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回答

叶小文 理论周刊
2024-09-13

点击“理论周刊”关注我们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低增长的严峻形势,国内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大国之间信任缺失,冷战思维卷土重来,俄乌战火未熄,巴以冲突又起,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凸显,甚至愈演愈烈。

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以往决定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主导,甚至是霸凌霸道霸权;如今,基于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范式正走向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给这个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彷徨不安的世界,以如此强烈清晰的信息: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而协调发展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这更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促进解决共同面临难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给这个“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的世界,以如此明确坚定的信念: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正当其时。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这种新型关系的倡导,就是全球文明倡议。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始终守住正道,文化传承有根;全球文明倡议,文化底蕴深厚。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

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结果带给中国对外合作理念的最好启迪

10年前,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意在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重申构建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无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文明交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交往形成的友好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身就是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提出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结果带给中国对外合作理念的最好启迪。“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实现的“五通”,“通”的既是基础设施和看得见的经济元素,更是人文元素,反映了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时候,特别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大家同在一个“地球村”,应当做个好邻居,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作用发挥独特优势

中华民族一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我们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为邻为友的相处之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尤其弥足珍贵。因为一个完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相结合,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前进的中华民族,正是如此真诚宽厚、坦坦荡荡立足世界,处事待人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作用,发挥独特优势,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文明的新形态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发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滴灌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要凝聚集体智慧,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真正发挥出中国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与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全球共有价值观为参照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接受度。三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智库机构一道,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突出国际视角看中国,让国际社会能多听到中国声音。

(作者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理论周刊(ID:lilunzhouka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欣欣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推荐阅读 -


1、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这几个鲜明特征

2、刘奇: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3、辨析|为什么在黑格尔那里,孔子毫无智慧?

4、新兴交叉法学,正在不断充实与丰富我国的法学版图

5、范恒山:中国经济年度增长下一步的走势如何

6、张军: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这样做

-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lzk123@126.com


推荐给大家,请戳在看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