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发现!禄丰这只3岁恐龙宝宝疑似是被洪水淹没溺亡的

都市时报 2021-05-17


在距今约2亿年的云南禄丰县早侏罗世地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溺亡的3岁蜥脚型类恐龙化石。该发现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地质学报》上。(此前报道:禄丰发现3岁恐龙宝宝化石,体长1.7米,爱吃松柏,或是未知属种

这具恐龙宝宝化石体长约1.7米,包括部分头骨,完整的颈椎、背椎和掌骨,以及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它的牙齿呈叶状,可推测是一类植食性恐龙,食物主要是蕨类和松柏类的嫩叶。

“骨组织学研究表明,这只恐龙正处于个体发育早期,我们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原始蜥脚型类恐龙幼体比对,认为它在3岁左右。”论文作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说。

恐龙幼体部分骨骼化石  云南大学博士生李洪清 摄

为什么恐龙宝宝的化石较少被发现?毕顺东解释,恐龙一般20岁成年,寿命大约在40岁至50岁之间,其幼体和人类儿童类似,骨骼纤细,因此在地层中不易被保存,所以学界对恐龙宝宝的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知之甚少。

从出土情况看,“这只恐龙宝宝可能是被洪水淹没溺亡的”。毕顺东说,它肯定在泥淖里拼死挣扎过,但最终还是沉没了。但也正因为这一“非正常死亡”,较为完整地保留下了它的大部分骨骼,我们才有机会去研究它。

博物馆中陈列的孙氏彝州龙 新华社发(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通过研究还发现,该标本不属于任何已知属种,也许属于某个蜥脚型类恐龙新家族。

云南禄丰是我国恐龙化石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当地发现的早侏罗世恐龙也成为我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龙类群。

本报5月6日报道版面截图

禄丰曾发现
4具蜥脚型类恐龙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拉开的第二波禄丰恐龙化石发掘研究热,至今热度不减。这个地处西南的化石埋藏区内持续有新的发现及研究成果,使中生代生活于此的恐龙家族不断“添丁”,为科学研究和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藏量丰富
被称为“恐龙坟场”



1938年至今,禄丰境内发掘出的恐龙骨骼化石碎片数以万计,组合装架的完整个体超过120具。仅恐龙山镇老长箐一处(今世界恐龙谷),科学家们根据地层埋藏密度预测,至少仍有400多具恐龙化石个体埋藏于地下。在东河、川街河峡谷一线,恐龙化石的埋藏密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惊叹不已。
经过80年发掘与研究,禄丰恐龙化石被专家们划分为三个动物群:“禄丰蜥龙动物群”“川街恐龙动物群”“马门溪龙动物群”。其中,“禄丰蜥龙动物群”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禄丰因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恐龙坟场”。专家认为,禄丰盆地是中国的恐龙之乡,是世界最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川街恐龙动物群”与“禄丰蜥龙动物群”一起可构成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演化、迁徙的完整系列。
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同一剖面上找到的侏罗纪早期、中期以及晚期三套不同类型恐龙化石的地方,禄丰阿纳恐龙化石地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禄丰地区川街盆地具有类型完整、连续的侏罗系剖面,恐龙化石及伴生的古生物化石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时间连续且跨度大,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是我国继自贡大山铺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恐龙墓地,其化石保存的数量和质量可能超过著名的美国犹他州恐龙纪念地。
禄丰盆地大洼出土的恐龙化石及伴生动物化石,总称“禄丰蜥龙动物群”。已出土的恐龙化石中,有蜥龙类、虚骨龙类、鸟龙类三个种类,达25属35种,代表有许氏禄丰龙、巨型禄丰龙、金山龙、大地龙、马门溪龙、云南龙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完整的古动物群之一。阿纳发现的新恐龙化石种类,又极大丰富了“禄丰蜥龙动物群”的家族。在阿纳同一系列剖面上连续出现早、中、晚三套侏罗世恐龙动物群化石和伴生的古生物化石,具有世界唯一性,从原蜥脚类到蜥脚类、兽脚类的演化,以及植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脊椎动物化石与无脊椎动物化石共埋一地的少有奇观,必将对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演化、迁徙、区域分布以及原蜥脚类与蜥脚类之间的亲缘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有所贡献。
中型基干蜥脚型类恐龙——孙氏彝州龙的头骨照片及骨骼成分线条图 新华社发(资料图)


持续发现

恐龙家族依然在壮大中


2007年,在禄丰恐龙山核心区外围区域早侏罗世地层中,云南省科考人员发现一种与禄丰龙同一时期的小型食肉类恐龙化石。经过近7年的发掘、修复和科学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和禄丰县国土资源局资助下,目前这一科考研究已取得新的成果。2014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云南禄丰发现亚洲首个腔骨龙类恐龙》一文,文章源于《动物分类学》发表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亚洲首个腔骨龙类恐龙,再次丰富了对该动物群的认识。
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尤海鲁等人在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盘古盗龙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头部和头后骨骼,体长约2米,高约0.5米,死时很可能接近成年个体。
2018年8月,《科学报告》刊文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海鲁、中国地质大学王娅明及其同事,在禄丰县发现了3具埋藏在一起、相互补充的骨架标本。这些骨骼标本,拼装后成了一具几乎完整保存的蜥脚型类恐龙,它后部背椎神经棘顶部具有横向扩展的板状顶,骶骨存有四块荐椎,相对宽阔的肩胛骨,延长的耻骨板约占耻骨总长的40%。考古人员认为它是蜥脚型类新属种,取名为程氏星宿龙。
2018年9月,《科学报告》在线报道了云南禄丰基干蜥脚型类另一新属种——孙氏彝州龙的发现,种名献给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孙艾玲,纪念她为禄丰及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孙氏彝州龙于2002年由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发现并组织挖掘,目前装架并陈展于“禄丰世界恐龙谷”博物馆中。该标本发现于毗邻禄丰盆地的川街盆地,化石点位于禄丰组张家坳段的最上部。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彝州龙属于蜥脚型类,较禄丰目前已知的所有其他基干蜥脚型类更为进步。
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张茜楠介绍,孙氏彝州龙的头骨形态尤为特殊,如上颌开始出现唇侧齿板,眶前孔和外下颌孔缩小,泪骨垂直等特征都与蜥脚型类更为接近。新属种的报道不仅提供了难得的较为完整而立体的头骨形态学信息,也丰富了禄丰及中国基干蜥脚型类的多样性。同时,这一研究也表明头骨的镶嵌式演化在蜥脚型类不同属种间的差异比以往认识的更为复杂,而彝州龙代表了向蜥脚型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来源:新华社、云南日报

编辑:胡楠

审核:祝小涵

终审:许建龙


     ▼嘟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