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不该去蹭有信仰的张桂梅
文/周伯通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引发了争议,我没看过,提前看过的人把里面的剧情讲了个来龙去脉,大致梳理下:女主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对亡夫的思念,然后救赎了一些堕落女生,这些女生逃课逛网吧啥的,女生妈妈有酗酒暴力的,最后也被女主感化了,大概是“girl help girl”的意思吧。
如果作为一个商业片,是没有问题的,主打的一个思路就是“救赎”,精神小太妹们的堕落,遇上了女权校长爱心的爆棚,发誓要拯救小太妹们,人家有“肖申克的救赎”,你可以改成“张校长的救赎”,这挺符合西式文化的创作思路,再渲染一下女人帮女人,拿到国外放映,能弄哭一大批国外的雌性傻子。
girls help girls,也是西方女人搞出来的,阿根廷新当选总统米莱,就是靠反“女权”起家的,“女拳教”居然起了各种反作用力,让一些疯子都当上了总统。《我本是高山》这部剧,我认为这是故意制造争议,有一种炒作之嫌疑,会不会被人骂了之后,接着喊冤,说自己受压迫了,然后去国外参加影展呢?
不过我不会诋毁这部电影,如果它不是政治任务片,他就得考虑票房,毕竟投资要收回来,人员也要开支。能把主旋律片拍好,又能让人主动掏钱进电影院的,那是非常难的!再加上现在的各种新式编剧或导演,是一种流量思维,不想使用红色价值观,话题越对立,他觉得更成功。
这电影说是根据张桂梅事迹改编,女主的名字叫张校长,甚至我看到的封面就有这一行字,显示了有张桂梅三个字,这就有点扯了。这是打算两边都要收割啊,众口难调,你调一部分人的口味就行了,你把张桂梅的大旗扛出来,是侮辱了我这种还尚存的有一点点信仰的人。
张桂梅至少比我大20岁,但我觉得我能够和她心灵相通,是因为我看的教科书和她看的教科书,来去的差距应该不是很大,虽然我是混迹于打工人之间,但我至今还相信教科书上的内容。
现在的教科书改了,温和了很多了。我看中国古代的历史,大部分下笔者,都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批判者,我读的教科书,这个组织也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承接下了中华文化中优秀的精髓。
张桂梅在撑不下的时候,她说:“留下的八个教师中,有六个是党员,我一下子底气就来了,希望就来了!” 她还说:“战争年代,只剩一个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掉。今天我们有6名党员,难道还能把这块党的教育扶贫的阵地丢掉吗?” 还有她们在一起的庄严宣誓。
电影里根本不敢正大光明地拍这一段,为啥呢?导演一定会觉得观众会“跳戏”,就是感觉很突兀,马云、柳传志也是党员,你让他们看,他们能代入戏中吗?但是生活普通的中年人肯定能入戏,为什么呢?拿我那农村来说吧,过年家家是挂毛主席像的,对于我们穷人来说是翻身了,而对于本来就不需要翻身的人,他是找不到那种心里一动的感觉的。
对于现在的年轻女性来说也是如此,多年的“厌男情绪”文给她们传染了,我和张桂梅的思维一致,就是解放妇女的是毛主席,从此妇女地位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毛主席的观点是,妇女要活出价值,就是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给社会提供价值。
而现在的西方搞的妇女解放,很混乱,反正好处都让给我,责任我不想承担。现在传到国内,有点滥用了,不管啥事,都要强调自己女生,欧美企业为了避嫌,干脆提拔女生当CEO,以此表示重视女性,结果女生一上任,所有女下属的薪水都降低了,啥girls help girls,都是胡闹!
张桂梅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然后才带领一批有信仰的同事去做扶贫教育的事情,而且这些大山里面的女孩并不是逛网吧的小太妹,而是因为家里贫穷导致的,我认为主要是家里贫穷,什么重男轻女都是次要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农村人重男轻女,现在老家条件好了,田里不需要靠人去做重体力活了,于是无论儿子或女儿都当做个宝。
张桂梅的教育扶贫和国家的经济扶贫是同步进行的,这才是越来越成功的关键。你想想看,为何古代员外家的女儿是个宝,而老百姓家的女儿是个草呢?要是重男轻女,员外家里也应该重男轻女才对啊,是因为员外家里多养几个女儿没经济压力,他还能联姻到另外一家员外儿子,大户对大户。而穷老百姓,需要劳动力,养女儿,耕田挑担的活干不了,条件好了,谁愿意去无缘无故去轻视自己女儿呢!
毛主席是从精神力量彻底解放了女性,但是真正地深入基层,很多女性地位仍然很低,根子上还是贫穷的原因,现在我们要从经济上彻底解放女性,这些动用的都是举国之力。并不是说某个人就能救赎的,你可能救一个两个,但凭个人力量能救1万个,10万个吗?
电影里不愿意说信仰,只敢在小情小爱里转圈圈,那是他的事,我们没有必要指责,只是这种片子配不上张桂梅而已,而且也不能通过这部片子唤醒更多的人,因为你这种片子给我感觉是,“女人要成功,必须死老公”,这可不是玩笑,真有成功学人讲课题目就是:顶尖的女人往往都是死了丈夫的,我记得还拿董明珠和陶华碧举例子呢!
但是我们教育中要大大方方地说信仰啊,走社会主义路,让人人都过上好生活,以及为人民服务,这些话不但不丢人,还光荣,也值得我们去奋斗,即使暂时在生产力上我们还做不到,但却是努力的方向啊。
我们农村人都懂得这种道理啊,老人常说,一个人被不被人认可,就看他死了,送葬的人多不多,送的人多,那他生前肯定给村子干过好事啊!我们中国人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成就感,除了成就自己,还成就了别人,那是莫大的光荣。那些挣了大钱跑国外去的,很快就彻底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了,为老百姓干过好事的,农民还会在村里给他竖个像呢。
电影的导演是不是暗戳戳地故意搞的这种文艺片呢?但我认为没有必要给他们想的那么坏,只是娱乐圈脱离群众很久了而已,再加上很多人不读中国的历史书,如何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来展现一个普通人物的命运,他们是把握不好的,编来编去,就成了井蛙文艺,在那自怜哀痛罢了。
有人说,张桂梅是中国的特蕾莎,我觉得是胡扯,西方人说特蕾莎是贫民圣人,给了她诺贝尔和平奖,但特蕾莎能为印度改变啥?印度妇女的命运丝毫没有因为特蕾莎而改变!
电影导演和编剧压根就没有理解什么叫妇女解放,估计脑子里浮现的是西方的“修女、圣女”之类的,靠念经感动一大片人,有人说是男导演不懂女人,我要说的是,是这片子里所有女演员不懂女人,自我矮化,可悲可叹。
张桂梅的电影要怎么拍,要拍成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伟大,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生活中就有这样的老师啊,我村也有一个啊,上海知青,返城的时候,他没有回去,留在了农村当民办老师,这种境界一般人做不到,但就有人能坚持啊!
我国文艺圈里面人没文化,我现在有点明白咋回事了,从小学读书开始,成绩非常差的,文言文看不懂的,新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成立的,最后进初中和高中,选的都是“文艺班”,有时候还美其名曰:“特长生”,大家想想是不是这回事?所以他们的信仰的话听不懂,但传教士的鬼扯却能听的进去。
张桂梅曾对上大学的女孩说,“你们走上社会,不用感谢我,也不用感谢女子高中,我希望你们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就够了!”
张桂梅同志的伟大,是因为她是一位有信仰的战士,从来不是因为是女性,才去给她拔高的伟大,中国女子的脱贫和受教育,不是乞讨而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张桂梅奋斗出来的。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支持的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