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滩的“顶配”馄饨,是什么样的配置?

阿花 吃货霸王花 2019-12-21


馄饨永远是自家包的好吃,同意的举手。


前一阵,局子里进行了一场丧心病狂的速冻馄饨测评。探员们每每吃到认为美味的馄饨,就露出一副一脸陶醉的表情,对此,本花的内心都是这样的:

“味道是不错,但哪有那么夸张啊?不如姆妈包的啊……”


等测评文章发出去以后,后台也收到了很多与本花一样的声音。


本花当然不会错过一本正经怼局座的机会,整理好截图发给他。煞有其事的跟局座科普:“你看这个馄饨啊,除了芯子,皮子也是很要紧的。上海的馄饨皮分黑皮子和白皮子,吃起来口感是不一样的……巴拉巴拉……”


“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啦,自己包很麻烦的呀,”局座侧过他那胖硕的身板,斜眼看着我。“侬嘴巴老,那侬来包给阿拉切呀~”


明知道局座的套路无处不在,偏偏本花就是躲不过:“吾包就吾包。”



哼,既然要包,就要弄个上海滩顶配的版本,皮啊芯子啊,都要找最好的——正好也可以探一探放在收藏夹里很久的那家网红“切面店”。


比阿花还要年轻的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切面店”是干什么的了吧。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加工面粉,卖馄饨皮饺子皮年糕面条的小店,基本上菜场里都会有一家。本花要去的这家,位于合肥路上,堪称是切面店中的爷爷级别了。

华良切面店

地址:合肥路107号(近顺昌路口)

营业时间:06:30-18:00


请允许本花花一点篇幅向你介绍这家切面店的周边环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地道的卢湾老城厢遗风——也许很快,就要不见了。


旧旧的理发店,“老法师”用几近于老古董的座椅,招待着看来修面剃头的老顾客。几个阿公坐在一边不急不躁,排队等候。

 

也有磨刀霍霍的肉摊,粗大的铁钩上吊着不同部位的肉。阿姨爷叔挑选自己看中的,好来准备日常的中、晚两餐饭。


切面店的贴隔壁是照相馆——在人人都是手机摄影师的年代,你还记得上一次去照相馆拍照是什么时候吗?


切面店的正对面是一幢堪称“破破烂烂”的大厦,名字很有趣,叫“凹凸大厦”。

你别看它这幅其貌不扬的样子,这栋大厦是天厨味精厂的旧址。天厨味精厂,是国内第一家调味品制造厂,解放前它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因为击败日货“味之素”而声名大噪,堪称上海味觉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了。


2012年就有新闻说凹凸大厦要拆了,但又说它已经是不可移动文物了——七年过去了,它确实还没“移动”,希望这栋大厦和它背后的历史,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吧。


 

和老城厢的生活气息一街之隔的,就是新天地的豪宅了。阿花没有仇富的意思,但是站在这里,你会觉得这些高楼就像乌云一样,一步一步、无声无息地向你逼近,压得你有点喘不过气来。


说回这家华良切面店吧。


我早上10点左右到店,顾客不多,还没有人排队。店铺占了两个门面,一半用作加工工厂,另一半的前半间是出售窗,后面估计是员工的休息间什么的吧。


厂房完全对着马路敞开着,设备看起来都有些年头了,后半段还架着一个木结构的阁楼。一眼望去,地上铺着一层薄薄的、像雪花一样的面粉。



这样的“雪花”,落在了店里的每个角落,比如卡带录音机 ▼



老式磅秤 ▼


褪了色的奖杯▼


一开始还很疑惑,为什么放在室内的奖杯会有“积雪”。后来发现这一点不奇怪,只要切面店的机器开起来,空气中就会弥漫着面粉的粉尘,直往你鼻孔里钻,惹得我这个鼻炎患者接连打了N个喷嚏——在切面店工作也是挺不容易的。


趁着希瑞迟到还没来的功夫,我正好目睹了饺子皮的生产过程。原来,厂房里架的阁楼可不只是存放面粉的地方,开工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在楼上完成的。


师傅把面粉放进大斗里,放水搅拌。


浸湿的粉团从上面落下,掉到下面初揉的机器里,这时楼下的师傅会接收从机器里压出来的面皮,再把它放入这排形似滚筒印刷机的压面机里。


经过几道机器的压制,精压好的面皮来到最前头的机器里进行切割,由另一个师傅整齐地铺在木板上。


最后,用圆形的饺子模具切割成形(好原始有没有)。


师傅们分工明确,整个工程在不算大的空间里进行得有条不紊。


我看师傅一通忙活完毕,就和他聊了起来。原来,这家店铺开了快70年了,原先隶属于粮食局——当真是老城厢遗存了。当年粮票被淘汰后,店铺进行了改制,变成了现在的集体承包制。和我聊天的这位孙师傅,就是这家店的主要承包人之一,在这个小店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还特别纠正我,不能叫他“老板”,最多也就是店长罢了。


问到门店的前途,孙师傅表示暂时还不会拆,“但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这片大概迟早还是会拆掉的吧”。毕竟,征地的范围,已经近在眼前了。


谈到这里,本花的心里多少有点不舍,但事有两面,城市总归是要慢慢进化的,老城厢的居民,也值得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拍拍逛逛半小时之后,希瑞终于姗姗来迟。这会儿来光顾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店里开出的两个窗口前排满了人,大家也不着急,聊着天,互相交流着彼此都买些什么。


华良切面店的厉害,可以从墙上挂的这块小黑板写着的客户名单里看出来——有沧浪亭、大牌小档等沪上知名面馆,还有各种政府单位的食堂,两个字,靠谱。


就在我们排着队的那会儿,收到了巨作的微信,说是让我们顺便买点面条回局里,他要亲自给我们熬葱油,做葱油拌面。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巨作居然要亲自下厨了。


面条按照粗细、宽扁,分成好几种,本花和希瑞一时间不知道买哪种好。


  要么每种都买一点?


  要那么多种干嘛,都不知道巨作能不能熬出葱油呢。


  那就买两种细面,再买个最粗的,回去让罗叔给我们炒上海炒面吃?


  好主意。


罗叔局中坐,任务天上来——他一定想不到他被我们盘算了。


差点忘了今天的正事——买馄饨皮。他家的馄饨皮,就是我前面说的分成白、黑两种。偏白色的是4块钱一斤的精制面,偏黑的是3块5一斤的标准面。只要用同一种面粉做的,无论是面条、饺子皮还是馄饨皮,都是同一个价格。


标准馄饨皮  1.7元

精制馄饨皮  2元

精制细面  2.2元

精制中细面  2.5元

标准粗面  3.5元


总计  12元


两种馄饨皮各要了半斤,再加上三种面条也只要12块,堪称我最便宜的探店经历之一,但拎在手上的分量真的是沉甸甸的。


希瑞带着买好的面食先回局里,我还要搞定馄饨的内馅呢。权衡了自己的下厨能力,感觉亲手调配肉馅(特别是我这还是第一次调配)的成功机率不高,但聪明如我,可以去买现成的呀。


于是,我一路奔向那家卖菜包出名的老字号——绿杨邨。门口依旧是人山人海,都在排队买包子。本花机智地穿过人群,跑到卖半成品的柜台,向一个脸色比后妈还难看的阿姨买了两包馄饨馅。


同样是国营老字号,如果说刚刚切面店的师傅的态度像是和煦的阳光,那么绿杨邨的阿姨的态度就能分分钟推你入冰窖。


买绿杨邨的馅料自带他家的馄饨皮,约是一斤馅和一斤皮子。顾客买回家中,只需要自己动手DIY一下,就可以还原绿杨邨馄饨的味道了——这也可以防止成品馄饨在运送途中变形破损,还是很人性化的了。


绿杨邨馄饨馅料+皮子

28元/套



三种馄饨皮排开对比,在颜色上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用含有麸皮的小麦粉(俗称标准面)压制出来的馄饨颜色偏黑。都是用精制面粉制作的另外两种馄饨皮比起来,绿杨邨的皮子更白,质感更细腻。


跟局子里的探员们约好,今天中午不要点饭,等吃我包的馄饨。1、2、3开包……


在包的过程中,我对皮子的感受是,华良精制面的皮子最厚,手感会更硬一点,标准面的皮子更柔软、湿润。绿杨邨的皮子是最薄的,手感很滑很湿润,有光泽。


一局子的人饿着肚子等我,经过一个多小时与馄饨皮的战斗,我终于完成了第一批馄饨成品。同样称了半斤左右,精制面的皮子会比标准面的少几张。有一句说一句,绿杨邨的内馅给的很足,包了那么多馄饨还有很多——当然,也有探员反应,是我馅放得太少了,馄饨不够饱满。来来来,你们给我评评理,我这个馅包得还少吗?


华良的两种皮子都非常厚实,精制面皮的吸水性更好,煮熟后的皮子入口更软滑,但不会糊烂,馄饨的整体形状维持的很好。标准面的皮子比较硬挺,筋骨都在线,吃口上更有嚼劲,本花个人非常喜欢。


用绿杨邨皮子包的馄饨,煮出来的颜色是最“闪亮”的。皮子嚼起来有一股淡淡碱水味,口感非常滑爽、弹牙,像是无锡馄饨皮的风格。他家皮子厚度最薄,很多探员都说它是最好嚼的。


三种皮子各有千秋,各位看观可以按自己喜好挑选。


顺便说下绿杨邨的菜肉芯子。猪肉在芯子里的占比并不低,但菜的香气也很浓郁,煮熟后的菜叶子也是碧绿生青。芯子的调味是带有本帮特色的微甜,吃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芝麻油的香气。唯一的缺点是肉吃上去稍微有点筋筋拉拉,也许是用的夹心肉的缘故。


有些探员吃完表示,这顿馄饨激发了回家自己包馄饨吃的欲望,看来我(包馄饨)的手艺还是不错的嘛


总之,华良切面店和绿杨邨的出品都对得起它们的招牌的,私心觉得华良的黑馄饨皮+绿杨邨的馄饨馅,堪称上海滩顶配的皮馅组合了。至于绿杨邨晚娘脸的店员么……忍忍吧。


噔噔噔噔~


一股浓郁的葱油香味从厨房飘了过来。


“阿花,快点进来拍葱油的成品,”巨作发话了。

这个色面,这个香气,啧啧,可以的。


华良买回来的三种不同粗细的面,最细的那个下了用来拌葱油,而最粗的留着让罗叔给我们炒一盘上海炒面。


不是我要拍老板拍马屁哦,巨作的葱油熬得真是一绝,葱被炸得很脆,酱汁又完全浸进去,只需要一勺再夹上几根葱,就能把整碗面条拌得又香又入味。


不过,败笔在于,局座没掌握好煮面的时间,把细面条煮过头了。但这不是华良切面店的问题,因为他家面条即使煮过了头,也没有烂成一坨,口感虽然软了点,失去了弹性,但依旧是根根分明的。加了葱油一拌,面条像是瞬间被抹上一层光晕。看着就让人直吞口水。


想要把华良切面的美味发挥到极致,只能靠罗叔了。罗叔就地取材,开了一罐梅林的午餐肉罐头,又从冰箱里扒出几根之前吃剩的青菜叶。没几分钟,就整出了一锅浓油赤酱的本帮炒面。


一端出来,探员的筷子如雨点般落下。阿花保证,想下第三筷的时候,就已经光盘了。罗叔这手艺,完美还原了夜市炒面摊的味道,真的是吃到我心悦诚服。


面条筋道弹牙。这样粗的面,煮到里面没有面芯子,而外面依然没有糊坨的现象,面的“骨子”可见一般。


本花给自己挖的馄饨DIY的坑,在多方支援了半天后,总算是填完了。这么一番折腾还是挺累的,想想平时要不是在家“啃老”,靠着姆妈阿爸出财出力,靠我自己一个人,也不一定能吃得比速冻馄饨好。


所以,亲爱的粉丝们,平时跟着食鉴局点点外卖,囤点淘宝上好吃的速食,跟着我去找找犄角旮旯里的美味小店(比如上次那个超好吃的仙姑馄饨),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当然,闲暇之余,像阿花这样搞个简单的DIY怡情,也不错呢——我真心推荐你去华良切面店采购,顺便来个老城厢半日游,哈哈。



点 击 下 列 图 片,还 可 以 看 这 些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