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工作十二载,用行动守卫一方碧水蓝天
“要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立足本职,让行动成就执法标兵的理想。”在今年1月的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人才科技工作大会上,李刚饱含热情地讲道。
加入执法队伍十二载,李刚一直行走在路上。2022年,李刚全年共执法303余次,赴镇江、无锡、徐州等地检查企业100厂次。就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中,李刚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在104名表现突出个人中位列第一名。
不断在学习中进步
他是工作中的“新学生”
李刚是理科出身,2011年部队转业的他选择进入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中心,成为了一名执法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但在实际监测、执法工作中,李刚一开始也并非一帆风顺。
“跟在前辈后面,听着他们与企业对话,看着他们熟练的操作,我的内心是满满的迷茫和紧张。”回想刚加入移动源检测队伍时的场景,李刚的脸上显露出一丝无奈和不好意思。
移动源要监测什么?怎么监测?一系列的问题像海浪般将李刚淹没,于是他拿起笔、带着本子,从现场的“边缘”站到队伍前列,将同事、前辈的话悉数记下,反复琢磨。
“我会将每次案例中的线索、材料全写在笔记本上,形成一个整体观察的视角,再一点点去厘清脉络。”李刚打开笔记本:“你看,光是这一个案例我就记了快20页的笔记。”
2020年,李刚转入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从移动源监测转战综合行政执法,李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综合行政执法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李刚说道。
每个执法结束回家的夜晚,李刚会继续翻材料、记笔记,家里的台灯亮到深夜。如今,李刚也拥有了像前辈们一样的底气和经验,“我现在如果要进入一家水厂进行执法检查,第一反应就是检查管线,查看他们的历史数据、参数设置。”谈及现在,李刚的眼里早已褪去青涩和懵懂,唯有坚定。
与违法企业“斗智斗勇”
他是环境执法界的“福尔摩斯”
爬上7米高的自制叉车安全升降平台进行执法检查,钻进餐饮排烟管道进行问题排查……“日均两万步”“上高台爬烟囱”的这类环境执法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大家看不见的背后,是环境执法者与少数环境违法企业“斗智斗勇”的智慧。
2022年的一天,李刚和同事正在镇江的一家碳酸钙厂进行异地执法检查,此前不断接到投诉,但在实地走访检查中,他们并未发现任何问题,这一点让李刚起了疑心。
“我的脑中瞬间闪过华南督查中心的俞旗主任曾讲过的一个偷排生产废水案例。”借助着前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李刚徘徊在这家工厂的一个蓄水池旁,看着水池中的一段水管,水池旁的一个凳子,心中立马勾勒出操作人员偷排废水的场景。于是,叫来操作人员踩着凳子将水管从水池中拖出来,下面果然连着一个潜水泵。
“当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环境执法界的‘福尔摩斯’。”回想当初,李刚的眼里依旧迸发出激动、兴奋的光芒。
在执法检查时,李刚他们也常常会遇到企业不配合、逃避的情况。2022年9月,李刚在镇江的一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厂的在线数据有问题,找到企业负责人调监控却被告知忘记密码。于是,李刚与同事兵分两路,一队在机房进行破解,一队守着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谈话,隔开两队人员,与企业打起了“心理战”,企业负责人终于突破心理防线,如实告知密码,李刚他们也成功查处一起企业在线数据作假案。
让执法有温度
他是群众的“守护神”
作为一名重点面向企业的执法者,李刚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2021年的一个夜晚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我们正在夜查镇江一家排污企业,几个闻讯而来的居民将我们紧紧围住,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希望我们能够帮帮他们。”注视着眼前匆匆赶来、风尘仆仆的群众和那一双双饱含期盼与信任的眼神,听着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因激动而颤抖的声音,他的心里产生无限的感慨。“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尽所能、尽全力为大家解决问题,守护你们的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是李刚和同事们向群众作出的承诺。
努力终会有成绩。2022年,李刚查处的一则利用在线监控精准查处篡改伪造数据及超总量排放案,被生态环境部列入2022年公布的第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他在异地执法中查处的一起涉嫌以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案、污水处理厂涉嫌在线监控作假案也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在《新华日报》和省厅公众号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公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他用一次次行动兑现着内心的承诺。
“我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生产更放心,群众生活更放心。”不只是李刚,这也是所有环境执法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为了这句承诺,他们始终奔波在路上,让碧水蓝天照进现实。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策划:孙健
审核:刘萍
作者:刘梦洁
版式:廉伟
蔷薇花信 | 第五届“生态环保 美丽江苏”诗词征集活动喊您来参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