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中学两校区:坚守朴素,走向纯粹;多元相长,传承文化
转自《南京日报》(2022年10月10日A9整版,图片另加)
微风与繁花相携
惚恍间
舒展朴素纯净的校园
听闻窗棂边翻动的书页
纯粹的笑颜
六人谈笑水浒
……
这首诗出自竹山中学毕业学子,诗中跳跃的字符,律动的音节,诠释了竹山中学的学风与教风:朴素、纯粹、相长、传承。
竹山中学,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注重“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坚持竹山路校区、湖东路校区一体化办学,三个年级部教学业绩屡创新高。走出了一条具有竹中特色的教育之路。
这所被称为“现象级学校”“低调的黑马”的初中学校,其背后有怎样的“独门绝技”?
坚守朴素 走向纯粹
大千世界里,各种新潮和个性凸显。可是,这里的孩子朴实静心,纯粹得“一心只读圣贤书”。
起航朴素的原点
学生不能用手机、女生不可以使用彩色发卡、学生不可以戴首饰……看似严苛的校规,其实是朴实的初心。
竹山中学校长孙振坤说,让学子坚守纯粹的求学梦,追寻美好的生命态就是朴素的起点。竹中教育人有基本的认同:手机侵蚀学子美好的心灵,让其过早步入成人的世界,朴素的至简原点是“远离手机”。所以,三年里,竹山中学倡议并落实“不碰手机,远离网络”的规则。
入学之初,家长和学生在“关于禁止使用手机的承诺书”中郑重地签下名字;周末和寒暑假,利用级部微信朋友圈,给每位家长进行提醒;开设“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求学梦”等系列主题班会,用行动呵护着“朴素的原点”。
竹中校园里,每一个学生都留着清爽简洁的发型,你甚至会发现:学生不穿名牌鞋,不戴装饰物,女生无彩色的发绳,不垂两鬓头发。
学校在要求孩子们不戴彩色发卡、不戴首饰的同时,也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告诉孩子们,中国古代“君子”和“淑女”真正的内涵体现在哪里。“既是文化自信又是价值引领。”孙振坤校长说,这样朴实的校规让家长和孩子受益匪浅。
培养朴素的情趣
“朴素”是起点亦为终点。朴素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竹中“和、儒”文化的缩影,学校将朴素渗透到教育之中,全体学生践行“三目标”“十品质”“十四部规”,确立了各班的儒家班名,多维度建立了班级儒文化。
“朴素”需要培养和浸润。周一的班会课上,统一由级部信使书写“每周儒言”于黑板左上角并高声宣读。“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带着微笑的朗读声开启一天、一周的美好生活;考核评价中的各种“儒”卡、“儒”奖状,含有“儒”内涵的主题班会;每周的“五儒”晨会……激励浸润着竹中学子,无声而美好。
朴素的生活离不开“家务劳动”“艺术熏陶”……假期里,让学生坚持每天劳动;三年中,要求学生学会一种乐器,读一百本课外书。
“每天阅读一小时”成了竹中孩子的生活状态,有书目的推荐,有阅读的考级,有阅读的漂流……在阅读笔记里,有个学生曾这样写道:记得这个周末,风光宜人,携一本李秋沅的《木棉·流年》,沐浴在阳光之下,安坐于草坪上,听书里的一些心事,生命的幸福与美好无不于此。我爱看孙老师推荐的书籍,仅仅两年,我们读了三十多本书,摘录了三百多次。有朱启新《读趣》的文言书,阿来《尘埃落定》的文化书,阎连科《一个人的三条河》的人性书,陈忠实《告别白鸽》的散文诗……
塑造朴素的学风
进入竹中校园,上下右行,进班即读书;课下,“老师好”的问候声深深入耳;前门处“加扣分反馈盒”,各班小小联络员、两两督察员、级部信使穿梭楼道教室各司其职;用餐时间、放学之时,排队两两制,全班行走笔直一条线,即便两个人也自成一队。
如此良好的风气和习惯让人啧啧称赞。
“‘及时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是我们践行的双评评价策略。”孙振坤校长说,“‘仁义礼智信’儒卡加分证明”“十分考核本”“假期积分本”“情商记录表”“行为等第筛选人生档案”等判分、评比、表彰的一系列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行为规范走向文化引领,引导学生坚守朴素,走向了让我们仰望星空的美好与纯粹。
多元相长 传承文化
在竹山中学32年的成长时间轴里,有着独特的多元相长——“生生相长、师生相长、家校相长、师师相长”,教育者呈现多元样态,传承着文化,温润着每一个人。
生生相长
基于学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形成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设“学生自评、互评”的主题班会,月月评选“星级小组”“八好小组”“优秀班部”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同班学生如此,不同年级的呢?
——我把收获留给你。“亲爱的学弟学妹:你们好!见字如面,我将把在竹中三年学习生活的收获交到你们手中,希望你们向着星辰大海出发!”每一届毕业生,会深情书写“给弟弟妹妹的信”,会传承“班级奖状”等。这一份份“礼物”是宝贵的财富,让新一届竹中学子感到沉甸甸之时,更感到责任巨大。
师师相长
绽放着青春的学子诠释了“相长”的内涵和价值。老师们呢?
——“磨课、上课、评课、集体备课”“四位一体”教研模式;
——“备课、听课、上课、作业”的师徒结对模式;
——“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科代表、学科组长、小组组员”“五位一体学习共同体”;
——“学校青年教师发展班、骨干教师提高班、班主任发展班、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三班两室。
即便是退休的教师们,也依然奉献于竹中的教育。
——我把经验传下来。竹中校园,经常可见虽两鬓斑白,却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的退休教师,他们给年轻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说一说竹中感人的故事,聊一聊竹中谱写的篇章。
他们,让青年教师有更幸福、更自豪的归宿,有了更温暖的成长,相长着,也传承着。
家校相长
一部手机、一个电台、一份报纸……这是家校共育的一片新天地。
巧用“互联网+”,每个年级用一部手机串起所有的班,1200多个家庭,通过微信每日更新,陪伴家长走过1073天的美好时光。每个班级也有一部公用手机,用于记录班级的人和事,每天更新朋友圈,而这部手机的朋友圈就是各位家长,家长每天可以了解孩子的班级和状况,可爱的、温馨的、励志的……
每个级部还进行电台会议,可以是学校的规则解读,也可以是家长分享,家长的一些困惑和疑虑就在每次的电台会议中被解答。学校还印发《时光里》报纸送给家长阅读。学校还将“亲子时光”作为一项家庭必修课推广,发给每个孩子,让家长“写作业”——陪伴孩子两小时的心得或者经历,择优到学校电台进行分享。
芮女士是2022届毕业生胡者也的妈妈,她说,孩子在竹山中学求学三年,他们和孩子都收获良多。“不用手机”让孩子闲暇之余爱上看书,爱上帮父母分担家务;周末的亲子时光,让他们和孩子亲密无间。“孩子喜欢弹琴弹吉他,我们一家三口周末会在家弹琴唱歌,不亦乐乎”;“儒”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三八节会给妈妈送贺卡,父亲节会给爸爸捶捶背……“学校很用心,我们也跟着学习了很多,知道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感知了不起的亲情。”芮女士说,竹中给予的这些品质将陪伴孩子一生。
行动和收获背后是竹中人的辛勤付出,也是竹中精神、文化、规则、理念的见证。
两校区一体 共赴未来
南京市竹山中学1991年创办于竹山脚下,占地面积达41146平方米,是江宁区公办独立初中。回望走过的历程,竹中人有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闯劲;有着奋力奔跑、冲锋陷阵的拼劲;有着克难求进、百折不挠的韧劲。
新时代新使命!根据江宁区教育规划调整,2020年11月,原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更名为南京市竹山中学湖东路校区,竹山中学自此有了两个校区(竹山路校区和湖东路校区)。两校区采取一体化办学,现有95个班,近5000学生,500名教职工。
一体两翼,如何实现齐飞?学校以适性课堂建设为抓手,向教学改革要质量;以级部建设为抓手,向团队管理要质量;以“三班两室”为抓手,向教师队伍要质量;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向德育管理要质量。
打通优化,争取一体化教学见成效
一体化办学,首先是两校区班级命名完全衔接和统一,两校区实行教师高比例的流动,实现两校区班会课活动、电台会议、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等完全一致,步调统一、节奏统一,化二为一,化零为整。
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争取短期见到成效。两个校区三个年级部之间、教师之间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如:集体备课、互开公开课,师徒结对(两校区教师相互结对)、并在师徒结对的基础上进行赛课活动优化教师结构等等。依托“三班两室”,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原竹山中学竹山路校区已有的青年教师发展班、骨干教师提高班和班主任发展班的基础上,将两校区教师重新整合,吸收原天景山中学教师加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同时,鼓励两校教师相互流动,实现教师结构均衡。优化两个校区的复习学案或学习单,结合区教研室下发材料,整合好复习资料。中考复习期间,两校区统一进行德育、智育的相关活动。
智能加持,让一体化管理插上“翅膀”
“互联网+”,让一体化管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套系统,高效做好练习分析并开好两校区的质量分析会,做到复习资源完全共享,教学评信息完全互通。
用统一的日常规定规范学生行为。依托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如路队规范化等。依托备课组建设,共同举行各种教研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资源共享。两校区的集体备课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利用竹山中学竹山路校区的优秀师资力量带动湖东路校区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学水平。依托“年级部管理机制”,分年级部管理,统一管理思路,统一管理措施,加强行政、班主任的执行力。
课堂的改革、德育的创新、教科研的发展……让竹山中学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初中,近年来,多所国际友好学校、几百所省内外学校前来观摩交流。
恰得东风吹正劲,扬帆千里向未来。
竹山中学正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更加深邃的智慧,更加昂扬的斗志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生动、自由奔放的教育天堂。
撰稿|南京日报
编辑|南京日报
审核|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