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态 | 公益共助成长 ——“理想与未来:公益慈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学习感受

2018年12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了一场“理想与未来:公益慈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的论坛,有10多名受邀嘉宾进行了分享,同时也有将近150名的学生和社会人士聆听了会议。

本次推送稿来自上海电机学院“共助成长公益基地”同学的来稿。


论坛现场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曹奕云:

12月9日,作为上海电机学院共助成长公益基地的一员,我参加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这个论坛的意义在于培养公益人才,让我们更加了解公益。我在这次的论坛中收获颇丰,听到各位讲师、博士们的介绍、建议或是学生的故事分享,自己内心也有很深的触动。本次论坛的精髓可以用薛红老师的一句话概括:

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希望我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也能多为公益事业献出一分力。

在开幕致辞中,上海民政局蒋蕊局长提到现在上海已有一万六千多家非盈利组织,越来越贴近于“公益之城”。她还提醒了我们在公益事业中必须注意的两点:公益源自于善心,但要依法而为;做公益需要理念与实际相结合。接下来华师大周傲英副校长给我们重点解释了“Philanthropy”一词,字面意思就是爱人类,即博爱、慈善活动。

在论坛第一场我就收获了不少。文军老师先就新时代的新公益展开了演讲,分析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与类型对策与建议等。接着薛红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曾经参加过公益课堂的嘉宾们有哪些,怎么会来的,同时带来了什么。最后王小雯学姐分享了她做公益时的一些故事,而每个故事都能带给她思考。第一个是她在支教时的故事,她发现自己给的可能并不是那些孩子想要的,从而认识到:公益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专业。第二个故事是她在台湾公益训练营中的一些活动,她在分享这个故事时说了多次“我曾经以为……”,可见她的设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她意识到“公益拥有多种可能性”的原因。第三个是英语线上辅导的故事,辅导活动是她自发想出来的,深刻体现了:公益是人人可为的。

接下来的圆桌会议中,陈洁老师关于自闭症儿童做了一些亲身经历的分享;杨志伟老师介绍了公益慈善教育需要跨界、协同和催化;周洋老师提出在职业生涯中要深耕社会、知行合一;卢永彬老师主要谈论了社会企业。

论坛第二场开始了,李颖生老师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点燃慈善火花,从感受内心触动,到付出技能,再创造机会去成长,最后用时间来迭代。多扶事业的执行长许佐夫,他为一些障碍人士创造了方便的出行方式、旅游条件。他说他所做的不是交通接送,而是点一盏灯。一众基金联合发起人兼执行长钱铮,介绍了捐赠人教育的“另类”模式,充分践行了“一人行快,众人行远”的道理。在论坛结尾,吕建中博士强调了公益对社会的价值。

在参加这个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之前我做过很多次不同的志愿者,还加入了公益基地,但是实际上对“公益”一词并没有深刻的理解。经过这次的论坛,我不仅了解到公益的重要性、对社会的影响等,更加感受到原来我们的社会中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也坚定了我想成为其中之一的决心。


王宗诗:

在周日那天,我们每个人都起得很早,因为从临港滴水湖赶到位于市区的华师大中北校区,有将近80多公里。今天有件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华师大举办的公益论坛。怀着一颗学习向上的心,我们早早地出了校门,冒着寒冬奔赴华师大听讲关于”理想与未来”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学会了很多知识,至少让我对公益有了新的看法与反思!这是之前不曾想过的。

我之前一直认为公益就是对公众有益的事,指对社会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快速成长的一种性质。我一直怀着这样的认知去做好每一次公益。但是今天英国伟尔集团总裁吕建中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一群青年服务队在马路的一边做公益去扶老奶奶过马路,但是在马路的另一边又有一队青年服务队,就这样,老奶奶在马路中间被扶来扶去,最后,老奶奶很无奈的说了一句话:‘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啊?’同样性质的事情还发生在养老院,老爷爷求着一群志愿者们,‘求求你们千万不要再给我洗头了,我今天已经洗了十多次了!’

这些事情虽然听着荒诞可笑,但背后却值得我们每位做公益的去深思,我们过去有没有是为了做公益而去做公益的,公益是要体现在具体的效果上面,而不是为了搞一些形式。一切公益都要依附于现实,而不是本本主义去做这些事情。

其次,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华师大研究生王小雯所讲她在云南县城支教的故事。有一次,当她准备批评一位学业不佳的学生时,那位学生这样回应她:

“老师,其实就像我这样的学生,学习这么差,脑子又不好使,家境情况也不好。平时我也为了学习努力过,但这些都没有用!我这样连学业级水平测试都过不了的学生学习还有什么用呢?”

小雯学姐还想说些什么去改变这位学生的态度,但仔细思考却没有能说出口的,因为这一切太过于真实!终于有一天,那一位学生退学了!去了县上的一个小工厂做短工,并且在空间中晒出了自己新工作的照片:

“我以后不再去学习了,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虽然很累,但这一切都比以往更能真实的感觉到我的存在!我觉得这样的世界才是更适合我的存在,我终于也能为家里做些什么了!我很快乐!”

自然小雯学姐看到这个学生开心的照片,内心也会感到高兴,但是,作为支教老师,她没有办法挽回学生退学的状况,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这种矛盾的心境实际上也告诉我:

公益并不是都带给人们快乐,当你认清一些现状却无力去改变时的那种痛苦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都给我心灵带来了不小的触动,在这次的论坛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唯有这两件事情给我印象最深刻!我希望可以将我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并以此自勉!


李鹏展:

这周六我们上海电机学院“共助成长平台”的四位成员一起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举行的“理想与未来慈善教育论坛”,在主持人邢和祥老师的主持下,各位嘉宾畅所欲言,讲了很多东西,我们收获良多。

首先上场的是文军老师,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院长,他演讲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公益:内涵特征与生成机制”。通过他的演讲,我们了解到要发展新公益事业,必须要建立多元的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的和社会的。政府要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督,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成立的监督和对组织慈善活动的监督。同时,我们公民要弘扬慈善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把慈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这样一来,以后的大多数人才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会更多的参与慈善活动。

来自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钱铮女士为我们讲解了集体捐赠。我觉得集体捐赠是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最多的形式,集体捐赠始创于1955华盛顿妇女基金会,集体捐赠主要是通过集体来捐赠,体现了集体的意志,把资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在世界名列前茅,中国也有很多钱,但现实是极少数人拥有大多数的财富,贫富不均,但是我们有各种慈善机构,它们的存在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温暖,希望我们的慈善机构能够顺利发展,同时也希望上海电机学院共助成长平台基地成为更加优秀的存在。



上海电机学院

“共助成长”公益基地


介绍

上海电机学院“共助成长”公益基地,作为上海市第73号公益基地(2017年3月17日获授牌),秉持公益理念,深入挖掘“教育与公益”之契合点,以项目化运营模式开展“助成长”“实践活动反思交流”、“实践育人工作坊”等不同系列特色活动,探索拓展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增强奉献社会的敬业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完整的人;为大学生参与公益、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为上海创建“公益之城”尽力。


LOGO及内涵:


1

共助成长公益平台LOGO选择以“共”的首写字母“G”的变形

2

三种颜色线条彼此交汇,代表着汇聚了多方力量融入共助成长公益平台;

三种颜色线条向不同方向的延伸,代表着承载着无限的共助成长空间;

三种颜色线条共同围成的中心,代表着共助成长共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3

蓝色:代表着理性。参与公益基地活动的大学生首先是应该完成学校的学业任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红色:代表着爱心以及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参与公益基地活动的大学生应该秉承着互帮互助、友爱关怀的信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黄色:代表着成长和发展,象征着光明和向上的力量。通过公益基地的公益活动,锻炼自己,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编辑 | 艾美伶 邱慧思

图 | 贾兰 紫江公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