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士风流22:竹林七贤

22

竹林七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24mggxi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名士风流简介

窦文涛:不是我风流,是我喜欢的一些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有这么一种人叫做名士,你比如说魏晋南北朝的王羲之,我们就说那个时候有名士风流,他们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言谈举止,还有关于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觉得人格的多样性,我想古今中外的传说里都说明有些人非常有意思,跟这些人比起来,显得今天的人好像意思不大,所以我觉得通过这个节目,也可以让我们更多的欣赏一下历史上的一些人,他们的为人处事可能会对我们有点启发。

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作者:马鹏翔

来源:中国知网

“竹林七贤”的名号 , 从东晋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成为魏晋文化的象征, 是东晋士人以及后来的文士阶层津津乐道的对象 。出土的南朝墓砖上已经有“竹林七贤”的画像 , 至于对嵇康 、阮籍等“竹林七贤”的歌咏和评论更是绵延不绝 , 东晋的文学家袁宏和戴逵还特地著有《竹林名士传》和《竹林名士论》 ,由此可见“竹林七贤”对魏晋文化及世风的巨大影响 , “竹林七贤”的名号和七贤诸人事迹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千多年来 ,人们对“竹林七贤”的历史存在没有过疑问。上世纪四十年代 ,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先后著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和《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竹林七贤”之名号是先有“七贤”之名 , 即比附《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 ,而后佛教“格义”风气盛行后 ,东晋初年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东晋中叶之后名士孙盛 、袁宏 、戴逵等人著之于书 , “竹林七贤”的名号才流传开来 , 而河北民间又将这一说法附会地方名胜 。这两篇文章还只是对“竹林”的说法提出异议 , 没有对“七贤”的事迹表示怀疑 。但在万绳楠先生所记录整理的陈寅恪先生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的《魏晋南北朝 史讲演录》中 ,陈先生又对“竹林七贤”的名号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 不但认为“竹林”之称来自佛教内典的“格义” ,而且对“七贤”的存在与否也进行质疑 ,并举出《世说新语》中的两条材料作为论据。陈寅恪先生的结论石破天惊 ,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部分学者如周凤章范子烨等赞同陈寅恪的意见 , 撰文继续对“竹林七贤”的名号及故事进行证伪 , 并认为始作俑者是东晋谢安 。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了反对意见 ,如卫绍生 、李中华 、王晓毅 、韩格平等都认为“竹林七贤”名号并非出自东晋人的伪造“竹林之游”是曾经存在的历史事实 。王晓毅先生更是通过检索《大正藏》关于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的相关译名 、实地考察遗址 、详细分析文献等方法 , 得出结论认为陈寅恪先生对“竹林七贤”名号的质疑值得商榷 ,在“竹林七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 ,魏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

永宁是晋惠帝复位时所改的年号 ,该年号仅用了两年 , 即 301 ~ 302 年 , 其时“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王戎仍在世(王戎于 305 年去世)。这时阴澹已经是凉州刺史张轨的股肱谋主 ;即便考虑魏晋士人成名较早的特点 , 年龄也不应当低于 20 岁 。当时正是“八王之乱”激战正酣之际 , 中原一片混乱 ,张轨在凉州一带开创了相对安定的一片乐土 , 推行教化 , 后来建立了前凉王国 。阴澹正是在这里才有从容写作《魏纪》的环境 ,而《魏纪》的写成时间可以考虑定于两晋之际(东晋第一任帝司马睿于 317 年称帝),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

这样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 最早记载“竹林七贤”名号的文献应该是《魏纪》 ,成书时间大致在两晋之际 。如果考虑到阴澹著《魏纪》不是凭空创造而应有所依据的话 ,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 , 在西晋时期甚或“竹林七贤”活动的魏晋之际 ,就有了“竹林七贤”的名号 。为什么阴澹会在《魏纪》中提到“竹林七贤”的名号 , 而其它著于东晋之前的史书及其他文献中没有提到此名号呢 ? 我认为原因主要如下 。“七贤”中名气最大 、声誉最高的嵇康因反抗司马氏集团的“名教之治”被无辜杀害 ,这是晋王朝的一个很大的污点 。而采用卑劣手段夺取魏政权的晋王朝猜忌心极重 , 当然很难有士人敢公开提“竹林七贤”的名号 ,因为如果承认嵇康是贤士 , 那么晋王朝就背上了“杀贤”的罪名 。嵇康之子嵇绍因为这个缘故 , 直到太康二年(281 年), 才在山涛的荐举下入仕。《世说新语 ·政事》第 8 条注引王隐《晋书》云 :时以绍父康被法 , 选官不敢举。年二十八 , 山涛启用之 , 世祖发诏 ,以为秘书丞 。

在这种政治环境中 , 即便是“竹林七贤”在世的几位 , 包括身居高官 、备受重用的山涛 、王戎也不敢犯这个忌讳 , 我们只要看看陈寿的《三国志》及向秀的《思旧赋》提到嵇康时含糊其辞的语句就可了解当时严酷的背景 。但西晋元康时期 , 天下承平 ,法度渐松 , 加之晋武帝司马炎与其父祖相比还算宽厚 , “正始名士”的清谈之习和“竹林七贤”的放达之风日渐盛行起来 ,出现了专意模仿“七贤”风度的所谓“元康八达”等贵游子弟 ,而尚在人世 、位高权重的王戎也不时回忆“竹林之游”的情形 , 应该在这时“竹林七贤”的名号和事迹被人重新提起并广为流传 ,阴澹才能采之入书 。在晋惠帝时期 ,一个白痴皇帝任人摆布 , 天下大乱 , 而远居边陲的阴澹更不须为此事担心 。更何况在荡阴一役(304年)中 ,嵇康之子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而死 ,成为晋王朝少见的忠臣 ,关于嵇康的忌讳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 。在这种情况下 , 阴澹著《魏纪》记载“竹林七贤”之名号和事迹应该是顺理成章了 。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往期精彩回顾

名士风流01:梵高与苦艾酒

名士风流02:梵高与高更

名士风流03:苏东坡种树悼亡妻

名士风流04:陆游为妻爱下厨

名士风流05:徐志摩闯胡适家中力荐色情书

名士风流06:金岳霖为林徽因一生未娶

名士风流07:萨特与波伏

名士风流08:孔融 非主流 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