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18:北宋书画家米芾(二)
18
北宋书画家米芾(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24b4owo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窦文涛:不是我风流,是我喜欢的一些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有这么一种人叫做名士,你比如说魏晋南北朝的王羲之,我们就说那个时候有名士风流,他们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言谈举止,还有关于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觉得人格的多样性,我想古今中外的传说里都说明有些人非常有意思,跟这些人比起来,显得今天的人好像意思不大,所以我觉得通过这个节目,也可以让我们更多的欣赏一下历史上的一些人,他们的为人处事可能会对我们有点启发。
米芾书法美学思想略论
作者:傅合远
来源:中国知网
一、“得趣”的审美内涵及抒情意识
宋代的书法美学思想就其总体趋向而言,是以“尚意”,即重视书法艺术主体情感意绪的抒发和表现为特征的。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在倡导和推进“尚意”思想与理论的进程中,却并非异口同声地喊着“尚意”这一理论范畴和口号。苏轼“尚意”: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而黄庭坚“观韵”: “凡书画当观韵”,“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而米芾则崇尚“得趣”,“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他们各自提出的理论范畴既与“尚意”思想内涵相通,是其“尚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各自的特点,是对其“尚意”思想的逻辑展开与深化。关于苏轼“尚意”与黄庭坚“观韵”的美学内涵,笔者曾有专文论及。那么米芾以“趣”评书、论书,“趣”的美学内涵是什么呢? 因此,我们要认识米芾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有必要先对“趣”的美学内涵及其精神特征、历史发展与深化作出理论性的梳理。
二、“不知以何为祖”的个性创造精神米芾在其《海岳名言》中有一段话,无论对古人还是今人都有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把握米芾艺术创造精神的基点。他说: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在此,米芾不仅区分了自己艺术创造由“集古字”、深入临习古人法帖到“始自成家”、“不知以何为祖”的两个阶段,也指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也即是说他的“不知何以为祖”的艺术创造是由“集古字”转化而来的,但这二者如何实现由自然无序到自觉必然的历史性转化? 米芾在这里虽没有明确地指出来,但通过检索其书论与题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不自名家殊未智”、“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的名家意识和创新思想。正是有了这种明确的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引领、提携和辉映,他才学古而不泥于古,得法而不为法缚,深入传统而又超越传统,义无返顾、百折不回地前行,实现由“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的历史转化,从而也将自己推向一个艺术的新境界。没有这一点,也许米芾一生将在书法历史的地平线上徘徊,而不能登上一座艺术的历史高峰。
三、“无刻意做作乃佳”的表现境界
与米芾“得趣”的抒情意识和“不知以何为祖”的创新精神相联系,他不仅提出和倡导 “无刻意做作”、“天工”的审美表现境界,而且对如何实现和达到这种艺术境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说: “无刻意做作乃佳。”又: “已矣此生为此困,有口能谈手不随。谁云心存乃笔到,天工自是秘精微。”显然,这里“天工”和“无刻意做作乃佳”的表现境界是相通的,即是要率意而为、不思而制、萧散自然、平淡天成。它包含着反俗、反工、反刻意做作的内容。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和实现这种境界呢? 从米芾“此生为此困”“秘精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这一问题是作了长期探索的。
总之,在米芾的书论中,无处不在地表现出“得趣”、抒情、创新的意识,但与苏黄不同的是,苏黄更强调观念理论创新对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它是自上而下的展开,而米芾则更注重从艺术创作实践中进行理论的升华,它是自下而上的深化。这也说明,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到米芾则更为深刻地达到了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载体、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这也决定了米芾的书法美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特色与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