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均波:这种支架太贵了,没必要 | 心脏病学专家

2018-03-07 院士大全 医局

点击上方“医局”,选择“关注公众号”

医学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医局(ID:yijuwx)


这一天,葛均波教授有5台介入手术要做。“这种支架太贵了,没必要。”葛教授一边对负责同事交待,一边仔细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图,并不时对周围的同事指出靶病变的特点,指导大家在手术过程中留心观察关键问题。


  • 他因发现“半月”享誉心脏病学界;

  • 他的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的代名词;

  • 他在心脏“支架”研发上屡获突破;

  • 他的理想是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

  • 他把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他就是葛均波教授,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三届“九三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葛均波的三字经:习武、面食、小说

作为山东人,葛均波有很多习惯和爱好。


譬如面食,尤其是馒头。最初医院食堂没有馒头,葛均波就问后厨单独要。后来同事们看见葛大夫有馒头吃,也跑去问窗口要,一来二去,食堂增加了面食窗口。这是一件不大的事,但是却被葛均波讲得津津有味,他从中看到了“影响”的力量。


葛均波坦承,小时候习武除了强身健体,更能在打架时有底气。



因为“ 文革”,让无法上学的葛均波拥有了更多的自由阅读时光,身边能找到的小说甚至手抄本,他几乎看了个遍,《金光大道》《艳阳天》《迎春花》《山菊花》《苦菜花》《一只绣花鞋》……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是他的最爱,说可以“倒背如流”似乎也不为过,即便这样,偶尔闲暇时他还是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美其名曰“温习人物姓名”,为此没少被老婆嘲笑。


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曾经的武术、小说,以及那份喜欢抱打不平的心气,如何伴他度过青春岁月,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从医之梦源于求医之路

1979年秋,葛均波在当了57 天的小学教师后,收到了青岛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和很多人选择从医的理由差不多,葛均波选择当医生是缘于自己手臂骨折,父亲带他四处求医的心酸之路。


1990年,葛均波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旋即他又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以联合培养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


1993 年,葛均波再次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跟随导师艾贝尔教授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两年后,他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义无反顾选择回国

1995年,江泽民出访德国,并邀请葛均波参加晚宴。宴会上,江泽民向海外学子发出回国的邀约,他动心了,从此,他的日程表里多了一项回国考察的安排。


199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



在临床上,葛均波就像是战场上的突击队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获得突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 中山医院第一次成功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 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

  • 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

  • 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

  • 国内首次采用高频旋磨术打通完全堵塞的冠状动脉,

  • 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

  • 国际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等。



如果说因为“半月现象”在国际上出名是一次偶然,回国后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足以证明葛均波的实力,而当葛均波这个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代名词的时候,葛均波时代到来了。


真正的医者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的大面积爆发,发病范围不再局限于富贵人群,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普通百姓无法招架。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葛均波发现进口的支架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金属支架上的药物释放后容易引发炎症,而一旦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率高达近40%,且支架放置期间需要一直吃药,以避免支架所在区域的二次堵塞。



攻克支架的难题迫在眉睫。但内行人也都明白,按照惯例,这件事不在临床医生的着急范围之内。可是,葛均波想做这件事,他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架。


2005年,单价一万的“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诞生了;


2013年9月,完全降解支架进入临床人体实验阶段;


可降解支架在2017年1月已经完成1230例人体实验,预计2018年中期完成随访,2018年下半年将有望上市,造福百姓。



葛均波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时他喜欢唱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无论多少辛苦、辛酸,葛均波走过来了,谈及成功的秘诀,他更想分享的是对于机会的把握。比起一些不靠谱的梦想,有眼光看到机会、有能力抓住机会似乎更实际一些。而这份敏锐的视角、抓住机会的能力,除了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捷径可以走。


本文作者:周立新     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7年第4期

部分内容有删减和修改,若有异议,请联系本公众号撤下


葛均波获奖视频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52l8sq2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文章


医局微信公众号《医局观察》栏目长期招聘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0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医疗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