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使与魔鬼共用同一张脸 | 留美博士杀夫案分析

wapi 没药花园 2022-11-19



大家好,我是袜皮。


前阵子,杰克船长强尼·德普赢了起诉海后安珀·赫德的诽谤案。在开庭时,船长团队雇佣的心理学家Dr. Shannon Curry出庭作证,她在对海后进行了12个小时的评估后,认为她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看到很多人在问,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他们情绪不稳定,在亲密关系中,没有能力和另一半和平相处。他们爱的时候像让你身处天堂,恨你的时候希望你下地狱。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被抛弃,一旦认为或者误解伴侣对自己的怠慢、拒绝、冷落,情绪会变得难以控制,非常有破坏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1-2%。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在美国的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可能在 2%~6% 之间。它在女性中诊断出的频率高于男性。有的资料说女性患者的人数大约是男性患者的三倍。


我不止一次在自己写过的案件中看到有罪犯被这么诊断。譬如高智商犯罪:以性命为奖品的“寻宝游戏”后,是40年的绝望单恋中的玛乔丽。

其次,每次听到这个词,我脑海中总是会浮现今天要写的这起案件中的凶手陈晓韵(化名)。可能许多读者在没药花园上读过这个案件,我在很早以前写过,当时没有加上分析部分。


虽然我此前没有看到有人对她进行过诊断,她应该也没做过这种测试,但陈晓韵在报道的描述中,以及电视节目的采访中所表现的,很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但这只是极端例子,大部分BPD不会犯罪。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一个诊断,只是借这个例子来聊一聊,到底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如何识别、远离这样的人。


案情回顾


2005年8月30日下午,美国拉斐特市警方在一个停车场发现了一具被肢解的男尸。此时的尸体已严重腐烂,几乎只剩下白骨。尸体的身份很快确定,他是28岁来自上海的周剑(化名),当时是美国普度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


警方也迅速锁定杀死周剑的嫌犯,正是他的妻子,普度大学女博士生陈晓韵。而当时陈晓韵已经潜逃回中国。


(左为陈晓韵,右为丈夫周剑)


女性杀夫在很多情况中是因为丈夫家暴、出轨,但周剑身边的亲友几乎每一个人对他的评价都很正面。他没有外遇,脾气温顺,厨艺也不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结发妻子痛下杀手?


  • 从恋爱到结婚


这一切要从这对夫妻过去的人生经历讲起。


陈晓韵生于1977年。1995年,她以四川省高考总分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一年,上海金山工人家庭出身的周剑也考上了清华大学。



大四那年的春季学期,陈晓韵与周剑因为选修同一门课而相识。一开始两人只是朋友,但当周剑在五一期间失恋后,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


据他们共同的朋友回忆,陈晓韵身高150cm,身材瘦小,圆脸,戴眼镜。她平时的形象像个假小子,头发剪得很短,穿着单薄、灰暗的男性化的衣服,说话声音浑厚。


(左:与友人合照的陈晓韵)


在周剑大学室友的印象中,他们刚开始接触时,是陈晓韵比较主动。刚刚失恋的周剑一方面享受着这个女性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慕,另一方面或许因为陈晓韵其貌不扬等原因,有点抗拒与她确定关系。


但最终,两人慢慢走近,水到渠成地成了男女朋友,并有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2000年7月,陈晓韵大学毕业,被保送到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而周剑也被保送清华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


2001年1月,在清华只读了半年研究生,陈晓韵就去美国了,进入普度大学化学工程系读博士项目。那年5月份,她从美国赶回北京,与周剑登记结婚,并为周剑申请了陪读签证。 


到了 11月,周剑的签证终于下来了,他来到美国和陈晓韵团聚,两人在美国正式开始了夫妻生活。



  • 矛盾和暴力升级


周剑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很快就融入了全新的留学生活。2002年1月,周剑也申请到了普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夫妻两人在学业之余,还一起在Ebay上卖东西,赚了一点钱。


朋友们评价周剑,特别能侃,整天乐呵呵的,保持着一份学生特有的淳朴和热情。而且他脑子也非常聪明,在上其他系的课的时候也一点都不吃力。


周剑的厨艺不错,在当年的BBS上很有名。在国外留学,中国学生经常会在家里组织派对,互相尝试手艺,周剑被大家称作周大厨。


和受人欢迎的周剑不同,陈晓韵的人缘很差。她的内心敏感、孤僻,不愿意和其他人社交,也不允许周剑去参加聚会。



据朋友回忆:“我现在的室友搬过来以后,周剑来我家参加过两次party,虽然每次我们都请了陈晓韵,但都是周剑一个人来。那时候他的厨艺已经在BBS上很有名了,我们都叫他周大厨。但是每次做完菜后,他都不怎么和我们玩,一到10点左右的时候就要回家。后来我室友告诉我说,陈晓韵自己不愿意出去参加别人的party,而且也不允许周剑出去。所以每次周剑参加完party回去之后总要大吵一番。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以后就再也没敢再邀请过他们俩。”


有一次,周剑想去参加朋友办的烧烤聚会,陈晓韵不让他去,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导致邻居报警。当警察赶到时,他们发现周剑的身上有伤痕,而陈晓韵的身上没有,于是把陈晓韵带去了警局。


周剑那次告诉朋友,陈晓韵经常会对他使用暴力。他当时觉得把她关一天也好,或许能让她反省。但第二天一早,他就去警察局把陈晓韵接了回来。


周剑的退让让陈晓韵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


2004年圣诞节,周剑和陈晓韵从平安夜一直吵到圣诞节凌晨,陈晓韵突然从床边拿出一把藏好的刀,对着周剑的左胸刺了下去。


陈晓韵这一刀刺下去,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走向。周剑去医院治疗伤口时,医生报了警。陈晓韵被警察逮捕,将面临谋杀未遂罪和鲁莽罪的起诉。普度大学得知后将她开除了。这件事在当地华人圈中引起了轰动。


周剑此时伤口尚未痊愈,却一心只想着怎么替妻子脱罪。他决定即便是倾家荡产,也要避免让陈晓韵坐牢,而且只要把她保释出来,以后会和她一起好好过日子。


朋友们对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吃惊,都劝他慎重考虑一下,是否还应该继续和陈晓韵在一起,但显然周剑听不进去。他相信陈晓韵接受这个大教训后肯定会有所改变。


周剑想了好几个说辞替妻子开脱。其中一个是,他们在吵架的时候,陈晓韵拿出刀威胁他,是他自己不小心撞上了刀。但最后,机智的周剑向警方编了一套更有利于陈晓韵的版本。他说夫妻两人在床上模仿电影《本能》里性游戏的情节,出现了误伤。他认为只要粘了“性”,美国人就容易相信。


(电影《本能》剧照)


就这样,周剑不计前嫌,用一个谎言加5000美元,保释出了陈晓韵。由于法庭禁止陈晓韵接触周剑,所以她暂时住到了一个朋友家。


过了一两个月,法庭的接触禁令取消了。陈晓韵便从暂住的地方搬回去和周剑一起住。他们共同的朋友还帮陈晓韵联系了一个美国教会,进行婚姻方面的心理咨询,希望信仰对她有所帮助。


但像那些每次都轻信“这是最后一次”的家暴受害者一样,周剑发现自己“上当”了。两人住在一起后,陈晓韵的脾气一点没变,他们的关系又回到过去紧张的状态。


2005年6月下旬,周剑回上海探亲,引起了多疑的陈晓韵的警惕。其实周剑只在上海待了10天就返回美国了。


陈晓韵的案子定在8月26日开庭。经过周剑的努力,辩护律师与检察官达成共识:以陈晓韵认罪为条件,将起诉罪名由“谋杀未遂的重罪”改为“攻击罪”。这样,陈晓韵极有可能被判很短的刑期,并且监外执行。 


也是在这几个月的相处中,夫妻两人依旧矛盾不断,周剑这次铁了心要离婚。他认为陈晓韵在开庭后很可能会被遣返回国,于是把两万美金汇到陈晓韵在中国的账户,希望她回国后可以衣食无忧。


据陈晓韵自己交待,2005年8月19日,距离开庭还有一周的那天,她一夜未眠。


到了20日清晨6点多,她突然把丈夫拍醒,要求他和自己讨论两人之间的关系。昏昏沉沉的周剑抱怨了一句“你烦不烦啊”,又侧身睡了。


这时,陈晓韵从床头柜中取出花300美元购买的手枪,对准丈夫的后脑勺,开了一枪。


美国法医的证词证实,子弹从左枕骨射入,从右前额穿出,直接夺走了周剑的生命。


在杀害丈夫后,陈晓韵每天浑浑噩噩、不吃不眠,和尸体在卧室里共处了五六天,直到尸体发臭。



周剑身材高大,尸体沉重,陈晓韵不得不实行下一步计划:分尸。


被逮捕后,陈晓韵号称她是从网上找了一个叫杰克的美国人来帮忙分尸的,但警察并没有找到陈晓韵联系他人分尸的通讯记录,陈晓韵自己也无法提供这样的证明。


由于陈晓韵的护照已经被法庭扣留,她便用自己的照片替换掉了周剑护照上的证件照,以周剑的身份混出美国海关,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8月26日,陈晓韵在上海入关时,安检人员发现她使用的护照有被改动过的痕迹,识破她伪造证件,立刻将她扣留。 



周剑的父母去看守所见她时,想知道失踪儿子的下落。她笑着跟周剑父母说,你的儿子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这句话让周剑亲友天真地以为,周剑只不过是帮老婆逃走以后躲起来了。


但几天后,芝加哥警方在拉斐特市罗斯芒特镇德文大街9400号停车场,发现一辆被遗弃的汽车,在汽车后备箱里找到四个装着尸块的黑色垃圾袋。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像陈晓韵这样聪明且有才华的女性,为什么会如此不理智,杀害世界上和她最亲近的人,并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冲动导致的一念之差。


但我们若细看陈晓韵与丈夫、与同事、与导师之间矛盾重重的相处,就不难发现,这段感情的结局有其必然性。


陈晓韵的种种表现十分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那什么才是边缘型人格呢?


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列了九项症状。如果符合五项以上,就可以就可以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从陈晓韵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样子。


第一条,也是最典型的,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永远都是情绪不稳定和情感两极化。在几十年前,这类人格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或者“过激人格”。


他们对人际关系抱有非常理想化的期待,幻想认为别人应该怎么对她,一旦对方不能做到TA心中所想,他们又会很快转向另一个极端,极度贬低这种关系。


他们因为自身不稳定的情绪,总是和周围人保持紧张而不稳定的关系。


陈晓韵在清华大学期间当过班干部,但据同学回忆,她因为和同学关系处不好就不当了。她当年为什么被清华保研后急着出国留学呢?也是因为“和国内的导师关系闹僵了”。


而到了2003年1月,即陈晓韵在美国学习了两年后,她和美国导师又闹翻了。


陈晓韵的女同事回忆:“陈有一点年龄小不懂事的样子。印象深的是一回她的指导老师教她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她竟然发起火来:叫我做这个做那个,你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做?大家都笑翻了……有几次她跑来强行停止我运行了一天的程序,把我赶走自己上网。”


陈晓韵的导师拒绝再担任她的导师。按照美国的教育制度,没有导师的研究生是不能毕业的。陈晓韵一旦“失学”,也会因为失去学生签证而要离开美国。


幸好这次危机最终被周剑化解了。他托人找到一位华人老教授。那位教授念在同胞的面子上,顶着压力,向系里提出申请,收留陈晓韵为自己的学生。


2003年年末,陈晓韵获得硕士学位,开始在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实验室任研究助理。由于陈晓韵人缘差,很多需要配合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和她合作,因此,她的研究进展很慢。


陈晓韵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表现很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譬如思维方式很极端、是非对错都以自己的认知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这种非黑即白、非爱则恨的思维模式,极易造成人际冲突。这不仅让她在学业上受阻,也为夫妻关系走向悲剧埋下了隐患。




第二条,他们存在“自我认同障碍”或者“身份认同紊乱”,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自信心要不过低,要不过度自信。也可能两者都有,在自负和自卑之间摇摆。


央视曾拍了一部“高墙里的女博士”的纪录片介绍这个案件。陈晓韵在纪录片里讲述两人争吵的原因,总结下来,就是认为周剑对她的关注和认可不够。


她曾说过:“别人100个人说我好,不如他一个人说我好来得开心。”


 “别人都说你画画好漂亮,他从来看还不想看我画的画。”


“我觉得我长得也不怎么样,你为什么喜欢我呀?他就一言以蔽之,你可爱呀。我觉得我一点都不可爱。”


“他把我否定得简直是一文不值,他说你自己去看一下这么多留学生,人家是怎么当老婆的,你就是里面最差的一个。”


从她的这些表述看,陈晓韵的内心没有安全感,并且可能对自己的外形等条件感到自卑。正因为如此,她努力学习,想用学业、才艺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格外渴求亲近之人在这方面的认同。


只要对方的表现只要没达到她渴望的赞美,她就会认为对方在敷衍自己、否定自己、冷落自己,从而感到焦虑和愤怒。




第三条,也是常常造成冲突的一条,那便是患者无法接受被人抛弃,不管是真实的被抛弃还是他们自己想象中的。


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可能会遭到对方遗弃,就会感觉恐惧、绝望、愤怒,随后会疯狂地采取各种手段去避免和展开报复。


陈晓韵在觉察到周剑想要和她离婚后,便购买枪支藏在床头,策划了这起谋杀。


她曾在采访中解释自己的动机:“那离了婚,他肯定还会开开心心地去另外找一个人,但是我可能就会郁郁而终了。我就只能一辈子一个人,然后很痛苦地过一辈子,孤独地死去……我想晚死不如早死,长痛不如短痛,不如现在就把它了结了算了……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解救我自己……要么他就把我杀了也行,要么我们两个就同归于尽。”


为了逃避被抛弃的结局,她便想毁了周剑,以及她自己。




第四条,他们经常会出现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感,无法控制这种情绪,会表现为乱发脾气,甚至发展为肢体冲突和暴力攻击。


陈晓韵在和周剑的相处中,屡次出现情绪失控和家暴。


他们在美国的朋友曾回忆两人的一次冲突:“周剑在钓鱼,陈晓韵开始坐着看, 后来帮着上饵,也要求甩杆试试。周剑没有给她,还是自己坚持,争抢嘻嘻之间,女的跌倒,因为岸边都是大石头,不幸滑倒,纽了脚,破了皮,流了血。我和RM忙收杆了来帮她护理,边上一个美国人也拿来创可贴,但是唯有周剑没有动作,专注于钓。陈晓韵见他不过来,就哭了。他还是没动,估计生气了,觉得陈晓韵多事,给他丢脸。我们就劝,他才去。他一过去,探身去看,陈晓韵一个耳光就上去了,怦然有声,周剑的眼镜落水,损坏。于是鱼就钓不下去了。装东西往停车场走,陈晓韵蹲着哭,不肯走,周剑就是拒绝过去安慰,告诉我让她哭好了,我们走。最后好一阵劝,才让陈晓韵同意回家。一路上他们无语,我也很惶惶。”


从表面描述看,这场冲突似乎是周剑对妻子的忽视造成的。但是仔细回想陈晓韵与导师、与同学、以及过去与周剑之间的相处方式,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周剑当时不闻不问的原因。他没有立刻冲上去照顾陈晓韵,可能不是觉得丢脸,而是一种逃避。无数次冲突经验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做什么都只会火上浇油,激起陈晓韵的暴怒。后来果然,他探身看了一眼,就被陈晓韵一个耳光打到眼镜落地。


最终这种暴力升级为刺伤和枪杀。




第五条,他们可能反复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大部分情况不是真的自杀,而是以此为威胁,不让别人结束感情。


虽然我们没有渠道知道她是否做过自残的行为,但是她在采访中屡次提到她在杀害周剑时,想和他“同归于尽”、“我巴不得那个时候死掉”、想逃回国在她妈妈的坟前祭拜一下以后自杀。自毁的冲动一直存在于她体内。她刺伤周剑、被逮捕、被大学开除、杀人,其实也是一步步走向了自毁的道路。




第六条,害怕孤单,有持续的空虚感。


《默沙东诊疗手册》上写道:“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害怕被抛弃,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想独处……他们经常感到内心空虚。”


陈晓韵在采访中屡次提到,她感到很孤独,哪怕和周剑在一起,也避免不了这种孤独感。


她自己不出门社交,也不让周剑出门参加朋友间的聚会,要求他必须留在两个人的狭小空间内陪伴自己,否则就会大闹、发怒。


她曾说过:“我就特别不喜欢出去玩儿,我就喜欢在屋里呆着,我当然,我希望他能更多地在屋里陪着我。”


这种空虚和孤独感很难通过他人陪伴的方式消解。




此外还有几条,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绪转变很快,此前还恨到想要杀人,可能几个小时至几天后后情绪又烟消云散。所以他们的朋友们写过,此前还看到陈晓韵扇周剑耳光,但“过几日见到他们已经和好如初, 非常亲密。”


有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发作性的恶劣心境,比如出现忧郁、焦虑情绪会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他们可能会有自我伤害及放纵的冲动和行为,例如:鲁莽驾驶、疯狂购物、性放纵、暴饮暴食、滥用药物、伤害他人。严重的会出现暂时的、与压力有关的妄想,或严重解离症状。虽然我们知道的信息有限,但不排除她也或多或少有这些症状存在。




陈晓韵在中国被判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她在监狱中服刑时,虽然脱离了过去的环境,但她人格问题依然存在,狱警发现她经常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狱友发生冲突,还表现出严重的洁癖强迫症。



2017年,仍在服刑中的陈晓韵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这场悲剧。尽管周剑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她的事,而且在人生中接二连三地在替她化解危机,但陈晓韵在节目中始终在辩解周剑做的不够好,她很生气,很委屈。尽管十几年过去了,她在回忆往事时依然会激动落泪,让人感觉她至今没有从情绪中走出来。


这说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是很难自我反省的,他们始终沉浸在自己坚持的是非逻辑中以及情绪中不可自拔。



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边缘型人格常常在爱恨之间快速摇摆,鲜有中间地带。


他们爱你的时候会对你十分关注、深情款款,为你付出很多,简直像个天使。


譬如,陈晓韵父亲曾在纽约见过他们,看到他们始终手牵手,无比甜蜜。


陈晓韵也说过:“我就巴不得随时都能跟他把手牵到一起。”


陈晓韵在尚未正式与周剑交往时,可以忍受和周剑讨论前女友,可以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回男女生宿舍。连周剑的室友都说:清华的女生总是受到男友特别的照顾,可他从来没见过周剑送她,当时感觉她太可怜了。陈晓韵也确实一直在为周剑付出,譬如替他申请签证出国,用自己的奖学金供周剑读硕士,直到他申请到自己的奖学金。对于一个男生来说,这在男多女少的清华或者美国理工科院系里可是罕见的待遇。


周剑在恋情一开始是如沐春风的。他被前女友嫌弃,但他却能在陈晓韵这里“自我感觉良好”。为了享受陈晓韵的关注、崇拜和付出,他放弃了自己对女生的相貌、温柔之类的需求。


但边缘型人格有很多理想化的期待。特别在异国他乡,几乎没有朋友的陈晓韵把全部情感都倾注在周剑身上,不断向他索取时间、注意力和认可。


当边缘型人格得不到满足后,他们对配偶的评价会立刻从天堂跌到地狱,认为对方很邪恶,人品糟糕,故意利用、伤害他们。他们不断升级争吵、作闹、要挟、暴力,而缺少正常人的反思、圆通、讲理、换位思考等正面有效的方式。这时,边缘型人格又会变得像魔鬼一样可怕。


和边缘型人格恋爱,情绪就像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有些人习惯了以后会难以戒掉,换个人恋爱反而觉得过于平淡。他们意识不到这是一种人格失常,而是相信对方喜怒无常都是因为太爱自己,从而原谅对方。


从周剑被刺伤后又依然把她保释出来住到一起看,他其实并不了解陈晓韵,反而变得需要、习惯、甚至沉迷于这种极端、激烈的爱了。


当边缘型人格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和他们交往的人很容易感觉心力交瘁、想要逃离。但边缘型人格在此时往往宁可同归于尽,也不允许对方抛弃自己。



那么,这种两极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


和许多其他人格障碍一样,其成因是没有定论的。同卵双胞胎患病的几率高于异卵双胞胎,说明基因因素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边缘型人格障碍往往有家族性,进一步表明这种倾向可能部分遗传。该疾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比普通人群的患病率高 5 倍。”


研究者认为,家庭环境因素对这种人格起到了很大影响。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这导致患者在童年时遭到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忽视或虐待。


让我们看一下陈晓韵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工厂工人,文化差异大。从她记事起,父母就终日争吵。她母亲不仅经常在女儿面前埋怨、诅咒丈夫,还会把怀疑丈夫外面有女人这种事告诉年幼的女儿。


这对夫妻虽然身在同一个屋檐下,但连吃饭、睡觉都是各管各。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母亲的枕头下始终放一把锤子,而她父亲每次做完饭要把刀具等藏好,生怕自己妻子做出自残或伤害他人之事。


陈晓韵虽然是独生子女,但她的父母在这段婚姻中形如陌路、甚至如同仇人,也完全顾不上给女儿关爱,和她有情感交流。可以想象,在这种敌对、紧张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多疑、敏感、不自信别人会爱自己,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


由于父母唯一关心的是女儿的成绩,童年的陈晓韵拼命学习,以为这样就能帮助这个家庭,让父母开心。在陈晓韵上大一时,父母终于离婚。离婚以后,她的母亲生活得特别凄苦、抑郁。在陈晓韵到美国留学15天后,年仅51岁的母亲死于脑淤血。


其实,陈晓韵的人生就像复制了她母亲的人生,甚至是升级版。她曾说过,她在内心深处担心自己和母亲一样,成为被遗弃的对象,“一辈子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我就特别害怕那种分开,因为我们家庭爸妈两个(感情)破裂了以后,然后我妈就这样子郁郁而终。”


陈晓韵扭曲人格发芽的土壤是她那充满仇恨和危机的家庭。


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并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后天的环境因素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如果不幸已经和这样的人进入了一段深度的互相折磨关系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


面对“极端”的边缘型人格,千万不要以正常的思维去推断他们接下来的行动。他们不像正常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总是摇摆在极端的边缘,随时会给你出其不意的一击。


正确的做法是避开这些人,若关系已经开始,就越早离开越好。如果已经纠缠很深,那么在提分手时就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自我保护意识。


我认为最好是当你们两人在空间上不在一起了,譬如身处不同的城市,再委婉地提出分手,慢慢冷淡下来。


所谓委婉地提分手,意味着不要试图和他们较劲、指责他们的过错,因为这样会加深他们的自卑,激起他们的暴怒,让他们做出不计后果的事。建议尽量用“你也无可奈何的理由”去一点点疏远,才能避免伤害他们敏感的自尊。


当你们还生活在一起时,不要提前给他们分手信号,因为他们为了避免被抛弃,可能会用自杀、自残等各种方式阻挠分手,或者在发现无力挽回时想尽办法毁灭你。等你们之间有了空间距离,再提分手更安全。


虽然我们一再说要远离那些极端边缘型人格的人,但并不是所有边缘型人格的人都是可怕的。那些轻度的边缘型人格患者,也有可能在包容和关怀下成为好伴侣。比如他们特别缺乏安全感,在意亲密之人的认可,那不妨多夸奖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承诺,和他们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及时陪他们去做针对性的治疗。而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人的症状也会缓解。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袜皮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陈晓韵、周剑均为化名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版权归没药花园和创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我们
精选案件专辑 
关注后回复专辑名称 
连续阅读专辑文章
国内大案 | 国外迷案 | 亲密关系中的谋杀 | 连环杀人案 | 国内外冤案合集 | 山东临沭少女失踪案 | 漂流瓶人格 | 视频专辑 | 寄居蟹人格 | 和儿童有关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Wapi的案件专栏 | 知更鸟at没药花园专栏| 真实讲述 | 漂流瓶人格 |  法律科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