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需要多少钱?
全文3751字,用真诚打动人心。
戴名世曾给叶苍岩写过一篇文,里面提到 “两人微时,日相聚茅屋中。”文章不是很出名叫《赠叶苍岩序》。意思就是咱俩很卑微的时候就认识了,经常白天在茅屋里相聚,唠唠嗑什么的。
相逢于微时,懂你于少年。总是人间最珍贵的情愫。
而国内主流商界这些年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对“微时”的不屑以及淡漠,是基本否定自我奋斗,而过于高估背景。
我们一味迷恋亿万融资,三年上市的春秋大梦。这或许是对的,但不是绝对的。
我依然怀念那个“摆地摊都能成为百万富翁”的时代,但我更怀念人们尊重摆地摊和认可他们梦想的时代。
去年我去印度,泰姬玛哈陵之壮观,非身临其境不可感受。
但令我感到更为难忘的是,一个小伙。他在泰姬玛哈陵帮游客拍照,他通过拍照成为了高收入人群。
收费:一张收费50印度卢比(约人民币4.7-5元浮动)
投资:自带一台单反,以及可蓝牙传输的SD卡。无他。
销售技巧:先和你说:you are beautiful(女的)you are handsome(男的)并说免费帮你拍一张送你。但一口气帮你拍了几十张。让你自己挑。
投资回报:经我观察,人均成交5张。多的一口气买了20张。一小时可以做5-10单。一天50-100单。一天的营业额不低于1250元-2500元之间吧。当然这里面还要隐性成本:交给园区管理人员的钱和保护费之类的。
要知道印度现在的人均GDP只有1940美金(2017年数据),换算一下是人民币一个月1131元。
那小伙子只有20出头。这台单反是他打工+问十几个人借小额高利贷凑的。
如果他再懂得使用更丰富的商业手段,比如增加设备,雇佣买不起单反的人来给他工作。承包景区门口的门店,增加现场冲印,饮品等增值服务。那么很快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了。
而阻挡那么多赤贫的印度人走上人生正循环的,除了文化,懒惰等等,还有就是正确地使用金融。表面上是那台单反和拍照技术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实际上是金融知识,及社会金融服务成了横亘在脱贫之前的鸿沟。
让我们想得更深一点,难道在今日之中国,不是这样的吗?当创投界和媒体谈到融资,总是认为几千万,几个亿才叫融资。没有纳斯达克上市几万倍变现的梦想都是投资回报率过低,不值得投资。
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具备普适性。这种思想已经让一大批人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最后就是自己给自己买单。
我们应该静下来去看,一个穷小伙子,是不是可以通过努力和金融方式,改变赤贫的生活,变成小康?
一个疲于奔命的小店主,小摊贩,当他已经具备经营的能力和经验时,是不是更应该用金融方式,去复制和扩大一点规模?
一个私营长途货车司机,当他已经有了稳定的订单和路线时,是不是可以去变成两辆车,慢慢变成一个车队?
一方面是个人有没有这样的复利式的金融思维。但另一方面是,目前我们国内在这样性质的信贷服务上极度空白,约等于没有。故而大量的个体户即使有了金融思维,也很难找到资金,哪怕只是一千元,批发一批小货。
两个原因叠加,使得中国的个体户,摆地摊的小商贩,成为了最勤劳但又永远无法致富的一群人。
那么为什么这片市场是几乎空白的?除了传统金融听从于二八原则,导致海量底部人群出于成本考量无法被覆盖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的信用评估体系下,信任基础薄弱,信用门槛极高,很难实现普惠金融。
举个例子,你去办贷款都需要在人民银行官网上拉取个人征信的文档。如果一个人现实生活中信用非常良好,但不使用任何信用卡和金融产品。那么你拉出来的表体现的是你一个“没有信用”的人。
你的银行卡里没有很多流水,那么就无法相信你的实力。传统评估体系有缺陷,已过时,需要迭代。但其实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国内信任基础比较薄弱,成本很高,骗贷的比比皆是。故而只能通过最僵硬的标准去一刀切了。
在《6300万个体户的谋生之路》一文中我曾描述过这样一一个从事蔬菜批发的35岁的女性。
她来自四川农村,14岁就到广东打工。先后嫁给过三个男人,分别给他们一人生了一个孩子。第一个男人爱赌,还喜欢在外面搞女人;第二个喜欢打人家暴;第三个喜欢疑神疑鬼;她说她从未问他们拿过一分钱,问心无愧。
今年是她从事蔬菜批发的第一年,过年的时候看到别人囤货,自己也借了不少钱去囤货,结果下了整整一周大雪,高速公路都封了,所有菜都坏了,欠的钱到现在还没有还完。
她说那几天好冷,穿两件羽绒服还是冷,手上生了冻疮流脓腐烂,每次痒起来都想把手砍了。为了生计,她批发零售一起做,每天睡眠不足。为了省钱,自己骑三轮车去十公里外拉货,遇上暴雨,连人带车滚到了水沟里,整车货都冲走了。
在帖子的最后,她还祝愿所有创业的人都能够成功。
而在帖子的下方,有数万人和她互动,有一位网友回复她:我是在云南种菜的,加油!只要不死总会出头!她回复道:是的,只要活着,都有希望。
没有抱怨,没有愤怒,没有不满,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些人是中国商业社会最真实的模样,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改变命运需要多少钱?
很多人会列出夸张的数字,但也许只需要一点点。
1970s孟加拉国爆发大规模饥荒,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尤努斯进入村庄里试验高产种植的办法。一个农民告诉他,自己每天从放高利贷者手中获得22美分的贷款购买竹子,编制好竹凳后交给放高利贷者还债,她一天的所得仅仅是2美分。
他震惊了,这便是他做穷人银行的起点。2006年,他成为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与之惊人类似的是:支付宝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贷出的最小额贷款只有3块钱。
3块钱的贷款,这很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这笔贷款的对象是一位卖牦牛肉的淘宝女店主,刚生完孩子,家里开销陡然增大,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这位女店主把能用上的金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她对每笔交易都申请了订单贷,即买家付款后,淘宝就立即垫付对应的款项打到她账户上。这就意味着她能提前3-7天回笼资金。
我查了下资料,2018年,网商银行(支付宝旗下的互联网银行)为像牦牛肉淘宝店女店主这样的小生意人提供了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平均每笔贷款的金额仅1.1万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达到35%,不良率却低于1%。
2019年3月1日,网商银行副行长金晓龙放话,他们要在3年内让中国所有路边摊都贷到款。
如果真能实现,他们又将创下世界金融史的新纪录。
问题是,他们凭什么做到让所有路边摊都能贷到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物件:收钱码。
这个码贴在沙县小吃、桂林米粉、兰州拉面、淮南牛肉汤的店里。它方便大家收钱,避免收到假钱,免去找零的麻烦,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好处。
但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的是,这个码,还是小店店主建立起自己信用的入口。他们用支付宝收钱、进货、结算越多,信任画像就会越清晰,能用支付宝申请到的小微贷款的额度、赊账的额度就会越多。
路边摊的交易的数字化,让每笔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从而让小微群体的信用得以被量化,被资本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手头的资金周转过来了,他们就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还款,还能获得在城市生活的一系列生活保障,比如门诊保险,上传医院发票,当天就能收到报销款。
“信用”这个金融和商业社会的基石,在中国曾一度被毁灭性摧毁。而现在,这个最难以把握的人性尺度,正在逐步被修复和数字化,从而不断拓展商业的边界,推动中国商业社会的持续繁荣。
可以说,支付宝对中国商业社会最大的贡献,不是贡献了一个电子钱包,一个余额宝,而是帮助中国商业社会重塑了信用。
支付宝诞生之初,通过担保交易这一里程碑式的技术设计,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也能彼此信任,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也能够安全地进行交易。
2008年支付宝出淘,到线下场景继续开拓中国商业社会信用的边界。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卖牦牛肉的女店主,能够贷到3块钱的贷款。
其实,受益的不仅是中国商业社会的这些“毛细血管”。
罗振宇在2018跨年演讲说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过去一两年,中国餐饮业冒出了很多明星公司,集中逆市上市。
直接原因,正是移动支付让餐饮业完成了数字化,让餐饮业每笔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其建立起来的信用扩张到了整个资本市场,让大家都加入到这局游戏中。
不难发现,移动支付撬动的不止是餐饮业,它成为很多行业信用的数据化基石。
在对待贫穷问题上,没有面向真实世界的态度,就会陷入“理性的自负”而不能自拔,对于真正推进扶贫却没有半点好处。这是当下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尴尬。
在改变命运这个问题上,我相信多出去走走,就会更明白一些基本事实:
那就是,相对于大多数地区,包括发达国家,中国人依然是当下这个地球上最勤奋的人。中国的劳动力即使不是最便宜的了,但依然是总体最专业的。
那就是,相对于贫穷地区,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继续崛起的条件。
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改变命运需要的是智慧,勤劳,勇敢,而不是你爸很有钱。
这是先决条件。
其次,进一步使金融平民化,让那些智慧,勤劳,勇敢的人得到正向回馈,才能使之坚信第一点是真的,从而带动更多人相信。此为正循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此句千古传诵。
但下一句知之者甚少,那便是风雨不动,安如山。
交个朋友,加微信 bobojingbu
<end>
本文作者:沈帅波 湃动传媒CEO
旗下微信粉丝矩阵总量500万。
畅销书《迭代》作者。
个人微信号:bobojingbu 转载请联系,未经授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