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房子倒了

wapi 没药花园 2020-11-03

我此前写的是母亲的道德洁癖与孩子的高智商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难以为继(unsustainable)的完美和洁净,它与人活在世不可避免的“脏”的欲望之间的矛盾。而一些人不得不在某个时刻做出选择。


为什么有人会读出“严厉管教”是矛盾所在呢?这是由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当读到的信息比较复杂时,一些人的大脑会倾向于简化、符号化、类型化这些内容,以便记忆和传播。



谢谢大家发来的留言和消息的鼓励,有你们才有动力继续写下去。可惜每篇后面只能放出100条留言。


最近虽然答辩通过了,但毕业、找工作还是有不少事要做,所以一直没来得及更新案子。搜集了一个国外著名失踪案的资料,希望忙完这阵可以写。


1


今天写这篇是想笼统地聊聊,如果一个人最终自毁式犯罪,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我并没有说过母亲严厉管教会导致孩子犯罪。恰恰相反,我认为宠溺才有危害。记得一篇报道12岁孩子弑母的新闻提到,起因是母亲管教严厉。我在微博转发时对这种说法便提出了质疑。


几天后,果然有后续新闻证实,其实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一直都是百般宠溺,连孩子抽烟都不敢管。而这个被杀害的母亲是不久前回到老家接手管教孩子的任务。



因此,一个早就离家去异地求学的成年人,更不可能会因为母亲从小“严厉”管教而弑母。如果搜索我在2017年写的《头顶烈日,站在黑暗中?》,我全文没有提到”强势“”严苛““严厉”之类字眼。


我真正写的是母亲的道德洁癖与孩子的高智商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难以为继(unsustainable)的完美和洁净,它与人活在世不可避免的“脏”的欲望之间的矛盾。而一些人不得不在某个时刻做出选择,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这与我新写的内情一《人,危险的绳子》中获知的事件不矛盾,且印证。


那为什么有人会读出“严厉管教”是矛盾所在呢?这是由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当读到的信息比较复杂时,一些人的大脑会倾向于简化、符号化、类型化这些内容,以便记忆和传播。于是当读到一个“道德洁癖”的母亲,就会自动把母子关系归为更为常见的“孩子不服管教”这一类。


从传播学上说,也是越简单、粗暴、符号化的东西,越利于传播。


我在当助教时,给美国本科生上课。学生交的最多的作业是书评。


我发现美国学生很喜欢在书评中写,这本书优点是一二三,缺点是一二三。


可如果我问他们:这本书提出了一个什么假设或者研究问题?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或者寻找什么证据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结论是什么?我发现许多人根本回答不上来,或者说错。


于是,我对他们说,一本再差的书,也可以说出几个优点;而一本再伟大的著作,也可以挑出瑕疵和遗漏。这么做确实显得自己具有批判性思维,但实则可能是用“批判”来掩盖自己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


我建议他们,为什么不在书评里先把以上三个问题回答了,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再开始表扬或者批判。


但不得不说,有些社科著作真的不好读。每个作者也是不同的。有些作者很贴心,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总结,书最后还有一章大总结,理解起来轻松很多。


但有些作者才华横溢,却并不考虑读者,让人读完了依然一脸茫然,抓不住重点。


所以,我也一直在想怎么做一个贴心的作者,让我写的文字不会被误读,在二次传播中不会被误传。


2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毁式地犯罪?


在吴谢宇的案子里,其结果不是单一事件导致的。我写的那些内容并非各自成为充分条件的,甚至都不算必要条件。


一个罪犯杀人常常是各种因素共同发生时才会导致某个结果,而我的讨论也不是建立在单个事件上。


如同没有两片树叶完全一样,这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两个家庭及其成员是完全一样的。


这么说或许还是含糊。最近我突然想到一个比喻,或许可以更为清晰和形象地解释这个问题。


艾琳(Aileen Wuornos)是美国著名的女连环杀手,于2002年被执行死刑。她曾被称为公路妓女杀手,其故事也曾被改编成电影《女魔头》。她在杀人前一直是一名穷困潦倒的性工作者,四处漂泊,搭便车并向路人提供性服务。她在1989-1990的一年中,杀掉了至少七名男子。



当她开始杀人时,就如同一栋房子轰然倒塌了。


房子为什么会倒?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动机,也就是最后的外力。可事实,在很多案件中,房子并不是毫无征兆地倒塌的。


房子倒塌通常离不开三方面:地基、建筑和外力。


可这三者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地基


地基往往是最根本的,是房子倒塌较为常见的原因。


地基在某些案件中,是一个人在幼儿期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nature(基因等),也包括nurture,即:家庭氛围、喂养方式、亲密度、父母性格等等。



《犯罪是写在基因里的吗?》2001年发表的这篇论文”否定“了基因决定论。但后来也有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基因确实对人的犯罪起一定作用。


基因对犯罪有多大的影响科学至今无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出生后的抚养对人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家庭成员的秉性、脾气以及与这个孩子的相处方式,在5、6岁以前已经为TA未来的人格和心理打下了地基。


许多连环杀手的童年都不健康。有的生活在父母常年暴力争吵的环境中,有的在婴幼儿时期便遭到忽视和虐待。


如果了解艾琳的原生家庭,也会更容易理解她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理解她在成年后失控的人生。


艾琳的父母在怀孕时自身都未成年。他们在她快要出生前的两个月却选择离婚,所以艾琳出生后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此后,她的父亲因性侵儿童坐牢,并在牢中自杀。


她的母亲对于自己要带两个孩子:艾琳和她哥哥,十分不满。在艾琳四岁时,她就抛弃这对兄妹,一去不返,这使得艾琳的记忆中也几乎没有母亲。


艾琳母亲后来重新嫁人,生活稳定、舒适。在艾琳被执行死刑前夕,纪录片导演找到她母亲,告诉她关于她女儿的一切,而她惊讶地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



所以,有人总结艾琳的人生:没有爱的一生。


(Aileen童年和入狱后照片)


艾琳的幼年,就如同把一个大楼建在松软的沙土的地基。无论后来的建筑多雄伟,地基都是一个巨大隐患,房子都有倒塌的一天。


而危险的地基当然也不止这一种家庭关系,而是各式各样的。


建筑


一些孩子的幼儿期的家庭关系很健康,父母给予足够的和公正的爱,如同地基打得很牢的房子,为什么还会倒塌呢?


这涉及到地基上面的建筑。


一个偷工减料的工程队,或者一个技术不过关的工匠,可以硬生生把房子盖成危房。


而我把这个建筑过程比作一个人从童年至成年过程中的事件。一个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亲人的死亡、升学的失利、父母离婚/出轨、校园霸凌、性骚扰、恋人的背叛等等……


这些“坏”事件就好像是一个个质量不过关的梁或者柱子,往上积累,让房子盖得越来越歪,摇摇欲坠。


艾琳在被母亲抛弃后,被她的外公外婆以自己孩子的名义抚养。可她的外公长期酗酒,并虐待艾琳。她在这种混乱中长大,直到12岁时才发现他们不是自己的父母。


艾琳在13岁时,因遭到外公朋友的强奸而怀孕,生下一子,送去了寄养家庭,她因此在家乡小镇上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和霸凌。此后不久,她不得不辍学,并被逐出家门,只能一个人在寒冷的丛林里搭帐篷过冬,用性来换取食物和偶尔能在带暖气的旅馆住一晚。


其他她在成长中所经历的坏事件,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哪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经历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挫折和打击,难保不会引起心理问题,更何况一个本来基础就脆弱的人。


外力


最后便是外力,也就是很多案件中的导火线或最直接的动机。


一个地基不牢,建筑偷工减料的房子,那可能有天刮台风就把它给推倒了。反之,一个地基很牢,建筑结实的房子,普通外力几乎不可能把它推倒。


同理,在现实中,一个基因正常、家庭环境充满爱、平等、自由,成长道路也没有遇到矛盾的人,不太可能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如果这样一个人某天崩溃、杀人,大概是遭遇到了“地震级别”的冲击,比如被一个犯罪团伙逼入绝境吧?


但未必每个倒塌的房子都有外力,如同未必每个案子中都有导火线。或者说,它在很多案子中并不那么关键。


还记得上海那栋楼突然齐刷刷躺倒的“楼脆脆“吗?那个早晨连大风也没刮,它就这么突然倒下了。


有时候,一个房子地基没打好,建筑结构又存在施工失误,那么根本不需要外力,它终有一天也会承受不住而倒塌。


在外人看来,这个悲剧似乎是突然发生的、毫无征兆的。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没有人提前发现这房子的问题,没有工匠给它修补,它最终的倒塌是在各种“违背力学”的因素的作用下,缓慢累积的过程。


艾琳在被捕后声称,她杀死这七个男人全都是因为他们想强迫她在性交易时做自己不愿意的事,她为了反抗才杀人。事实是否如此?或这种强迫到什么程度?这一点已经无法弄清。


根据纪录片中一些人看法,可能第一个被她枪杀的男人确实因使用暴力而惹怒了她,但后面她杀掉其余六人就不再是这原因了。


艾琳曾有机会结束动荡。在她20岁那年,她在马路上搭车时,遇见年迈的富豪路易斯(Lewis Gratz Fell)。路易斯爱上了她,在认识不久,就和她闪婚。


艾琳本可以从此过上平和、舒适的生活。可她在结婚短短九周内,就因在酒吧醉酒、攻击他人而被捕,后又因用拐杖殴打丈夫,让丈夫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她的人生像是一根危险的绳子,总是被一股力量引向一条失控、自毁的道路。


从这趋势看,她枪杀的七个男人是否全都强迫了她,对于理解她的心理并不那么关键。


她的童年和成长为她的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埋下隐患,她本来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房子。而第一个试图用武力强迫她的受害者,则是刚好在那时施加的外力,让她全面崩溃、倒塌。


对于这个房子本身来说,倒塌才是一个终点,是其找到自身和地球引力之间平衡的唯一办法。


(地基、建筑和外力具体是什么,在每个案件中都大不相同,却又无不遵循这个规律。)




(完)



以下是一个需要付费的心理测试,我昨天自己测了一下,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我测出来的答案就先保密了:P  





七宗罪人格测试


壹心理合作心理测试 丨找到禁锢你的人格原罪


本测评将从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7 个维度中,分析你内心暗藏的回避型、自恋型、偏执型、表演型、攻击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特质,探测出你的人格原罪类型及潜在影响,并给你针对性建议。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可以开始测试。








“没药花园”往期文章推荐

关注后

回复“案件”或关键词阅读



  • 黑色大丽花(关键词:黑色大丽花)

  • 白银案和其他连环谋杀案(关键词:白银)

  • 五子命丧密室,父母失踪九年后突现荒山 (关键词:花莲)

  • 寄居蟹人格:为什么你会爱上毁你的人?(关键词:寄居蟹)

  • 电影“叉烧包”原型:1985年澳门八仙饭店灭门惨案的真相(关键词:叉烧包)

  • 如果你从这世上消失就好了——13岁女孩因嫉妒美貌而肢解闺蜜(关键词:嫉妒)

  • 反社会人格案例:白天是房产商,晚上是杀人恶魔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

  • 破解重庆红衣男孩离奇死亡之谜 (关键词:红衣男孩)

  • 高智商犯罪:以性命为奖品的“寻宝游戏”后,是40年的绝望单恋(关键词:高智商)

  • 杀害乐清女孩的顺风车司机,不止是滴滴埋的一个地雷 (关键词:滴滴)

  • 跨国公司女总裁丧命豪宅,凶手是猫头鹰,楼梯,还是她最爱的丈夫?(关键词:猫头鹰)

  • 汤兰兰幼女性侵案 (关键词:汤兰兰)

  • 天使脸,蛇蝎心?意大利Meredith Kercher谋杀案 (关键词:天使)

  • 高云翔究竟有没有性侵?(关键词:高云翔)

  • 1.19南大碎尸案(关键词:南大)

  • 两个荷兰女生在雨林失踪 (关键词:荷兰)

  • 名古屋孕妇剖腹取婴杀人事件 (关键词:孕妇)

  • 美国六岁选美小皇后密室死亡之谜 (关键词:选美)

  •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 (关键词:北大)




如果喜欢,请按二维码关注

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