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山•名医】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姜建元:守师者匠心,助万“骨”长青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支持着我们每天的坐立行走,“掌管”着31对脊神经,负责着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等功能。众所周知,外科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在脊柱外科,手术难度及其对技术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做手术时,我们操作的地方只是局部,其他部位是被遮盖的,但我们睁着眼睛看不见的地方,闭着眼睛一定要‘一目了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说,“也就是说,人体解剖的知识与实践经验,一定要烂熟于心。”

姜建元主任

“我现在能抽时间坐在这里,并不影响我们正在做的手术,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可以不需要我介入。”姜建元教授打趣地对我们说,“如果一个科室离不开主任,一旦主任不在,科室就该‘一落千丈’了!”豪爽与真诚,是我对姜建元教授的第一印象。姜建元教授之所以能对科室这么放心,就是因为在他的培养下,科室的医生们都能像他一样把手术做得很好。在姜建元教授的眼里,“团队>个人”,华山骨科的兴起就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技术好的医生来服务患者。






















医者之匠心





















36年前,国内的医疗水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选择哪个领域都会在无限的可能性中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姜建元教授把目光投向了骨科 :“患者的骨头断了我能为他接上,关节坏了我能为他换掉,患者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恢复正常生活,这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积累下来,就变成了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让姜建元教授对自己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与国内脊柱外科共同成长的领航者,姜建元教授炉火纯青的技术,都源于“泡”在解剖室琢磨的每分每秒,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的点点滴滴 ;并且,数十载他都坚持着自己对手术的要求,即从上手术台到下手术台,一次就完美地完成手术。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着眼现有的成绩,离不开姜建元教授三十余载的执着与钻研 :做过上万例手术,姜建元教授像一位修骨的匠人,不断追求完美,臻于至善。






















医者之仁爱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医学交流渐渐变多,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被引入国内,脊柱外科领域也是如此。但那时姜建元教授发现,脊柱外科一些先进术式应用于中国患者后,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相反,很多患者还在经历着术后不可逆的伤痛,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


“我们很多新的技术、医疗器械和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是基于欧美人的形体特征设计的。而亚洲人与欧美人存在着骨骼差异,如美国有一家人工关节公司,其设在日本的分公司考虑到亚洲人的形体、日本人特殊的坐姿习惯对人工关节参数的影响,专门为日本人设计了‘亚洲髋关节’。”姜建元教授说道。在临床手术中,姜建元教授也有印象颇深的案例,他曾为一位非洲裔患者做腰椎手术,明显地感受到此患者的骨骼尺寸大小与国人差异之大。由此可见,从国外引进的脊柱手术技术、所用材料并不适合国人——欧美人与亚洲人的脊柱存在解剖参数与形态学上的差异。无论是脊柱外科还是整个骨科,操作失之毫厘,都可能使患者的术后情况差之千里,用照搬过来的操作方法做完手术,患者难以避免地面临很多并发症。比如,后方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有两种手术路径,分别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腰椎经神经管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这两种术式均为微创手术,与传统术式相比,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发展迅速、日趋成熟。但姜建元教授发现,这两种路径的脊柱手术对于国人来说,可能会对神经根造成一定的损伤。



近十余年,姜建元教授及其团队不断加强研究国人人体解剖结构,在临床实践中,他抛开这两条既有的路径,另辟了一条适用于国人的路径,即将传统腰椎经神经管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操作区域适当内移,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操作区域适当外移,这样可进一步提高临床减压效果,姜建元教授称之为“改良的腰椎经神经管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不如授人以渔





















姜建元教授36年来从未脱离过临床,技术纯熟,但如凭一己之力,一年最多做500余台手术,这也只是服务到我国极少部分的患者。如何能让更多患者获益呢?姜建元教授认为,一定要让骨科领域的青年医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到扎实且规范的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技术流”的医生。


姜建元教授回忆道 :“我刚到华山医院的时候,环境很艰难,只有一台很破旧的头颅 CT,那时候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很难。不过医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多。”而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学生们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很多,反而是缺乏实践来打牢基础。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填补中国医生人数的巨大缺口,近年来各医学院校都有扩招的现象,相对来说,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充足动手的机会也相应变少。为了让更多医学生、基层医生有机会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大规模、规范化的应用培训势在必行。



其实,姜建元教授一直在践行这件事。早在2004年10月15日,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联合了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系,依托复旦大学医学院提供的人体标本,举办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技术培训班。2007 年,姜建元教授牵头的规模大、标本充足、设施与技术先进的“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建立,培训内容从脊柱辐射至关节、足踝等骨科亚专科,形成了骨科系列课程,多年来,除了国内各地的青年骨科医生,不乏来自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骨科医生来参加培训和交流。这是为青年医生准备的“锻炼”平台,所有操作都与临床紧密联系。该培训至今已举办了32届,培训了超过8000人次,但依旧“供不应求”。


而对于这个培训班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姜建元教授很务实 :“每个想要学习手术技能、提高自己手术技术的医生,带着几个问题来接受培训,哪怕我们只解决了他的1个问题,那也是收获。”每当听到各地的青年医生培训后反馈说,回去给患者做手术时变得更有底气了,姜建元教授便觉得坚持这件事很有意义,所付出的辛苦也都值得。


与此同时,为了让全国的医学生、基层医生得到同质化的规范化培训,作为全国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负责人,姜建元教授组织了全国顶尖的骨科专家,在中国医师培训学院平台为大家开展课程培训。无论毕业于哪所院校,就业于哪家医院,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习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接受同一位权威学者的授业。



最后,姜建元教授特别提醒,医生提高自己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痛苦,而在骨健康上,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关注。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来延长骨关节的寿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比如锻炼核心肌群的力量来增加躯干稳定性,注意纠正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姿势,以给我们的脊柱、骨关节“减负”。

 

专家介绍

姜建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脊柱应用解剖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骨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及胸腰椎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培训学院骨科专业学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脊柱手术并发症及防治学组主任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点击此处,预约专家本文发表于《家庭用药》杂志2021-No.7

文 | 赵慧玲

图 | 宣传部

编辑 | 周逸凡

名医就在您身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地址与电话

总    院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493号
电话:021-52889999

浦东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红枫路525号
电话:021-50301999

虹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光路958号(北青公路1600号)
电话:021-54601999

北    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陆翔路108号(镜泊湖路518号)
电话:021-66895999

江苏路分部

地址:长宁区江苏路796号
电话:021-5288930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