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突发!宜兴一学校发生持刀伤人案件!致8死17伤!太恶劣了!
一小学门口突发!多名学生被撞伤!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家族为大禹守陵4000年
四川汇德轩
2024-09-04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绍兴市郊,一个家族四千多年来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证明着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他们的职业是为大禹守陵。从公元前1923 年,一直守到今天。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曾给他们带来灭族之灾,最凄凉的时候阖族只剩下父子三人。至今这个家族在全世界也只有不过千余人。他们创造了一个英雄家族悲壮的史诗。中科院把这个家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外国史学家惊叹,这是只有伟大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人间奇迹。农历六月初六,姒氏家族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会稽山上弥漫着浩浩上古遗风。会稽山,就在绍兴城东南6公里处。据先秦典籍记载,华夏始祖黄帝的玄孙、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埋葬在这里。禹下葬后100年,这里就叫禹陵村了。
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因此,每年的六月初六,会稽山下禹陵村的村民们都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仪式是禹的儿子启当政时创制的,一直流传到今天。祭祀从这天夜里开始。夜幕刚下垂,禹陵前立即变成人的海洋。香烟缭绕烛光飘摇之中,人们跪在地上,无论是白首老者,还是黄发幼童,神情都是那么肃穆。他们一声声地呼唤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诵着流传了四千多年的“经文”———“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姒大牛说,此歌名叫《五子之歌》,为禹的五个孙子所作,歌词大意颂扬禹的功德。颂歌字字含泪句句传情,一直唱到次日凌晨3时。那一夜,会稽山的山上山下弥漫的是上古时代的遗风流韵。
公元前2023 年,禹因病亡,葬于会稽,100年后,其七世孙姒无余受命守陵。姒氏家族的人向记者出示了一部《姒氏世谱》,这是一个备受中科院关注的珍贵文献。该谱曾被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修正过。王十朋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为宋代名阁,是珍藏皇帝御书、典籍和全国各姓世谱等的地方。绍兴的姒氏族人请他帮助修复世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饱览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各种世谱和文史资料,从而补充姒氏代代相传的世谱的不足。果然,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贵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谱》。官本与民本的合一,这就是记者看到的被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姒氏世谱》了。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从舜那里继承王位后第十年,即公元前2024 年冬天,他也像虞舜那样从都城平阳牗今山西临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阳牘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这里是古越人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宫,即一座草房,院子的正中树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就在这样的行宫里住了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务必在次年的春天来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绩。春天到了,禹在茅山上大会各路诸侯,对政绩突出的进行封赏,同时也杀了一个不守政令的防风氏。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即考核功绩的意思。秋天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对臣下说道:“我恐怕要死在妻子的家乡了。把我葬在这会稽山上,用芦苇做椁,桐木做棺就可以了。墓穴不要挖得太深,下面不要触及泉水。不要为了埋我而劳役这里的人民,更不要因为我的墓在这里就不让民众耕种这块田地。这样我才安乐。”公元前2023 年夏历八月,禹病逝于行宫。王族及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埋葬在会稽山的北麓。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庙,春秋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由于遭到后羿、寒浞的相继篡位,使祭禹断绝了四十年。
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孙少康即位后,为使祭禹的活动延续下去,就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会稽为禹守陵,并主持春秋两季的祭祀。所赐田地可以不向国家缴税,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上面。这样,姒无余就成了姒家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在紧靠禹庙的西北侧,姒无余和他的家人住了下来,渐渐地就成了一个禹陵村,村民从古至今全部为姒氏。第一次衰败成了千古之谜:十二世祖之后,竟有27世无王,禹陵只有姒氏庶民在默默地看守,祭祀活动自然中止。巧用神话推出新王,禹四十三代孙勾践使姒氏振兴起来。《姒氏世谱》写到姒氏第十二世时,笔调忽然黯淡了下来———“十二世祖越王娄……传立商世,徒有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也就是说到了商朝的时候,姒氏家族不再有人做越王,而且王位一丢就是27世。然而,姒氏家族没有离开禹陵村,依旧在那里守着禹陵。这种状况贯穿了整个商代、西周和多半个东周。这个家族在这1000 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商代君主们如此压迫他们呢?为什么西周的历代诸君也不闻不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呢?然而,世谱里却没有留下任何明确交代,成了千古之谜。
大约是到了春秋末年,为了复兴祭禹,这个家族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一只神鸟飞到了会稽山,它口里的一粒种子落在了田里,于是长出了水稻,我们姒家的人就用新长出的水稻祭祀我们的禹王,我们家族有个小孩,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鸟禽来了,鸟禽来了。他还指着苍天对禹陵说,我是无余君的后代,快快恢复对先王禹的祭祀吧。我们也好为百姓到上天那里去请命,到鬼神那里去通融。’”这事传到中原,周王室竟没有表示任何异议。于是,姒氏家族大喜,趁势在嫡系长房里选出一个名叫姒无壬的,大家推举他做了新的越王,此人是禹的四十代孙。从此,祭禹又恢复了。
传到第四十三代,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当灭掉吴国成就了霸业并接受周元王无可奈何的封赏时,他是何等的神气膺扬啊。他不仅洗雪了吴国带给他的耻辱,他的倚天长剑斩去的更是家族一千多年的郁闷。他是自夏亡以后,姒氏家族第一个到中原“潇洒走一回”的人。公元前490年,勾践率家眷从会稽山的王宫中搬了出去,到平原地带建起了山阴城,也就是今天绍兴市的雏形。但大部分姒氏家族的人还留在会稽山守陵,勾践在禹陵旁重修了一个气势宏伟的禹庙。姒氏家族再度兴旺起来,祭禹也随之正常化。
灭族之灾频频袭来,最凄凉的一次全族只剩父子三人,姒氏依然坚守禹陵岿然不动
由于千百年来坚守在一个小山村里,不与外界交流,致使血缘过于亲近,人的繁衍能力、免疫能力都受到极大削弱。到今天为止,全世界姒姓的人也不过1130人,而禹陵村就占了一半。因此,姒氏家族在历史上衰的时候多,兴的时候少,他们是在一次次衰败中甚至是在一次次灭族之灾中苦苦挣扎,坚守着禹陵。
五十世祖越王无疆被楚国所灭,越国不复存在。姒氏族人将无疆的儿子姒玉接到会稽山,推他为越王,说是王,事实上只是族长而已,职责仅仅是带领大家守陵祭禹。楚国见状,也就不再追杀。禹的祖父颛顼,也是楚人的先祖,说来还是一家人,血缘关系使姒氏逃过了一次灭族之灾。五十四世祖之前家族还算平安。
五十四世祖姒摇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越王。但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刘邦却又要求姒摇的七个儿子分散到东瓯、闽越、南越等地。然而,摇的一个名叫姒贞复的儿子却坚决不从,他说:“我愿意隐居会稽率领族人守陵。”汉高祖被他驳了面子,自然是一百个不高兴,于是干脆不让他承袭王爵。因此,姒摇去世后,越地就不再有姒姓王。姒氏再度走向衰落,而且是一落千丈,从汉高祖到元朝末年历经十五个世纪,除了一位车骑将军外,其余皆为平民,生活极其贫困。公元1039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来到禹陵村时,看到姒氏家族的人散居在七扭八歪摇摇晃晃的草房子里,家家都是饥寒交迫。出乎他意料的是,虽然个个面有菜色,但只要一谈起禹和守陵,姒氏族人就个个精神焕发。他们向范仲淹详细地讲了从禹到他们三千多年的世系故事,并拿出家传的世谱,让范仲淹作序。大师挥笔为《姒氏世谱》写了精致小序,他在文中赞扬姒氏守陵人“醇朴犹有其祖不矜不伐遗风”,并为这个家族守陵三千多年而大呼惊奇,叹为“至奇”,同时也为他们衰败到如此地步而一再叹息。
然而,范仲淹看到的还不是姒氏家族最凄凉的景象。元末,天下大乱,绍兴一带在1357年和1367年的十年间,成了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三股势力拉锯争夺的焦点之域,而离城仅有6公里的禹陵村则成了主战场。不停地战乱,加之江南大旱,瘟疫流行,村里八成的人遇难身亡。到1376年时,村里只剩了一户人家,这就是122世的姒权和他的两个儿子。面对战争和瘟疫,父子三人岿然不动。姒权对他的儿子讲:“今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姒家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守在这里。我祖大禹看着我们呢。”在1393年修订《姒氏世谱》所做的序记中,姒权依旧斩钉截铁地要求后世子孙们“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祀,恭承先志”,真可谓坚如磐石。禹陵得以保存至今,姒权父子功不可没。虽然秦始皇、汉高祖、朱元璋、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先后给予禹陵村的姒氏家族一定的扶持,比如给20亩免税田产呀,给个八品小官职呀,但这些都不能改变这个家族贫困的境况,而贫困则使他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在自然灾害中加速衰落。1512年,128世出生27人,只留下后裔4人;1683年,132世留下后裔仅有7人。
为使家族兴旺起来,姒氏的族长终于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这就是除了留一部分人守陵外,其他族人可以到外地谋求发展。这样,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二百年间,姒氏有很多人走出山村去经商做工求学。这使不断衰败的家族获得了兴旺的机会。上个世纪40年代日军侵占绍兴,姒氏家族几遭屠戮,几近亡族。抗战胜利后,姒氏家族就不断有散居各地的人从外归来,自觉肩负起守陵祭禹的重任。
如今,姒氏后裔除了禹陵村里有429个外,外地(包括海外)还有五百多人,这在姒氏家族的历史上算是兴旺的了。
新中国给姒氏家族带来新生。1952年,姒氏家族投书《解放日报》,反映禹陵古迹荒废的情况。不久,浙江省致函绍兴县,促其尽快修整;1966年8月,红卫兵把大禹像的头砍下来装入箩筐游街示众,族长姒阿夫和族人强忍怒火,默默等待时机;1970年,有关部门又要在禹陵前动工建造农药厂,姒氏家族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们逐级上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建人得知后,严肃地批评了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农药厂停建。1995年初,为公祭大禹,政府要扩建禹庙前的广场,禹陵村要在两个月内拆迁50户的住房。时值年关,拆房就意味着无家过年,何况当地旧俗认为年关拆房搬家是不祥之兆。政府有关部门十分为难,正在讨论如何做工作的时候,姒氏族人前来表态:“保证在12天之内搬走。”第13天早晨,有关领导赶到现场,五千平方米的旧宅全部拆尽。族人见领导吃惊,就说:“政府帮助我们家办事,我们当然要竭尽全力。”
如今,禹陵村的姒氏家族已和其他绍兴人一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守陵已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职业,但他们仍然要为禹陵尽各种义务。禹第141代孙姒绍品今年已经83岁,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来走去,嘴里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古越方言。
(文章来源:网络)
——END——
扫码了解更多
汇 德 轩
凝神聚智 融情纳怀 承古达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四川汇德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