78%的OpenStack用户为多云用户,这些用户在OpenStack上运行的整体云基础架构的占比为58%。对于未来多云形态的企业应用情况,OpenStack无疑具有着广泛的市场。
OpenStack的发展
真的离不开中国力量
经过八年的努力,如今的OpenStack已经今非昔比。很多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OpenStack开源社区,使之成为了目前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开源社区。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OpenStack中的中国力量有很大关系。
2013年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OpenStack的初创公司以及OpenStack技术大咖,中国公司陆续获得OpenStack基金会的黄金会员资格、白金会员资格。
如今,OpenStack 基金会8 家白金会员中,华为和腾讯就占据了两个席位,而20个黄金会员中,更是有九州云、中国移动、EasyStack、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浪潮、新华三、UnitedStack、中兴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OpenStack中的席位和地位正日益提升,受到全球市场的关注。
黄金会员
OpenStack在中国如此快的发展,很大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国家战略和创业浪潮。自主可控的政策推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热情,以九州云、EasyStack、UnitedStack为首的初创公司在OpenStack进入中国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而华为、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腾讯等大型企业的加入,让OpenStack的中国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使得OpenStack的发展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超国外。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8年OpenStack用户调查报告》中,华为、EasyStack和红帽位列前三,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占据OpenStack基金会用户调查报告供应商排名榜单的前两名,充分反应出中国新一轮企业客户在OpenStack技术选择上的持续看好,OpenStack已经成为中国私有云的事实标准。
当然,OpenStack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内的公有云市场大佬阿里云意识到了危机。在2018年云栖大会南宁峰会上,阿里云副总裁李津现场演讲时表示:“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远。”
阿里在云栖大会上这一发言一下引爆行业,诸多质疑随之而来。其中青云QingCloud《讨“两种云”檄》一文说,利用公众对云计算市场的不了解来混淆视听,不但狂妄自大、傲慢无礼,还违反了广告法。
随着事件的不断扩大,华为云总裁郑叶来也在个人微博发文谈及云计算行业的开源和自主可控问题。他表示,不要混淆““中山装和西装”,不要用所谓的“自主可控”来作文章。国家非特定保密领域就应该鼓励开放而不是鼓动所谓的“自主可控”,“如果这么强调自主可控,就应该勇敢宣布不支持OpenStack接口,不使用开源代码。”
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但也从侧面认证了OpenStack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让公有云的阿里云感到威胁。其实笔者感觉,对于阿里来说,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云计算市场的体量足够大,而且未来就是个混合云、多云的应用形态,不如大方认可OpenStack的地位,联手服务好客户岂不是更好?
不知不觉间,OpenStack已经走了过8个年头,对于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OpenStack已经悄然稳步的走了过来,它逐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不断唱衰中补齐短板不断完善自己,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值得肯定。同时值得可喜的是,在这场关于云计算的变革中,中国的厂商也开始更多的参与进来,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价值,中国云厂商正从发展之初的跟随到如今引领,不断提升着中国云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相关阅读
OpenStack走过“七年之痒” ,中国门徒的阵营如今更庞大了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