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王学斌:深刻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王学斌 理论周刊 2023-07-0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为文化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擘画了明晰的发展蓝图,部署了工作路径,同时也意味着较之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没有增强文化自信,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因此,惟有将文化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过程中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全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文化领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固本铸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任也重,其道也远。作为一国之脉、民族之魂,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必不可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锻造精神护翼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之一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二者犹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况且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历来倡导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这也佐证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

面向未来,首先,仍需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毕竟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这方面须持久绵绵发力,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其次,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持续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铸牢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再次,我们要不断净化社会风气,丰润全国各族人民的道德滋养。要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贵在与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协调共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从二十大报告不难看出文化建设实际上覆盖各项: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持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是其中关键一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祖国统一,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多元支撑

仔细研读报告的文化建设内容,不难感受到具体部署条分缕析、精准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根本制度保障,“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党的内在理念价值与精神追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进行良性文明对话的基本保证。

这几个方面部署“存乎中,形于外”,各有侧重,且融为一体,支撑着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之前途。

总而言之,准确把握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建设内容,务必要秉持“大文化”的理念与格局,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去观照与落实相关要求。坚信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自信愈满,自强愈盛,新辉煌如期而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首席专家]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期编辑:丁梓欣

推荐阅读 



1.划重点|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
2.例释|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
3.陶文昭: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4.叶小文: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
5.刚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四个始终”
6.齐卫平:坚定战略自信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