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心智与音乐欣赏一三重心智应用
作为爱乐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歌曲可以成为风行一时的红歌热曲,为什么最近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主题曲《无价之姐》成为洗脑神曲,但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高山流水》等,很多人觉得听不懂,更别说全民流行。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一个故事和一个思维模型
2019年12月,苏州一位有研究生学历的女子遭遇电信诈骗,被骗取数百万元。不可思议的是,苏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在监测到该女士短时间内分多笔将大量金额汇入多个可疑账户的时候,民警已经电话提醒她,但是女子接到民警电话后,表示自己没有被诈骗,只是在做投资。
此后几天,警方后台监测到该女子仍在不停给可疑账户汇款,警方多次上门,发现家里没人,只能再次拨通该女子电话。
该女子说:我做投资的怎么可能被骗,并且我被骗了肯定第一时间要报警的呀。还有我挺纳闷的,你一直打电话问我这个事情,我跟你讲我百分之百没有被骗!
民警找到该女子的单位,其领导也反映最近该女子一直在问同事借钱,民警就此询问该女子,没想到她还是继续找理由。之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女子竟然给对方转账78笔,被骗311万。
该女子的知识水平比大多数人都高,但在警方的反复警告之下,仍然多次把钱转往可疑账户。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干蠢事?看来对事情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不只是依靠我们的经验和知识,那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我们的决策呢?
这就需要说说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三重心智模型详细的解释了人类信息的加工过程、影响决策偏误的加工模式。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重心智?
第一重是自主心智
自主心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我们通过进化和内隐习得的对事物本能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化反应。例如,我们看到美女会喜欢,看到野兽会害怕,属于基因内置程序。
二是后天长期训练的技能,已经内隐到自主心智。例如骑自行车、游泳,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
第二重是算法心智
算法心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在1963年提出了CHC理论,他将智力分为两类:一是流体智力,二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决定于个人的天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三重是反省心智
反省心智是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整体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就像你身后的一个摄影机,从第三者角度观测你的一举一动。
二、三重心智模型是如何运作的
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搞懂三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1.压制。
所谓压制,举个例子,当你开车在高速路上,被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插队,你来了一个急刹车,把你吓得想骂人,自主心智的本能反应就是超过他,骂他。可是你的算法心智对你进行了压制,第一时间告诉你危险,你的驾驶技术一般,于是你放弃了超车,继续匀速安全驾驶。这就是压制的过程。
2.认知去耦。
指算法心智的去耦化操作,意思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个模拟世界,在你头脑里自行模拟推演。例如:你想超车,要在头脑里面进行模拟思考,想象下怎么超过去?怎么骂他,如果超不过去,会不会撞车?超过去了,能怎么骂?是通过模拟计算去估量行动后果的过程,在估量计算后去掉一些条件反射和冲动。
3. 发起对连续性联结认知的控制
连续性联结认知是从给定的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思维的过程。如果你的规则有问题,那么这个思路的结果就会有问题。这时候由反省心智发起命令,对连续性联结认知进行中断,或调换模型起始点,通过认知去耦重新模拟,这个过程就是反省心智的作用。
三、三重心智与音乐欣赏有啥关系
说了半天,怎么还没讲到音乐呢?因为先理解这个模型很重要,现在开始聊聊音乐和这个思维模型有啥关系。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了三重心智模型之后,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神曲、红歌之所以能很快成为流行,是因为这些歌词一听就懂,旋律一听就会,直接占据了很多人的自主心智,不让你启动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而对于经典音乐,例如交响音乐则有更多的内涵和意蕴,需要我们调动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去分析、去思考、去领会。
那是不是非要专门上音乐学院、会读总谱、会拉琴弹奏才会欣赏交响音乐呢,我认为不用那么复杂,只要学会运用三重心智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够理解西方古典音乐最容易让人迷惑的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听懂交响乐,让交响乐褪去深奥晦涩的外衣,可以被更多人欣赏和喜爱。
根据三重心智模型,我提出了两个音乐欣赏模型,先说第一个:
听音乐的时候,我们最先听到的是节奏和旋律,我们经常说的音乐美不美、好不好听,就是指节奏和旋律是不是能很快占领你的自主心智,还有和声,是指为旋律提供支撑和丰富性的伴奏。这三个内容,可以告诉我们“音乐是什么”。这个是什么,通过我们的自主心智可以直接感受到。
接下来,我们需要深入一层,启动算法心智进行认知去耦,就是暂时放下音乐的外在表现,来看看音乐的音色、织体和曲式。用大家都熟悉的小说来打比方,音色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织体是小说的故事背景,曲式是小说的具体结构。
音色、织体和曲式是我们听懂交响音乐的关键一步,这个部分告诉我们“音乐是怎样的”,就是怎样表达旋律、怎样塑造音乐形象、怎样搭建音乐的大厦。到这一步,距离真正听懂交响音乐还有一个步骤,就是抓住音乐的主题和动机。这个时候,需要启动的是反省心智,穿透上述的两个层次,把握主题和动机传达的音乐核心。所以这个阶段,我们要掌握的是“音乐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起听听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的1分钟:
0:00 棒棒棒棒!“命运”动机的两次陈述!非常符合金字塔原理的结论先行原则,开头就抛出乐曲最重要的核心思想。这样会不会太直白呢?当然没那么简单。
0:06 “命运”动机用渐强积蓄力量,形成一段高潮,然后有一个延长的连接部。
0:46 出现平静的副部主题,在新的大调上,“命运”动机出现在织体的下方。
我想,交响曲的魅力就在于这样的层次感,就像生活一样,需要去思考、去体会、去揣摩。学会运用三重心智模型,我们更容易找到乐曲的核心主题并把握音乐传递的思想。另一方面,听音乐的乐趣不一定非要挖到乐曲的主旨,非要全面领会乐曲的深邃和博大,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被旋律吸引了、里面的长笛音色真美、很喜欢回旋曲式等等,运用三重心智模型,音乐的每个部分都是可爱的,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找到自己爱上音乐的理由。
有了三重心智模型,交响音乐不再高深莫测,在看清楚结构和层次的基础上,音乐可以象画面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
乐谱上有这样一段说明:两条小溪汇合成沃尔塔瓦河,流向远方;穿过茂密的森林,听见那猎人号角声的回音;流过丰收的田野,岸边传来了农村婚礼的欢乐声音;夜幕降临,月光下水仙女们在闪光的波浪上歌唱、嬉戏;奔腾的河水冲击着岩壁,发出轰响,掀起浪花,沿圣约翰峡谷滚滚而下;流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宽阔而壮观,继续向远方流去。
再来看看另一个音乐欣赏的模型:
在艾伦·科普兰的《如何听懂音乐》里,他把听懂音乐分为三个层次: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心灵层次,和三重心智模型形成很好的对应。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解读这个模型,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这样点评《流浪者之歌》的三位演奏家:
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淡了一丝虔诚。以他们3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前面说过,欣赏一首乐曲,可以只是喜欢其中某一个要素或某一个部分,但要听懂一首乐曲,就需要运用三重心智模型,在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心灵层次都能理解并贯通。对于演奏家也是一样的,在演绎中需要三个层次融合、平衡,才会造就高水准的演奏。弗里德里曼、穆特和海飞兹都是享誉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还是有高下之分的,通过这个音乐欣赏模型,我们可以清晰的领会到丁元英点评的精彩。
四、总结一下
我们常用“一念之间”形容思维的飞快,通过三重心智模型,我们知道“一念”其实包含了很多个层次,很多的心理活动。学习和理解三重心智模型,不仅可以更好的欣赏音乐之美,获得音乐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熏陶,更重要的是懂得审视我们的思想,成为一个理性思想者和行动者,不做会犯愚蠢错误的聪明人!
参考资料:
《超越智商》
作者:【加】基斯·斯坦诺维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
《聆听音乐》第七版
作者:【美】 克雷格.莱特
清华大学出版社
《如何听懂音乐》
作者:【美】艾伦.科普兰
百花文艺出版社
对话框输入:上海、四川、河南、云南、安徽、山西。
找到各分院客服享受1对1资讯服务,参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