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理论视野中的十大热点

理论周刊
2024-09-13

点击“理论周刊”关注我们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美元首会晤……202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临近岁末,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一如既往地选取这一年来的十大理论学术研究热点问题,以理论视野回望这一年的奋进足迹,从中展现我们在克服困难时的坚韧和决心,从中彰显我们建功新时代的智慧和勇气。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具有突出的真理性,闪耀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理论光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在深化研究中,有学者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要素,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由党的文化领导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责任使命、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这四大理论要素构成,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根本问题。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融会贯通,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完整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以上构成要素,既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又构成整体功效,使得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明确标识出鲜明特征,又十分清晰地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凸显了这一理论体系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从今年4月开始,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跟踪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这次主题教育“要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领会,推动主题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学者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应对。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摸清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前进途中的各种优势因素、有利因素了然于胸,在“知己知彼”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在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中勇往直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还有学者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深入扎实地调查研究,把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基本状况、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各种影响搞清楚,并作出精准分析和深入研判,才能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坚实基础,防止和减少我们的工作失误。调查研究也是一个抓好落实、推动工作的过程。领导干部必须沉下去,深入做好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通过督查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通过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盘工作,通过检查工作敦促整改,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调查研究也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虚心求教,与群众同坐小板凳、共饮一壶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积极回应群众所关切的热点问题,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之后,2023年学术界围绕相关问题从不同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西方现代化是欧洲中心论的话语,以现代-落后、文明-野蛮进行二元叙事。二战结束后,美国崛起称霸全球,欧洲中心论为美国中心论取代,发达—发展中—欠发达国家叙事取代欧洲的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的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中外比较研究中,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新形态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现代西方文明相对应的,超越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新文明;文明新形态并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后体现时代新特征的崭新文明。

学者指出,中国不输入也不输出现代化模式,而且用“中国式现代化”而非“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提法,就是表明现代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完善。

■新质生产力: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连续两次提到了一个新词汇——“新质生产力”,让人眼前一亮,也传递着鲜明信号。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意义等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从演进逻辑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深远意义。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经济新常态”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我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有学者指出,从词源学上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新质”则是这种生产力的修饰语。所谓“新质”,就是在质态、本质上,这一生产力与“旧”的传统生产力有所区别,在驱动方式上不同。而定性是“生产力”,就是说这一生产力要应用到现实的生产中去,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成为“质”的锚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为基本特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举办,高峰论坛有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这一“万人盛会”再次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

有学者研究指出,经过十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作为一项已吸引世界上超过3/4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的倡议,“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最初犹豫观望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在倡议实施初期,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型的基建和投资项目上,距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尚有距离。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主要来自各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随着双边和多边交流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居民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里面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为优化全球治理指明新方向。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推出的大型国际规划,中国第一次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扮演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设计师角色,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欧亚地区饱受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之困,安全挑战层出不穷,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相比之下,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共建国家和地区充分感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在这一背景下,欧亚地区的研究者在重新审视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的同时,开始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

■中美元首会晤:不仅对双边关系有益,对整个世界秩序都有重大意义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中美元首会晤引发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学者高度评价中美元首再次握手。学者认为,中美元首会晤不仅对双边关系有益,对整个世界秩序都有重大意义。中美关系稳定,整个世界都会受益;不稳定,整个世界会承受更多不确定性。中美元首会晤事关世界未来。从印尼巴厘岛到美国旧金山,两国元首时隔一年的再次握手,极不容易。旧金山会晤是一次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重要会晤,也是一次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提升稳定性的重要会晤。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依赖于中美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中美元首战略性的沟通交流应当机制化,必须确保两国元首共识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中美元首会晤传递积极信号。有学者认为,虽然一次会晤无法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所有分歧,但这次会晤向外传递出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的积极信号,双边关系要先“稳下来”才能再“好起来”。中美两个世界大国领导人在友好开放的气氛中会晤,对缓解近期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产生了积极效应。其中最有意义的成果不是取得了什么,而是避免了什么。虽然中国对于改善中美关系、加强合作始终抱有积极态度,但可以预见的是,中美合作并不会一帆风顺,这是由美国内部政治因素造成的。

中美合作远胜于竞争。有学者指出,“旧金山愿景”给中美关系和整个世界局势注入了期待已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实现“旧金山愿景”,首先要在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爆炸性的问题上切实履行承诺。有学者指出,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的会谈中,以及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讲话中都格外强调“合作”二字。无论对于两国还是世界来说,合作都远胜于竞争。

■支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2023年我国集中出台一系列支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政策。比如,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指出,民营经济是影响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民营经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民营企业总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两类企业创新地位突出。一类是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市场的创新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应用于生产建设一线。另一类是大型数字平台,这些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应用场景进行技术创新,基于数亿级消费者、千万级企业用户构建一个即时、在线、低门槛的新技术扩散市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外部压力仍然较大,国内需求仍显不足。民营经济对市场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当前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需要经历一个恢复过程。

有学者认为,中央提出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种“平等”“公平”营商环境十分重要,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同时,民营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也要意识到,自身之大足以成为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的高权重影响者,即使有些行为并非在“垄断”或其它影响公平竞争的意向引导下有意而为之,而是技术支撑下海量链接能力所带来的特点,但完全可能带来影响公平竞争的后果。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社会各方面和公众有能力和渠道更多知情,企业的社会形象对自身发展更加重要,好的环境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形成合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风险受关注

2023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第十年,全球科技行业的热词,非人工智能莫属。由ChatGPT带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学者指出,从医疗健康到交通运输,从金融领域到农业生产,人工智能正引领着各个领域的变革。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应用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其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

有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会强化目前已经显现的各种社会伦理问题,带来偏见和歧视。如果用于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训练数据有偏见,算法和模型也会有偏见,从而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回应和建议出现歧视性的结果。还有如信息误导、信息滥用以及对个人自主性的干预,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业上可能被用来影响或操纵用户的行为和决策。

有学者从法律方面分析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所产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引发侵权风险。与传统的侵权行为不同的是,ChatGPT引发的侵权行为,主要是侵害人格权和著作权。如生成式AI可能引发大规模隐私或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不法行为人有可能通过攻击大规模语言模型,提取出训练数据中的核心隐私和敏感个人信息,从而导致个人信息、隐私的大规模泄露,形成“大规模微型侵害”的现象。

还有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将对重复性、模板化的工作岗位带来冲击,催生大量“无用阶层”,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时期相比,这种信息技术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收入差距。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早做好技术创新和迭代发展的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储备工作。

还有学者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各国都在加紧相关规划部署和政策制定,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的焦点所在。大模型对算力的巨大消耗也对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新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新课题。

■需客观看待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问题

自从中国2022年出现首次人口负增长,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成为2023年学界探讨的一个社会学热点。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变动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主要风险,已经从人口数量过大和增长过快,转向持续负增长、极低生育率与快速老龄化。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供给侧的冲击表现在:劳动力稀缺性与成本上升;储蓄率与投资率下降;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转向创新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需求侧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

有学者预测,未来30年还有新人口机遇。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人口规模依然巨大。2050年仍在13亿人以上,人口规模巨大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本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和国土空间巨大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人口基础和人口机会。日渐雄厚的人力资本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和更加持久的新动力源。

有学者指出,活跃的人口迁移流动提升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口迁移流动活跃和城镇化水平攀升盘活了配置型人口机会。量大、地广、长期的人口迁移流动,既激活了人口国内大循环,促进了人口空间的优化布局,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口大国的空间腾挪优势发挥。

还有学者认为,人口负增长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形容,对于14亿多人口的国家人口负增长,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部分国家面对人口负增长都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对冲其影响,比如鼓励生育、吸纳国际移民、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贵州“村超”:乡村的无限活力焕发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2023年5月起,贵州“村超”火遍了全网、火出了国门。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西南省份的一项乡村业余足球赛事,意外地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村超’忽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势头,迅速引发线上和线下的大量关注。”从“村晚”“村BA”到“村超”,贵州“村”字号的IP响彻全球,乡村的无限活力焕发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学者从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贵州“村超”火爆出圈的原因。有学者指出,贵州的山水和苗族的艳、侗族的奇、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彝族的火,共同造就了贵州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为贵州村文化的频频“出圈”创造了最适宜的摇篮。有学者认为,“村超”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其“密码”在于“全民参与、纯粹且接地气,政府支持、引导且不干预,众人拾柴、牵手且成合力,流量共享、众乐而非独乐”。同时,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的加盟推介、积极牵手名人等,也是“村超”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村超”与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贵州“村超”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超体育赛事范畴,不仅找到了乡村体育的乐子,更在乐子里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新路子。“村超”是贵州脱贫攻坚全胜的“量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质变”的结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侧影”,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一个“窗口”。

有学者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短视频之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村超”的火爆,折射了短视频之于县域经济的无限可能。透过视频信息流,消费者可以“走进”生产线,体验产品从构思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的全流程;旅游者可以零距离体验美景、美食、传统习俗等地方特色,对一个陌生的村庄心向往之;企业主可以通过内容创作,立体、直接地打造品牌形象,并通过直播带货、电商等功能拓展销售渠道。

(执笔人:黄月平、张记合、李攀、袁昕)

理论周刊(ID:lilunzhouka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欣欣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推荐阅读 -


1、“远航”特刊之“动力篇”|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2、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的行动指南

3、张颐武:“土味爽剧”在海外爆火,值得特别关注

4、热点思考|现在年轻人的亲缘关系变淡了吗

5、范恒山:中国经济年度增长下一步的走势如何

6、毛泽东所做的这几个预见,为香山增添了传奇色彩

-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lzk123@126.com


推荐给大家,请戳在看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