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气溶胶传播,我们可以这样做
这个上元节真是不寻常,又一条新闻把全国人民的心都揪起来了——有卫生防疫专家指出,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途径首次被明确提出。
我们一起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大气中以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可悬浮物质。它的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地壳元素、碳元素、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金属元素(铅、汞)及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一般其粒径大小在0.001—100微米之间,当然也会有粒径更大的气溶胶,其中粒径小于0.05微米的可在大气中停留数天,而大于10微米的仅能在大气中停留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传染病学一般指的气溶胶是直径为1—5毫米的飞沫,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扩散距离有限,因此不必过度恐慌。飞沫在大气中停留时间短,仅约10秒,可传播(扩散)的距离仅为1—2米。将飞沫形态的气溶胶单独提出,就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及防护距离,这与现阶段防疫部门向大家宣传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安全防护距离是完全一致的。当然,飞沫因蒸发而产生的更为细小的飞沫核以及飞沫尘埃也是气溶胶传播,如室内地板、家具等表面颗粒物再悬浮等均存在传播可能。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微米级气溶胶长距离传播。SARS、H5N1禽流感等病毒均已有证据证明存在通过气溶胶路径传播的可能性。目前冠状病毒附着在气溶胶上的寿命、传播距离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病毒密度的衰减,仍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实验室和临床研究验证工作。依据2020年2月5日国家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解释,现阶段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但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自身的防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但是也不用太恐慌,事实上空气中本身就有一些病毒,一般对人体没有太大危害。
科学防护,切断气溶胶传染的可能途径。概括归纳为三防,即“防自己、防别人、防病毒”。防自己:多居家,少外出,出门在外时,务必佩带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防别人:避免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与别人交往时,务必提醒对方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杜绝不带口罩的近距离谈话,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小空间内的会议,建议以远程办公为主;防病毒:采用酒精、消毒液、紫外灯等多措并举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同时,保持生活空间的良好通风以规避潜在的气溶胶传播,注意防范地面灰尘等。
少出门,是切断气溶胶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一定要出门咋办?除了戴好口罩等防护措施外,可以关注我们生态环境部门实时发布的监测数据及未来的预测情况。因为气溶胶一直是生态环境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很重要,但也是工作难点。大家熟悉的PM2.5其实也是气溶胶的一个组分,这几年通过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还得继续加油。
下面就请关注一组最新的预测数据,希望对您出行有帮助。
全省空气质量预报
不知昨天有多少人站在阳台上举头望明月?今天正月十六,应该月更圆吧。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好迹象不少,有些地方确诊和疑似病人减少,令人振奋。希望下一个月圆之夜,我们能够出门看月亮!
星标“江苏生态环境”
及时获取最新环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