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把藏在山洞的池州茶叶,远销到了欧洲

池州新闻 2023-10-28

“你看这茶叶长得多好,主要是这里环境好啊。这个小枝头做出来的茶肯定漂亮。”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茶园,杨益斌高兴地说。



“棠溪是老茶区,历史上只生产绿茶,没有其他茶类,资源浪费了。自从有了九华安茶,这里60%的夏茶被采下来,挽救了60%的产量和40%的效益。”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徐世俊感叹。



十多年来,安徽省池州市芦山生态农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益斌独辟蹊径,潜心开发九华安茶,盘活了贵池区棠溪镇一带夏秋茶资源,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茶叶经济致富路。 



山区种茶  二度创业

200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杨益斌,回到池州创办了一家电机企业。2008年,就在发展势头正好的时候,杨益斌却将电机企业转让,回到老家贵池区棠溪镇创办池州芦山生态农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此,他一头扎进山区,全身心投入到生态农业开发上。 


“棠溪的茶叶在我看来是‘绿矿’资源,所以我想把它们利用起来,发挥自身优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杨益斌说。



良好的茶叶资源加上扎实有效的经营管理,杨益斌的企业很快就打开局面。仅仅两年,企业生产的“棠溪山寨有机茶”便脱颖而出,成为省内知名茶叶品牌,他牵头创办的池州棠溪山寨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也获评“国家级农业示范合作社”。




再造名茶  反复研制

池州是茶叶大市,但茶叶生产集中在春季,夏秋茶资源无人开发。如何将夏秋鲜叶“变废为宝”?杨益斌又开始了探索。


经过到处走访考察,杨益斌发现黑茶在市场很受青睐。“黑茶要走向市场,首先要将山区茶叶资源利用起来,做好池州传统黑茶——九华安茶研发工作。”杨益斌介绍。



说干就干!当年,杨益斌就和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池州市及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站、祁门县茶科所等机构合作成立了“九华安茶研究院”,专门从事产品研发。


为恢复九华安茶这一久负盛名的特色历史名茶 ,杨益斌不仅走遍全市境内的产茶村庄,挨家挨户搜寻有关九华安茶的点滴记忆,还一次次地赶到合肥、上海、北京等地查阅史料,一次次地向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所专家请教,并进行了上千次的研制试验。他说,那段时间,他的梦里都是黑茶的香味。


“研发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工序的把握,湿度的调节等,每次我们都用笔和纸记录下来。有一次,试制茶叶冲泡后,一个员工直接喝吐了,我们才知道是发酵渥堆时间长了。”杨益斌回忆道。



经过反复实验,杨益斌和他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恢复了九华安茶生产工艺。其后几年,他们研发确定了九华安茶制作标准,开发出圆形茶、钵形茶、篓装茶及特种包装茶等十多个系列新产品。




洞藏好茶  香飘天下

走进杨益斌的茶园,“叮咚”声断断续续,循着声音来到山石下的洞口,泉水欢快地流淌着,山风里夹杂着阵阵茶香。



“这个山洞是用来洞藏九华安茶的。这是2019年10月10日进洞的,属一级茶,都是经过筛选的,对品质等方面要求较高,味道特别好。”杨益斌指着眼前的茶叶说,黑茶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采用洞藏是为了让温度湿度达到更佳状态,而且能更好地发酵,利于健康菌生长。



“现在夏季也有茶摘,还能有四五千元收入。以前老百姓的茶叶很难卖,他回来以后,茶叶销量好了,大家收入增加了。”茶农杨宝平笑着说。



据棠溪镇棠溪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飞介绍,杨益斌在该社区现有茶园500余亩,每年能带动农户30多户共70余人就业,每人增收7000余元,同时还能增加不少集体经济收入。



目前,九华安茶被评为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 “安徽老字号”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九华安茶研究院被确定为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3项、其他专利40多项。九华安茶产品畅销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欧盟部分国家,茶叶基地规模已扩展到3000多亩。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张敏

编辑:徐雯      审稿:姚成润   监制:周美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