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州这个小山村,“出圈”了!

池州新闻
2024-09-06

彰显安徽省长江流域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科学实证——

华龙洞,安徽的“周口店”(上)

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一个普通的皖南小山村,几十户人家世代栖居,谁也没有想到过这里有一天会因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而“出圈”。



201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团队在这里发现一颗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震惊全国,成为中国第五处发现包含有完整头骨化石的直立人遗址。



今年4月10日,考古专家们又来到这里,开启第四次发掘工作,短时间内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动物牙齿、骨骼化石以及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华龙洞再获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秀杰介绍,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提供重要证据。




叩开华龙洞的“大门”

时间追溯到1988年,汪村村庞汪组村民庞金木在一处小山坡上修建羊圈时,无意中挖出一些奇怪的“骨头”,出于好奇便带回家中。


2004年的一天,村民们在他家串门时,偶然看到了这些“骨头”,便热议起来。有人认为这些是化石,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一般的动物骨头,当时在场的一名村干部提议,把“骨头”送到东至县文物管理所鉴定,看看到底是什么。


县文管所的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这些骨头极有可能是化石!便立即上报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此正式拉开了探秘华龙洞的大幕。


2006年7月1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韩立刚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庞汪组进行考察,并启动首次挖掘工作。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古专家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化石和1件人类额骨碎片化石。


华龙洞遗址考古现场


韩立刚甚是兴奋,并初步判定这里可能是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遗址,便将此地取名为“华龙洞”,寓意“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就在第二年,准备进一步发掘时,韩立刚不幸因病去世。


2014年、2015年和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来到华龙洞,先后进行3次大规模的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数百件石制品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标本。



根据遗址动物群组成,结合初步的铀系年代测试,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阶段所处的地质时期大约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万年。




揭开“东至人”的神秘面纱

华龙洞遗址尽管已经出土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但截至目前,最珍贵的还是2015年发现的那颗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2015年10月11日下午4点30分左右,忙碌了一天的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队专家们正准备收工时,发现一块土层里面有个比较大的化石胶结物,便小心翼翼地将它挖掘出来。由于这个球状胶结物包裹着许多土石,只露出了一小块骨片,他们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与其他化石胶结物有何不同。


2015年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18日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位古人类学专家刘武和吴秀杰,像往常一样清理被挖掘出来的化石胶结物,吴秀杰拿出11日发现的这个球状化石胶结物,轻轻敲去上面的土石,瞬间露出头骨眉弓部分。


“呀!这不是一个人类头骨嘛!”吴秀杰激动起来,连忙喊来刘武一起查看,经过对这个胶结物的进一步修理和对化石形态研究讨论之后,他们确认这是一颗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整个考古发掘队沸腾了!


一个月后,在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众多知名考古学家宣布,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头骨化石被证实属于直立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有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东至人”。


2021年,专家对“东至人”头骨进行了雕塑法复原,清晰直观地展示了30万年前生活在华龙洞的古人类容貌特征,显示这是一位年轻的与现代人相似的个体面容,可能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面部骨骼形态及容貌。“我们研究判定,推测出这是一位13岁左右的女性头骨。”吴秀杰说。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展览的东至人复原像


自此,“东至人”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东至姑娘”。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左平 韩磊

图片:韩磊 陈家明 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苗青    审稿:汪玉芳  监制:彭熙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池州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